小石潭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小石潭记》教案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理清思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1.理清思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1.走近作者:柳宗元 ,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2.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10年。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4、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小石潭记》教学记
《小石潭记》,今天早读和第一节课,我们在联系背诵这篇文章。
有些孩子周末已经背熟了,自然充当了小老师的身份。
我经常想尽可能照顾那些后起的孩子,就兼顾不到那些自觉用功的孩子啦。但是,大班制授课,只能如此。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让那些十分熟练的孩子一遍遍地陪着那些后起的孩子,其实对优秀的孩子也是一种磨砺吧。在诵读中,一遍遍体悟文字的能量,这一遍跟上一遍的功效也应该不是一样的吧。你看,课堂上那些总是充满热情读书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因为老师让他们多读一遍而心生怨气,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
今早读时,我的眼睛扫过全班,发现大概有10个孩子是周末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因为即使在同伴如此清脆的琅琅书声中,他们依然目光涣散,嘴角只能不合节奏地抽气般蠕动。于是,只能一遍遍反复带读。
尽管已经对全文解释过,还是不断提示那些文字顿感读较强的孩子:“日光下澈——日光照耀下,水底如此清澈,你眼前有什么画面出现?”不用我解说,自有学生代答:“水底很清,每条鱼都看得很清楚。”
“影布石上——是什么的影子在石上?‘布’这个词,在此跟‘夏夜,星星布满天空’的‘布’是一样的意思吗?”不懂,就再讲讲,再读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是怎样的“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写景的文章跟这篇文章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有孩子说是《桃花源记》,种民和彦皓都说是《与朱元思书》。
那些地方相似呢?
孩子们复习了一遍《与朱元思书》。有五六个孩子不记得原文了,于是,好的同学又带着大家再读一遍。
大家找出写树、写水的句子进行了比较。只是泛泛地杂议,并不是严格地区分,有感觉就够了。
这篇文章,你对哪几句话特别有感觉?不少孩子都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海洋只说了一句:“如鸣佩环”,我说:“我也喜欢这句。真会打比方呀!”
认识“奉壹”中的这个“壹”,顺便把汉字中表示数字的大写壹贰叁肆伍……全认了一遍。区分“壹——噎”时,问“噎”这个字在哪见过吗?孩子们马上说:“黍离”中“中心如噎”!于是,吟诵了一遍《诗经·王风·黍离》。声音真好听!尤其是吟诵到“悠悠苍天”时,我觉得这是一班美声训练过的孩子。
再读,再根据老师的图示练习背诵。基本上过了,我们就再复习背诵《诗经·小雅·节南山》。全班背,小组背,基本上熟练了。这个南山的节啊,终于拔过去啦。
小石潭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