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色花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金色花》教案
【创意说明】
用三个板块结构一节课,以朗读、感受、仿写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读课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借物抒情,培养想像仿写能力。
二、课型设计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朗读活动课。
三、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金色花》。这节课怎么来学呢?我想就来一节朗读活动课吧。什么叫朗读活动课呢?就是又要朗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像的课。所以这节课挺有意思的,大家要多动嘴动脑。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活动。看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活动一: 进入录音棚。
师:进入录音棚,我们要做什么?自然要录音了。意味着我们每位同学的身份是什么呢?
生:播音员。
师:嗯,那我们读课文就要读出播音员的水平哦。
【练读】
①先来练练,准备准备。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声来;并且思考一下,这首散文诗要朗读好,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生读)
②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请大家说说。
生:(字音不能读错。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注意语速。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感情。)
③指导:总结大家的想法,主要是注意读准字音,美读语气语调,读出感情吧?请大家注意哦,课文是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的,所以要用童声来读。
蕴含诗中的童话——《金色花》赏析
《金色花》透过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眼睛,塑造了一个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中的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母爱”的美丽童话,寄托了诗人对母爱的思考。
关键词:《金色花》 童话 母亲 母爱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金色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蕴含诗中的童话,散发着诗一般的迷人芬芳。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散文诗,它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之笔。 诗的一开头就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结尾写到:“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可见,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它完全从孩子的视角来写的,似乎是一个孩童与母亲的一次漫不经心的絮语。诗人好像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事一丝雕琢。从而使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塑造了一个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中的完美的母亲的形象,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关于“母爱”的美丽童话。
泰戈尔主要是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去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表现对母亲的欣赏与依恋,寄托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如果平铺直叙地直接写,就不是诗了。所以,诗人张开幻想的神奇翅膀,一开始就让这个孩子纯粹是为了“好玩”,想象自己变成一朵美丽、快乐、自由的“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然后,“悄悄地舒展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样一来,诗的意境就出来了,既符合孩子好奇、天真的天性,又为诗的主体部分的铺陈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母亲一天里做哪些“工作”?诗人以时间为序,为我们展现了这位“母亲”平凡而普通的一天:清晨,沐浴后,她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道去做祷告,此时的母亲是那样的美丽虔诚;午后,坐在窗前的金色花的树荫下,读书休闲,此时的母亲又是那样的优雅沉静;黄昏提灯去牛棚,母亲是那样的勤劳朴实;晚上为孩子们讲故事,母亲是那样的温柔亲近。
由于,这是幻化成“金色花”的孩子眼里的日常生活中母亲形象,所以,她真实动人,没有丝毫的做作和表演,也不含一丝儿的虚伪和浮夸。至此,诗人心中完美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她既有美丽清新的外表,又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且喜欢读书求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和相对自由的生活空间。不过,这样的女性,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但作为母亲还不够,她还那样勤劳朴实,一丝不苟地照看自己的牛棚;还那样热爱孩子们,孩子们愿意和她亲近,每晚都缠着她讲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母亲形象,似乎只存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从孩子的“童话”中翩然走来,给我们留下了惊鸿一瞥。虽然,我们不难从这位母亲的身上,看到诗人所至爱的亡妻的影子;那美丽的金色花,高大的榕树和昏暗的牛棚,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在乡村管理祖传田产期间的泥土气息和农家生活的安乐气氛。但“文学来源于生活,却永远高于生活”。这位母亲为什么有如此撼人心魄的力量?
在我们成人的现实王国中,提到母亲,我们想到的词可能是:无私、伟大、隐忍、坚强、慈爱;母亲的形象可能是苍老的、柔弱的、憔悴的、操劳的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不是都藏着一个像《金色花》一样的“童话”:希望我们的母亲不再操劳憔悴,永远年轻美丽,优雅动人?
泰戈尔的诗具有独特的韵味,不但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金色花》也不例外。读后,不禁让人掩卷深思: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呢?
不难看出,诗人通过主体部分孩子的观察与描写,是不是想传达出这样一种意思: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心神向往,达到不教而化的境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总觉得孩子无知无觉,其实他们总是在睁着一双纯净的眼眸,静静地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并悄悄地在心里评判着母亲的一言一行。
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两处语言描写中,以管窥豹。
第一处是在孩子想象变成金色花后,妈妈“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在这里,一个“要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仍然是孩子一个人独自的想象,他希望不被母亲发现,好观察母亲一天的工作。所以这时的母亲,完全涂抹上了孩子主观愿望的色彩:淡淡地一句询问后,就“不闻不问”了。从现实的角度看,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孩子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见了,哪个母亲不心急如焚?但如果暂时抛开看护的“责任”,纯粹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又觉得非常自然而又意味深长了:玩不是孩子的天性吗?他虽然是个孩子,难道一定要将他时刻攥在自己的手里,紧紧的?让孩子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第二处是在文章的最后,“我”在高高的金色花的树上,欣赏了妈妈一天的工作后,在她提灯去牛棚时,突然又落到地上来,变成她的孩子,这时妈妈问:“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而一句“‘我不告诉你!’,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更是耐人寻味!言外之意是: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一句其他的多余的话了。诗歌最后一句,孩子的话看似武断,甚至有点“蛮横”。(他怎么就知道妈妈不穷追猛问?事实上,哪个母亲见了一天不见的孩子,如此气定神闲?)这,显然是孩子的一厢情愿的浪漫想象, 暗示了孩子的满满的期望,期望母亲能给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空间,保守着一个依恋母亲的秘密。全诗在这里悠然而止,空气中似乎还弥散着孩子满足而甜美的想象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诗中的孩子之所以像金色花一样美丽、可爱、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是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它想象的母爱的光辉之中,唱出了孩子心中的对于母爱的赞歌,折射出诗人对于理想的母爱的思考——换个角度看母爱,关注孩童眼里、心中的母爱究竟是哪般的模样!
我们成人总觉得一介孩童,他一无所有,又一无所知,我们总是在想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很少关注孩子在想什么;我们总在探讨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母爱,很少关注孩子想要什么样的母爱;我们总在说,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很少想孩子能教给我们什么。但唯有诗人泰戈尔知道:“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母爱,她在孩子的新月王国,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童话”,而这样的“童话”在我们成人的王国里,就像童话一样,一伸手,就珠毁玉碎;一落地,成一地鸡毛。但是,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心灵深处关于母爱的最美丽“童话”?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我们“人类永远渴念”的美丽童话?
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清新自然的笔触中,在浪漫美好的意境里,时隐时现,为全诗更添一层诗意。
《金色花》课例与评析
一、创设情境
课件投影母子亲昵、和谐的画面,同时播放歌曲《妈妈的吻》,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画面。
师述:多么熟悉的画面,多么动听的歌曲!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我们的成长凝聚了父母多少爱呀。母爱是人们永远咏颂的主题。今天让我们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随他一起去吟唱母爱的赞歌。
[点评: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优美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后面的朗读、写作做好铺垫。]
二、吟读情致
1、师述:我们先看看相关资料。(以吟读轻音乐为背景音乐,投影金色花图片,显示金色花的资料。)
2、 简介泰戈尔。
3、师述:学诗主要靠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说说你初读的感受。
生;这首诗写一个孩子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游戏的故事。
生:这诗充满童趣,读来令人开怀。
生:这诗也体现了“我”与母亲和谐的关系。
师述:对!这首诗既体现了孩童的情趣,又体现了母子深情。那么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自由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感情融进去。(显示:吟读情致)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倾听、指点。
金色花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