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回忆我的母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1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课文阅读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摘要] 我再次打开了《回忆我的母亲》,眼睛竟有些湿润的感觉。想想家中日渐衰老的母亲那疲惫的身躯,人家朱老总是用两个“尽忠于来报答他的母亲,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我呢、、、、、、?
[关键词] 朱德 母亲 读后感
去年路过学校的跳蚤市场,就过去随意的翻了翻地摊上的书,顺手拿起了这本很旧的《朱德选集》,心里竟然有些恋恋不舍,就花了两块钱买了下来。我始终觉得,这人和书之间有时也是个缘分,有些书即使你翻了N遍,也不见的会买。《朱德选集》,文章只收录到1962年,对于我所修的专业而言,研究价值似乎不大。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只有一个,里面有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我深爱之。这篇文章我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读过,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难免会有些时代的烙印,掺入了一些阶级感情,但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对母亲朴素的爱和深深的愧疚!正好这次毛概课老师要交篇读后感,想了想,我再次打开了《回忆我的母亲》,眼睛竟有些湿润的感觉。突然想起要给母亲打个电话,尽管前晚刚打过,母亲慎是很惊讶,我解释说没有什么事,就随意和母亲聊了几句。挂断电话,虽然是灼热的夏天,心里不免泛起了一丝凉意。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本文就写了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朱老总采用平实、质朴而又深刻的语言, 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已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这是篇纪念性的文章,在记叙中有机地结合抒情和议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中,深情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特点,同情穷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者的朴素阶级意识,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的思想品质。作者还两处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感激,赞颂之情。
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词藻的着意渲染,但总司令回忆的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母亲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感人。“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很自然地”、“就悄悄”、“便整日……跟着”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跟”,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学会了许多生产知识。85岁高龄,精神、饮食俱不如前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母爱是最温馨的。
想想家中日渐衰老的母亲那疲惫的身躯,人家朱老总是用两个“尽忠于来报答他的母亲,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我呢、、、、、、?现阶段我只有搞好学业和尽量少给我操心了,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朱德选集》 1983年第一版第 1次印刷 人民出版社
《我的母亲》 老舍 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