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春》描写和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春》教学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享受语感默读

2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酝酿( ) 黄晕( ) 披着蓑衣( ) 涨起来( )

宛转( ) 应和( ) 戴着斗笠( ) 抖 擞(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春》教学方法指导

1.示范朗读全文(亦可指定学生示范朗读),朗读前先向学生说明本文分“盼春”、“画春”、“赞春”三个部分,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何分段。读完后即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先弄清楚三部分的结构。

2.第二部分“画春”,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且有虚有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可示范分析“春草”、“春花”两段,而后让学生分析“春风”、“春雨”两段,并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3.请学生找出课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句式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不用比喻、拟人的句式,将是怎样的一个句子)。除了课文后的练习外,还可以做这样一个练习:仿照课文最后的三个比喻句(即:春天象……),另造三个句子。即“夏天象……”,“秋天象………”,“冬天象……”。一方面巩固比喻句的修辞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4.口头作文:①我为什么爱读《春》(要求有具体的内容)。②校园的早晨。

教学要善于独辟蹊径。在教《春》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打破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模式。

“读书要知出入法。所谓‘入’,就是理解作品,所谓‘出’就是不为书的内容所囿。毛泽东同志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爱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评,故此文章常有真知灼见。朱自清先生在写春风时引了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春风吹拂,含有柔和的情调。请同学们用一些古诗名句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的旺盛的生命力。”

“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觉得‘万紫千红总是春’点出了春天到来以后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观。”

“老师,我觉得用杜甫的《春夜喜雨》来点评春雨可谓是浑然一体。首先‘好雨’两字写出了‘春雨贵如油’的这一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润’字可见春雨是‘雨精灵’,给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的‘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写出了春雨濛濛的意境。”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繁花似锦,各种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翩翩起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出了春天的鸟语花香。”

用古代诗词评注《春》这篇文章,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一种特有的愉悦之情。

《春》分析

《春》的第二部分(第三到第六段),极写春的情状,却不着一个春字,但句句又都在绘春景,状春态。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角度,将细致观察和细心体验的结果,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虽调动描写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但却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在这些段落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可以看到作者为突出春的特点而选择的各类典型景物,又可以发现高低、上下的观察点移动顺序,还有时间变化的顺序;景物的描写有动静之别。可以以“春花图”(第四小节)为例。

在“春花图”中,作者突出一“闹”字,描绘了一幅百花争春的图景。描绘这幅画面共用了五句话,写了两类花。先写果花,后写野花。观察点由高而低,由画面的主体前景,推延到广阔的背景。写果花从详,用了四句话:先用拟人手法写桃、杏、梨花竞相斗妍(第一句)。作者不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春花,而且用拟人的笔法,写花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春,仿佛是成群结队而来,“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起笔,就为这幅画面定下了热烈的调子。接着依次写它们的色(第二句)、味(第三句)、香(第四句)。写色用排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生动形象,且用“红的”、“粉的”、“白的”依次分指桃、杏、梨花,井然有序。写味用联想,由实而虚,虚实相应:“花里带着甜味儿”,这固然是由嗅觉得到的,但恐怕并不只此,后一分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嗅到的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又以想象中成长起来的果实的甜味,来印证目下这些花儿的甜味的确实,写得多妙!写花香则用侧面烘托,不用“花香扑鼻”之类的词,连“花香”二字也不出现,而极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有大有小,其实那蜂蝶不就是由花香引来的吗?蜂喧蝶舞,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又暗暗照应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热烈的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盛景象。写野花从略,只一句(第五句),却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

“春风图”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风,落笔于古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展现了一幅和煦温暖的春风图。

无形的春风怎么构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呢?文章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柔。古人说“吹面不寒柳风”,这是“不错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柔和,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那样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这里作者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接着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轻微、芳香。“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这种气味是不太浓的,只有在微风中才能嗅到。“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风湿润、温暖,花香才浓郁,轻风徐吹,人们才能闻到,如果是东风浩荡,各种花香也就“酝酿”不成了。光是从触觉、嗅觉角度写,还形不成一幅图画。下面作者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拂下的景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大概鸟儿也闻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别惬意吧?所以也“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树上绿叶扶疏,繁花似锦,花香鸟语,树下轻风流水,叮叮咚咚,互相应和,远处青青的草地上,荫荫的河岸边,“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百鸟迎春,春风唱和图啊!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春风中的景象描写,把无形的春风写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

“春雨图”同样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描写的典范。开头一句虽没有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却一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寻常的”,且绵绵不绝,“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到这儿,作者马上提醒我们:“可别恼”,引我们去细细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赏春雨的可爱。接下去,作者就象放电影一样,让你看到一连串活动的画面。先是一个春雨的特写镜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春雨的形态。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镜头继续移动,拉成近景、中景、远景。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风中“密密的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视线移动,远远望去,那蒙蒙的细雨,在人家屋顶上轻轻地飘动、升腾,不正象一层薄烟在屋顶缭绕?“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一个“笼”字,也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远处的屋顶仍然可见,只是那些线条变得模糊。细雨仿佛为整个画面罩上了一层轻纱,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调子。 作者正面描写了春雨之后,又描写了雨中的景色。一共用了四句,既有远近之分,又有动静之别。第一句“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是近景描写。这时的树叶,不再是刚刚抽芽长叶时那种“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小草也不再是刚出土时那种“嫩嫩的”绿;一切的植物,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这是侧面描写,更写出了春雨“润”的特点。这句中,“逼”字用得好。试想,我们前面看到的春雨的画面,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这时作者把镜头一下子推向经春雨滋润、洗涤的植物,在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中,一下子出现一片鲜亮的绿;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鲜明,夺目。但这不同于夏季烈日下叶子的反光,那是一种白亮亮的、耀眼的绿;而春雨中的草绿,虽“青得逼你的眼”,但那是色差造成的强烈效果:在整个的柔和的底色中,它鲜明,夺目,但不刺目,仍旧不脱春雨中青绿的柔。一个“逼”字,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颜色感。第二句“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写的是远景。何以见得?灯光“一点点”。“点”者小也,乃远望所致;灯光“黄晕”,因灯光被雨雾蒙着,远远看去,呈现出小小的黄色的晕圈。这点点的黄光,给画面增添了一层静宓、温暖的色调。这一句写景由近至远,时间也随之推移了。第三句由静而动,镜头慢慢摇动,“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人们珍惜春光,农民更是不误农时,雨中仍在劳作。这里虽然写人的活动,但并不热闹,主调仍然是安静、平和的。第四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又写静景,是远镜头,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背景。由动而静,更突出春雨图安静、平和的主调。从全段看,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写景物变化,又有时间推移;景物描写中,也远近相应,动静结合,于是构成了一段连续运动的画面,围绕安静、和平的主调缓缓地展开去。

这里写春雨,作者落笔即点出春雨的特点──细微,接着扣住这一特点描绘了各种雨景。写雨景并不是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移为序,而是充分考虑到其色彩、亮度乃至动静的对比效果,依次向我们推出了三幅“春日雨景图”。第一幅:“薄烟”似的细雨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色彩:绿、青;亮度:明亮。紧接着推出第二幅:“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色彩:黄晕;亮度:晦暗。这就在色彩和亮度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幅主体是物,是静景。随后推出第三幅:“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幅则以人物为主,是动景。至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不妨看作这幅以人物为主的雨景图的背景。这一幅和前两幅构成了动与静的鲜明对比。这样三个画面,两个层次,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共同组成的大幅“春雨图”就异常自然而又生动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理的布局,借助于鲜明可感的视觉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微”的特点。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按照先“昼景”后“夜景”的顺序,把写雨夜景色的一句放在最后,那就完全打乱了作者的构思,效果就远没有这样好了。


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授课同步教案文档五篇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下册五篇

初一下册语文北师大版名师教案文本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北师大七年级语文新编教学回顾教案五篇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样本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授课教案设计五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修订教案人教版教材案例五篇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材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下册五篇

    2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