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富贵不能淫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富贵不能淫》教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将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
部编语文教材八上打破了七年级文言文穿插在相关单元的编排体系,集中安排了两个文言文单元。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有了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单元整体学习文言文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本大意,说出文本的主要观点。
2. 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本的行文思路和语言特点。
3. 能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
《富贵不能淫》原文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译文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导读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富贵不能淫》赏析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并未直接指出原因,而是针对他们的行为打了一个比方,进行了“比喻论证”,其分析含蓄而幽默,充满讽刺意味。孟子从“礼”开始谈起,“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孟子说,男子成年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孟子通过这样的讲述,比喻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公孙衍、张仪他们虽然身为三国相、六国相,威欺天下,但是他们也要无条件地服从一国之长,他们的一切行为,还要根本决定于秦王、魏王的利益取向,他们的所谓“大丈夫行为”,实际上是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这与“母亲”教导所说的“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完全相同。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这样,孟子通过分析,指出了景春所提供的论据并不能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从而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批驳。我们需要补充指出的是,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并非是在批判、否定、贬损所有女子。
在儒家观点中,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的,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如果丈夫不对,妻子也要劝说补正,也就是要“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妾、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的。实际上,孟子是将公孙衍、张仪之流比喻成了“太监、妾、婢女”这些没有任何原则的人的。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这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一样。
它们是说,大丈夫要时时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你出仕为官,你要牢记“大道”之宗旨;不让你出仕为官,你同样要牢记“大道”之宗旨。在孟子看来,做到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点,你就能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了。
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先破后立,指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行只是“妾妇之道”,算不上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富贵不能淫》课堂实录
师:从前读小说《红岩》的时候,就特别向往重庆,今天踏上这片土地,内心充满激动之情。我看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幸福生活,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此时见到这样精神饱满,群情振奋的你们,我想先辈们的英灵一定会看到他们所奠定的壮美事业已经造福他们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子孙生活在幸福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那么我们在“富贵”面前如何呢,还是要遵从千年前孟子的观点“富贵不能淫”,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师:我先背诵课文,请同学们合上书,注意听,一听停顿,二听内容。
(师背读)
生:我发现了这是两个人的对话(语录体)文章。
生:我发现这是景春和孟子的对话。
生:我发现他们谈论的是关于“大丈夫”的问题。
师: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
生:注释说(老师提醒),有作为,有志向,有气节的男子。
第二部分 是大丈夫也?
师:既然是对话体,我们分角色来读,左半部分读景春,右半部分读孟子。
(生读)
师:这是语录体散文,以对话为主,读三个反问句,读出两个人各自的观点。
(齐读)
【投影展示】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生: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而孟子强烈的反对这个看法。
生: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孟子认为不是。
师:你觉得各自的语气怎样读?
生:肯定
生: 激动
富贵不能淫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