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让人对桃源仙境产生向往,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
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①《桃花源记》作者 , 朝人。
②阅读后文资料,你能筛选出关于作者的哪些信息。
③你能再补充一些关于作者或作品的资料吗?
二、初读课文
提示:可采用自读,齐读,轮流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1、 一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句子的停顿。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武陵人( ) 夹岸( ) 缤纷( )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怡然( )
要还家( ) 邑人( ) 诣太守( ) 刘子骥( )
⑵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 忘路之远近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二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提示:可采用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明确的方式)
缘溪行 ( )夹岸数百步(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
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 ( )才通人 ( )豁然开朗 ( )
桑竹之属( )具答之 ( )咸来问讯( )乃不知有汉( )
具言 ( )皆叹惋 ( )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高尚士也 ( )欣然规往( )未果 ( )无问津者( )
3、三读课文
解决特殊词语的含义,进一步熟悉了解课文。
⑴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⑵找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含义不同的词语,并解释。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②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③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古义 今义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⑥咸来问讯。 古义 今义
⑦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⑶解释下列加点字。
提示: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词。
①渔人甚异之。
②欲穷其林。
③处处志之。
④未果,寻病终。
⑷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提示:“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豁然开朗 ②屋舍俨然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④欣然前往
⑸解释下列加点字
寻向所志 便舍船,从口入
①寻{ ②舍{
未果,寻病终 屋舍俨然
处处志之
③志{ 寻向所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四读课文
解决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⑧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⑨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三、理解课文
1、明确故事的要素、线索。
线索: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桃花林:景象奇丽
自然环境优美
所见 社会安宁
人们生活恬适
桃花源:
活动
此中人语云:“ ”
桃花源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 ,
桃花源
南阳刘子骥, 。 , , , 2、2、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中考题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来源:www.shulihua.net]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www.shulihua.net]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来源:www.shulihua.net]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答案】
8.C (通“讠志”,做标记)
9.A (A.指示代 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10.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11.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每点0.5分,共2分
桃花源记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