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五、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六、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翻译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 ______
(2)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 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一、基础知识(11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咸来问讯 (2)诣太守
(3)寻病终 (4)斯是陋室
(5)往来无白丁 (6)可爱者甚蕃
(7)罔不因势象形 (8)尝贻余核舟一
2.古今异义词辨析(2分)
(1)无论魏晋 古义: (2)阡陌交通 古义:
(3)芳草鲜美 古义: (4)率妻子邑人 古义:
3.下列文言文,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1分)
A.太 守 / 即 遣 人 / 随其 往
B.山 / 不 在 高,有 仙 / 则 名
C.感 时 花 / 溅 泪,恨 别鸟 / 惊 心
D.吏 呼 / 一 何 怒,妇 啼 / 一 何 苦
4.文学常识(2分)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_。
②《爱莲说》的作者___________是_______代著名哲学家。
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号称“_________”。
④《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
①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蔓不枝,……
③《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16分)
(一)(10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
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 的景象。
8.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
9.《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 遥想将来的 。
10.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 的。
(二)(6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这是一首五言 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的 情怀。(2)
12.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2)
三、文言文段选读(73分)
(一)(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16.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1分)
17.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3分)
18.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5分)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19.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3分)
20.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2分)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2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3分)
(二)(14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2.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3分)
23.解释下列词语(2分)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24.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2分)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5.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2分)
26.指出龙、仙比喻什么?(2分)
27.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 的情趣。(3分)
(三)(1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8.给下列字注音。(2分)
蕃( ) 濯( ) 亵( ) 鲜( )
2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0.文中画线的句子 的句式是(2分)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31.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32.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33.《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 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3分)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3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分)
35.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3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四)(11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7.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3分)
38.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39.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2分)
(五)(1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
(3)谋闭而不兴 (4)货恶其弃于地也
4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各一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排比句:
对偶句:
43.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2分)
杜甫诗三首
一、dài zì zān 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 眦:眼角; 书:信; 抵:值; 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 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
一、1.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是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对老妇人则用明写.但是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2.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心情,都有道理.
3.首联写远望中所见泰山的高大形象;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之景,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二.《春望》中对偶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上联:八百里洞庭气势浩瀚;
下联:三千尺瀑布景象壮观.
《杜甫诗三首》原文阅读
望岳①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钟神秀①,阴阳割昏晓②。
荡胸③生曾④云,决眦⑤入归鸟。
会当⑥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⑦
国破山河在,城⑧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⑨。
石壕吏①
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③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④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⑤:三男邺城戍⑥。一男附书至⑦,二男新⑧战死。存者且偷生⑨,死者长已10矣!室中更无人11,惟有乳下孙12。有孙母未去13,出入无完裙14。老妪15力虽衰,请从吏夜归16,急应河阳役17,犹得18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①,如闻泣幽咽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③。
①选自《杜工部集》。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②〔岱宗〕对泰山的尊称。③〔齐鲁青未了(l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①〔造化钟神秀〕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②〔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③〔荡胸〕心胸摇荡。④〔曾〕通“层”。⑤〔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眦,眼角。⑥〔会当〕终当,终要。⑦选自《杜工部集》。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⑧〔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⑨〔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①选自《杜工部集》。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②〔投〕投宿。③〔逾(yú)〕越过。④〔一何〕多么。⑤〔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⑥〔戍(shù)〕防守。⑦〔附书至〕捎信回来。⑧〔新〕最近。⑨〔偷生〕苟且活着。10〔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1〔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12〔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13〔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14〔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15〔老妪(yù)〕老妇。16〔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17〔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18〔犹得〕还能够。
①〔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②〔泣幽咽(yè)〕(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③〔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杜甫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