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
《一滴水经过丽江》
知识目标:
1.学_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_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_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_“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_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_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_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_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学_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自主学_、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2017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三)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英国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_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_,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_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_“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_自信心。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_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如: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陈述句。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自主学_,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_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设计意图及建议: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此环节的设置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同时也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来评价新闻中的人物。)
五、比较阅读,总结梳理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3
《满井游记》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_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_这篇小口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_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_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 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倩(qiàn)女 髻(jì)鬟(huán)
花朝(zhao)节乍(zà)明脱笼之鹄(hu)
出于匣(xiá)始掠(lüè) 浅鬣(liè)
披风(pī)泉而茗(mín)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_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写河的小峦;②写柳条麦苗;③写游人;④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_: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课后练_1—2题。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4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_,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_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_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
① 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
② 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
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_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教学重点: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
3、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与性情。
4、教法与学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⑴ 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⑵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_赏析写景文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过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生纷纷举例作者及作品)
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
二、感知课文
(说明:这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词的疏通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在本课时可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主要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疏通字词后,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师:文章记叙何时的景色?请找出你判断的依据。
生1:春天的景色,根据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
生2:我认为是早春的景色,根据文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知道这时候正是早春季节 。
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这是一篇描写北国早春的游记散文,如此美的文章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其魅力。朗读课文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谁能说说课文各段的感情基调呢?
生1:应是“欢快”的感情,因为文中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景色。
生2:我觉得本文三段话的感情不一样,根据内容第①段应用无奈的语气读,第②的感情比较热烈,欢快;第③段要读出作者寄情山水闲情逸致。
师:请你给全班同学示范朗读,好吗?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完成以下表格的填空。
(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媒体播放配乐 )
(听读结束,学生举手发言。)
满井
所见
景物
景色描写语句
三、品读课文
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我读________,读出了________”与全班同学交流。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品读,然后组织班内交流互动)
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
生2:“微润”,这个词语表达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
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生3:我喜欢读“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_。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
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学生放声朗读品味)
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较响亮。
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 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四、拓展延伸
师:面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也不相同。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关连接:
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师:你能结合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吗?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己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
师:除《满井游记》外,袁宏道还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游记名篇,如《西湖游记二则》请同学们齐读(西湖一),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齐读。然后点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用简洁干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
……
师:(课堂总结,然后组织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5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_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_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 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 的痛苦感受较深
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 通“增” 增加 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百废具兴 通“俱” 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嘱托
3、翻译下列句子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之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和悲伤的心情到了极点
3、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_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 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 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 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 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 教育的意义
4、师:结合当今时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怎样的启示
抒情转入议论
(五)诵读指导
在刚才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时候,帮大家简单的概括诵读的方法,下面系统的给大家归纳诵读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练_
语调 语调的高低与朗读的感情色彩相联接
较高——表达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
较低——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练_—— 三、四自然段
重音 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
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
练_——
节奏 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
练_——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属于作文以记之
以上方法请同学们熟记,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诵读指导就到这里
(六)知识迁移练_
1、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初极狭,才通人
国 国恒亡 通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则有去国怀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面山而居
居十日 旷 土地平旷
则有心旷神怡
2、下列词语中“薄”字与“薄暮冥冥”中“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厚此薄彼 B日薄西山 C广种薄收 D厚今薄古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 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 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