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例文

学俊21141分享

写教案时,必须把教学内容逐级写清楚。必要时应在内容的每一部分后面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按照预期的时间稳步进行,避免紧前松后松的情况。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有关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最新例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诸葛亮: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 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最新例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⒉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⒊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⒋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PPT、MP3及视频片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一)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城计》一文,出自《三国演义》的第95回。《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小说是我们上初一刚接触的文体,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结合单元说明,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演示幻灯片二)

【说明】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个粗浅的概念。同时,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激情导入《空城计》(演示幻灯片三)

《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mp3(约3分钟).

【说明】欣赏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同时,引导学生看幻灯片《临江仙》的内容,体会歌词中那种慷慨激昂、悠远洒脱的情怀。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远古时代的那场战争,又使学生产生兴奋的学习心情。

四、请学生介绍本文的故事背景,教师予补充(出示幻灯片四)

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说明】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看《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孔明施空城计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节。

五、检查预习,解释划线的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五)

1、望西城蜂拥而来。()2、尽皆失色。()

3、焚香操琴。()4、遂止住三军。()

5、弃城而走。()6、不能远遁。()

7、笑容可掬。()8、言讫()

9、将旌旗尽皆隐匿。()10、众官无不骇然。()

【说明】《空城计》一文语言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为下面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字词的解释,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做好自学活动。

六、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指一名学生复述后,其余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并提供示例。(演示幻灯片六)

【说明】复述小说故事情节,教师要强调学生把小说的几个要点说出来,如主要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评议复述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

七、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把关键语句组合后再进行压缩提炼。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出示幻灯片七、八、九)

明确:

⒈开端(第1段)先概括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提炼成“司马兵临西城”

⒉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⒊高潮(第3、4段)如上,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⒋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前面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孔明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

八、围绕《空城计》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出示幻灯片十)

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摆空城计?

2、怎样施用空城计?

3、是否取得成功?

4、为什么取得成功?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第4题明确: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说明】所设计的四小题,题与题之间环环相扣,能较好的揭示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前三小题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出答案。第四题难度稍大,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酌情肯定,以保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九、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十一)

各学习小组合作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说明】改编课本剧,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排练课本剧要一段时间,故课本剧的演出,可利用以后的时间,加以展示。

第二课时

教师概括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第二课时。

一、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那么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出示幻灯片十二)

1、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说明】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对于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故先教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联系课文看课件视频,试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三、十四)

看视频的时间大约9分钟,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看完后,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说明】设计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1集孔明施行空城计的视频片段,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借助视频的声音、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诸葛亮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看出他的处乱不惊、临危不惧;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演示幻灯片十五)

2、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兵临西城时,魏军十五万,蜀军二千五百军,两军兵力悬殊,西城危如累卵。众官尽皆失色,衬出孔明的临危不惧;司马中计时,司马昭年轻气盛,衬出司马懿老谋深算、多疑自负。孔明释计时,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说明众官的愚见,衬托孔明的高见。(演示幻灯片十六)

3、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笑容可掬——“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演示幻灯片十七)

4、人物形象归纳明确:(出示幻灯片十八、十九)

三、探究拓展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演示幻灯片二十)

【说明】所设计的三道探究题,能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求变思维,体会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㈠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他知道中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如,“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生讨论。不会用,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诸葛亮施用“空城计”,反而会弄巧成拙。诸葛亮会用其他计策对付司马昭。

㈡见课后练习四,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唱词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示幻灯片二十一)

示例:马谡纸上谈兵,被我夺走街亭,只是小胜。今我十五万精兵,杀到你西城。但见城门大开,街道打扫净,你又城上闲弹琴,莫非其中有诈。你平生谨慎,不曾弄险,里面必有埋伏又有兵,如我把城进,正中你的好计策。罢,罢,罢,我暂且引兵去。

四、小结(出示幻灯片二十二)

出奇不意,这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维方法。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二十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除“空城计”外,请你再叙述二个能体现其“智绝”特征的故事,字数各150字左右。

【说明】这道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诸葛亮这一智慧形象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学生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最新例文3

教学目标:

1、了解“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3、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以及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难点: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认识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

昨天我们初读了空城计,知道“计”是——计谋、计策,你还知道有哪些计?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谋故事。对于空城计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理解内容,突破难点

1、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空城计的?

(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懿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士气不足。)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诸葛亮是怎样施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写上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A、下命令

指名学诸葛亮下命令,指导朗读,语气应沉着,坚定。

B、在括号里填上动词,从诸葛亮的动作体会他的沉着镇静。

C、如果你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将或一个兵卒,听到诸葛亮传的命令,看到他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D、再读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

3、结果如何呢?司马懿中计了,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体会司马懿的小心多疑,过于谨慎)

4、看着这退去的十万兵卒,你想说些什么?

5、诸葛亮为什么能以5000败军对抗司马懿的15万劲旅,读读诸葛亮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空城计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朗读表演,深化理解

作者用精彩的文笔和对话再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神态和心理,既适于表演,又适于朗读,分组表演,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能列举几个吗?

2、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我建议大家课余有时间好好读一读四大名著,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最新例文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4、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重难点:

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学习作者简练传神的人物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歌曲导入,引出人物。

2、齐读课题,抓住题眼,理解“侠”的涵义。

3、针对课题质疑。

4、介绍鲁智深出身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思考: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么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

2、检查生字词。

3、说说鲁智深为什么行侠?怎样行侠?行侠的结果如何?相机渗透“长文读短” 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

先默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从鲁智深的哪些语言能感受到他的“侠义”形象?接着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写下批注后与小组交流。

(出示自学提示)

2、反馈交流

(1)细品三“问”

抓住“故意说”,他心理本来想说…… 他却故意说……

抓住“打搅”,刘太公会认为是打搅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分角色朗读。

(2)细品“想一想”

他在想什么?创设情境,品味语言中刻画的人物个性。多种形式朗读,再现人物形象。

3、对比语言

(1)他对善良的刘太公一问再问,而对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却只说了一句话。浏览课文8——11自然段,找出鲁智深的语言描写。

(2)品味“大喝一声”中人物的个性。

(3)在对比读中深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拓展鲁智深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简介《水浒传》,激发阅读兴趣。

2、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

粗中有细

听  语言  智勇双全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最新例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预案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 ~ 7 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总复习教案例文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归纳五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借鉴五篇

2021年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人教版精选设计五篇

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上册指南范本五篇

2021年人教版教材六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新修语文电子版复习教案文档五篇

语文六年级复习教案下册五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人教版指南范本五篇

2021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人教版实用教案五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复习教案推荐五篇

    15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