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

学俊21141分享

教学设计是无形的但是它比教案要重要的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比赛来引起大家的重视,毕竟这是我们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感悟细节描写在作文中的运用效果。

2.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3.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细节之美,从而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揣摩细节描写的作用。

2.学会进行合适的细节描写来反映生活或描写人物。

难点:1.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2.激发情感,用恰当的细节描写把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进行形象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火眼金睛辨身份

2.猜猜他是谁。(出示对孙悟空的细致描写,然后出示对一个同学的大众化描写。)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因此我们作文时应注重从细处着手,为文章增添神韵。

出示课题:抓住细节

二、明确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三、感悟细节

l.例文呈现:出示甲文

愚人节那天,英语课代表告诉我,老师叫我去她办公室背英语课文,我的心慌起来,但又怀疑是他人的愚弄,最后我还是去了。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英语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张老师”,张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我不知如何是好。

学生点评发言,提出修改方法。

教师总结:如,接到通知时“我”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我”是怎么走进办公室的?英语老师的目光是怎么样的,看到那样的目光我又有什么感受,我是怎么“喊”老师的,老师点头的神态如何,“嗯”一声的语调如何,“我”又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可以展开描写的。

2.出示乙文。

愚人节那天,大家都有些心不在焉,惶惶欲动,我也在寻机下手,想要享受节日的感觉。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英语课代表告诉我,老师叫我去她办公室背英语课文。我还没有练习背诵呢,这下我的心悬了起来,心跳得像在打鼓。但又怀疑是他人的愚弄,此消息是真是假,我的大脑在紧张地判断。我站在座位上犹豫不决,心始终不能平静下来。最后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英语老师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张老师”,连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张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脸朝向别处。我的心又是一阵紧缩:我犯了什么错吗?老师要考我课文吗?我紧张地等待着……不知如何是好。

学生对比点评,大家交流讨论,进行评析。

教师小结评析结果:如:

(1)细节描写恰当。例如:英语老师皱了皱眉,于是“我”的内心袭上一阵恐惧,描写真切。

(2)用词比较恰当。例如“忐忑不安”一词就写出了作者面对老师眼里的责备,当时那种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的七上八下的心理。

(3)人物描写细腻。例如“我”经历此事的几处心理描写,如写心悬起来,心跳得像打鼓、心紧缩等很鲜活。又如写勉强一笑、颤抖的声音,既细腻又传神。

四、明晰方法

讨论:如何写好细节?

1.教师实验演示:“小银元落地”,学生认真观察,口进行描写。

2.对比分析:

例句: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

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问题:(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2)第句比第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第句增补了哪些内容。

小结:这种逐步扩充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步步追问法。

上面追问的实际情况如何?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了解到,在写作时,你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实际状态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使其合情合理,这个过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象延伸法。

写人时,要使文章具体形象,仅有上面两种方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比如,描写人物肖像时,还得对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描绘,我们又把这种描写方法叫作局部细写法。

(一)具体人物——抓特征,显个性

肖像包括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如五官等)、身材(高、矮、胖、瘦)、衣着(穿着打扮)和表情(喜、怒、哀、乐)。

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象延伸+局部细写。

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试用“细写公式”修改)

1.步步追问:(1)“小”到什么程度?(2)怎么个“瘦”法?(3)穿得怎么个“差”法?

2.想象延伸、局部描写(略)。

3.用“细写公式”把句子改为: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_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竹枝似的手臂,竹竿一样的腿。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二)抽象感情——动用感官

害怕、高兴、惭愧、伤心等情绪,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这是抽象的。写抽象的文章,可从看、听、感、想、做五个方面,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各个方面的描写,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

例:《我的烦恼》——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一人在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那时候:

1.我的眼睛看到什么?(看)

2.我的耳朵听到什么?(听)

3.我的心里感到什么?(感)

4.我的脑子里想到什么?(想)

5.我有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做)

修改后: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三)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

例: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似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方法小结:1.具体人物——抓特征,显个性

2.抽象感情——动用感官

3.巧用修辞

五、实战演练

根据你平时测验时的观察(或体验),把下面一段话改成具体描写的文段,100字左右。

例1:昨天英语测验,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还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例2:可怕的英语考试开始了,平时上英语课挺“潇洒”的我,一时毛了手脚,这时突然想起了救命稻草——英语课本。但此时,严肃的“老英”的两只眼正像激光似的在教室内扫射呢!我的心怦怦直跳。“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一咬牙,慢慢地将英语课本从课桌里拖了出来。“某某,干什么?!”只听“老英”一声断喝,我羞得差点钻到老鼠洞里去。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节描写,知道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今后写作文的时候不要忽视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当然更不要忽视生活中平凡而细小的事情。作文因为细节而充满神韵,生活因细心而异常美丽。让我们时时刻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例文参考

让我感动的那一刻

窗外是浅青色的黎明,残余的夜色不曾褪去,草木在夏日的暖风中更加浓密茂盛。

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期末的激战又面临眼前。炎热的狂流更让人平添几分焦躁。忽然,一股浓郁的饭香沁人心脾,悄悄走到厨房门前,我发现母亲正在为我煮粥。

听到有脚步声,母亲慢慢转过身来,对我微笑。我清晰地看见,她的脸上有细密的汗珠,额前的发丝已经被汗水浸湿,她轻轻抬起一只胳膊,为自己拭去汗珠。片刻过后,母亲为我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绿豆粥,递给我说:“天太热,特意为你煮了绿豆粥,慢慢喝吧,别烫着。”便转身去收拾厨房里的东西。我看见母亲的后背似乎已经湿透,尽管她穿得很单薄。顿时只觉得有一种热热的东西在眼中要涌出来。

凝视着这一碗绿豆粥,只见碗中绿宝石般的豆子如同洒在银河天际的点点星光,令人味蕾生津。我先用嘴唇轻轻触碰,感知绿豆的温度,再用牙齿撞进它清香柔软的怀里,用舌尖输送进它的清爽润滑的躯体,然后便感觉到我的味蕾一点点通透感知。慢慢咽下去的瞬间,我的身体便一点点地褪尽疲惫,我的心灵仿佛一寸寸地清除掉心浮气躁……我何止是在品一碗绿豆粥,更是在母爱的气息中,畅游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水波之上,一时间,顿觉神清气爽。

当我满怀欣喜吃完一碗的时候,抬头的瞬间,却发现母亲正在凝视着我,她额头的汗水缓缓地滑出曲折的印痕,饱含着几分憔悴,几分疲惫。我知道,那是一位母亲为了一位学子的付出。时光点滴逝去,窗外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射进屋内,为母亲的画面衬上了金色的背景。

顿时,感动如潮水般涌来,心儿朝着阳光颤动,惭愧的波涛几乎将要把我淹没。是母爱的阳光在我的,心中照耀下来,一直暖到心灵的深处。岁月尘埃,时光易逝,而母爱的浓情永远不会褪去。

母爱是一碗绿豆粥,浓浓的亲情如花般融在其中;母爱是天空,包容着我的成长;母爱是一本巨著,让我终生尽情拜读。

【句段赏析】

第一段环境描写为下文母亲为“我”煮粥作铺垫。

第三段母亲煮粥: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为孩子甘愿奉献操劳的母亲形象。

第四段“我”喝粥: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对绿豆粥的喜爱之情,以及“我”感受到母爱后的感动。

抒情、议论深化了母爱的伟大这一主题。

[总评]1.精雕细刻,情深意浓。一碗浓浓的绿豆粥,饱含着深深的母爱。作者对母亲的刻画知腻传神,一个抬手擦汗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便刻画出一位为孩子甘愿奉献操劳的母亲形象,平淡中的生活画面,尽显母爱的伟大。

2.动作传神,感受至深。如何描绘母爱,不是在于情感的抒发,而在于细腻动作的展现。考生以喝粥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种地表现出对绿豆粥的喜爱之情,令人感动。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法学法: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出示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二、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教材举例

1、《邓稼先》 ppt

典型事例 人物精神

①学城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功勋卓著

③重病期间写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_初期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奉献

⑥“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2、《说和做 》 ppt

典型事例 人物精神

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言行一致

革命家 “说了就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加群众大会。

3、《回忆鲁迅先生》 学生讨论

4、《孙权劝学》 学生讨论

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一)、结合课文讨论写法

1、外貌描写

《说和做》中的闻一多;

外貌描写的要求:

①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

②要使描写生动,可恰当运用修辞

③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

2、语言描写

《孙权劝学》中的孙权、鲁肃

语言描写:

①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

②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③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

3、动作描写 小练笔:

你在吃一枚还没熟透的青杏… 请以行动描写为主,写出具体情景。

我大着胆子把一颗还没熟透的青杏儿小心翼翼地放进嘴边,用前面的牙齿慢慢地咬了一下,顿时我像被针扎疼了似的扭歪了脸,眼睛紧紧闭上,老半天也不敢再嚼下去。

这段描写给你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①动作描写中动词的运用要准确。

②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二)、课外积累

1、心理描写

《晚上怕看家》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 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 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 ,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每一个抽象材料的描写,看、听、感、想、做这五种方法,全得应用上吗﹖

那要从文章的需要和应用上看是否妥当来决定。假如我们对某个抽象材料要详细的写,则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都用上应了,内容便较充实;如果打算简略地写,则应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去描写即可,其它的方法可以不必用上,因为用上了,会令人感到冗长、不妥。”

这段描写给你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人物心理应符合人物年龄。

人物心理应符合具体情况。

2、正面描写

3、侧面描写

四、作文

小试牛刀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也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 》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体现情感态度的词语。

2、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任务的精神。

3、适当展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3、不少于550字。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精神

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人物描写

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

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设计意图: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练习衔接,为下文《写出人物精神》的教学做准备。

二、读写结合。

(一)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领略了几篇经典的写人美文,还体会到了要各种手法把握人物特征,表达人物感情。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可不可以加以借鉴呢?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写人手法的回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写作方法。

三、尝试表达。

对校园里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描写,既要写出外在特征,又要突出内在精神。

1取材:还原情境。你选择的人物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同时要思考他的这个个性在哪个环境或事件中表现得最突出。

2构思、起草:提炼出写作对象最突出的性格、气质。他有哪些外在表现最能体现其内在气质?

3填写下表:

4根据表格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写作的思路和角度,指导作文的选材、构思和起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有创意地表达,通过恰当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不少于200字。

写作指导

一、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照片激趣:你觉得照片上的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

〔明确〕 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课文范例:(作家笔下人物猜测)

(1)外貌描写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明确〕 鲁迅 身体瘦弱、精神矍铄、意志顽强。

(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明确〕 外祖母 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明确〕 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

2.语言细节描写。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作者对他们进行了各具特点的行动描写。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示例:整个晚上,女孩都在想着向家里要钱的事儿。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家里不富裕,女孩知道。“孩子,送给你吧,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女孩一愣,“不能!那样我会很难受,比得不到它还难受。”女孩跑开了。

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

正是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正面(侧面)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其“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里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运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做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做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的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做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中的小橘灯象征着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三、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1.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两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

(3)议论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然而若能在记叙中恰当地穿插议论,会使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充满抒情色彩。

(2)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意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在字里行间真情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思路点拨

以“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思路点拨。

第一:首先确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气质,运用议论的语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人物肖像必须符合年龄、性格特征,典型事例必须体现精神品质。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选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本质和性格特征。

1.善用修辞。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形容词、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小菊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细细的竹枝,仿佛一扭就会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3.对比(环境背景)。

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便是少年闺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有了对比,人物的各种特点便更加鲜明。

4.先抑后扬。

举例:先写朋友是如何令你烦恼,而后通过某件事突然让你明白朋友的热心肠等。

佳作赏析

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高尚,是支持人生的力量!是坚守承诺的信念!是人性的基石!我觉得我的奶奶就拥有这些美好品质。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我的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有一头花白的头发,乌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不高,身体微胖。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喂鸡就是浇树,一刻也不休息。(外貌描写符合农民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朴实。)

奶奶家屋后有几棵杏数,杏子熟时她总是把杏摘下来很热情地送给邻居吃,所以邻里关系很好。(典型的生活细节反映奶奶“与人友善”。)有一年冬天,我到奶奶家去玩,奶奶正织着一件毛衣。我想奶奶的毛衣并不少,为什么还要织毛衣呢?一问我才知道原来奶奶在为邻居织毛衣。奶奶说:“邻居小芳要去读大学啦!亲手织一件毛衣送她!礼轻情意重吗!乖孙女,你也要好好学习,奶奶也给你织一件!”奶奶织完毛衣后又往袖子里塞了三百块钱,说,“邻居家挺困难的,供个孩子上学不容易。这钱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这就是我的奶奶,乐于助人的好奶奶。(此段详略得当,反映奶奶助人为乐、与人友善的品质,照应第一自然段。)

奶奶很“小气”,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买的新助听器她舍不得戴,买的新手机她舍不得用。奶奶还总说:“我一个乡下老太太还用什么新手机?”奶奶的衣服裤子坏了她也舍不得扔。奶奶也很“大方”。四川地震时奶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0块钱全捐啦,这虽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对奶奶来讲,多捐一块钱,都能挽救一个生命!奶奶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她说:“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要精心培育这些花朵!”还有一次,乡村修路,村长让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奶奶不仅捐钱,还号召年轻的小伙子为乡村出力,这样大的工程竟然只用一个月就修好啦!大家乐得合不拢嘴!村长给奶奶颁发了“最勤劳村民”的锦旗。奶奶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出贡献!”这样朴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奶奶,我该有多么爱您哪!(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赞扬了奶奶对自己勤俭节约、对社会对他人却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奶奶,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爱家乡、乐于助人的精神多么感人!我爱我的奶奶!(直接抒情,对奶奶骨子里的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并表明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化了中心。)

【点评】

本文优点之一,入题简洁。第一句话就直奔人物品质,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友好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品质。

优点之二,围绕中心选材,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小作者围绕奶奶为升学的邻居小芳、为四川地震、为家乡修路所给予的温暖与支持等几件事,反映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优点之三,运用典型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优秀品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优点之四,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包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蕴含着熟能生巧的含义,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作者的用词准确,要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的多次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实、虚词,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实、虚词理解掌握

(3)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是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二是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这样,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采取的具体学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欧阳修(100-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谥号文忠。是文坛诗_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 自矜 家圃 睨之

颔之 酌油 杓 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学生活动:识记字词,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尝:曾经.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_:十箭射中_箭.

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_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第二自然段:尔安敢:尔,你.乃:于是.以钱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芦.而钱 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译: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吗 "卖油的老头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 "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头说:"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 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可是钱不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3.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翻译课文,讨论、交流、展示。】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讨论并归纳:

1、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本文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突出主题的?

3、本文给人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复述故事、讨论交流。】

五、拓展延伸

以“谦虚”为话题,说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二)

B:将口头作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卖 油 翁

欧阳修

熟能生巧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5课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修订教案人教版教材案例五篇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最新的样板教案文档五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材

2021年七年级下语文教案人教版推荐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2021模板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案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范文

部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样板教案五篇2021年

2021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教案

    1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