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文案
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202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文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文案1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感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
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幸福。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教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指导朗读法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提纲: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三、默读课文,分析起因。 四、速读后三部分,读后质疑。 五、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堂课让我们走进埃林.彼林的童话。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驱赶牲畜 浑浊 响应 积聚 清洁透明 心满意足 褐色
飞翔 面面相觑 各奔前程 探索 茂盛 浓荫 四面八方
林荫 潮湿 痕迹 徒劳 诺言 异口同声 沼泽 凋落
铁铲 舀水 辫子 长寿 晶莹 丝毫 饱受痛苦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三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
(4)、课文写的这件事,前后经过了多少时间?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打上“ ”
3、小组讨论:
(1)、如果按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后小结。(十年前,十年后)(每部分还可以分成两个小部分,即共分成四段)
一、(1-5)是三个牧童清理泉眼,砌了一口泉井。
二、(6-19)是智慧女儿赞扬了他们做了好事,并引导他们去自己去找幸福,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三、(20—28)三个牧童分别通过劳动,为人们做好事,体会到幸福的含义。
四、(29-33)智慧女儿肯定了三个孩子对幸福的认识,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三、默读课文,分析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按原文填空,并说说感受。
第二天,他们带来十字镐、铁铲,先( )开一条水沟,把杂草和腐烂树叶上的污水( )出去,当积聚在地面的污水排光以后,小沼泽的沙土地下( )处一股( )的泉水。孩子们高兴( )了 。他们从远处( )来石块,把沼泽( )成了一个整齐的泉井。
2、朗读课文其因部分,读出他们的快乐的心情。
四、速读后三部分,读后质疑。
五、积累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幸福”,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 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那好,我们就一起带着快乐的语气读一读这个词吧。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追寻着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
二、出示阅读导航,引领学生自学。
1.默读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同座合作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十年后:
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预习卡。(表格)
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感悟文章重点。
我们的寻找就从孩子们挖的那眼泉井开始吧。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年前的森林。
交流问题一: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吗?
交流问题二:(1)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兴奋)
(2)出示智慧女儿的话。(小黑板出示)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什么?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_说一句话。
交流问题三:三个孩子从这口井旁出发,去寻找幸福了。交流:
1我到了城里,上了学校,勤奋努力,当了医生。
当我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当他们恢复健康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病人会怎样饱受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
2我没有拒绝任何工作。在铁路上做过工,在轮船上做过服务员,我当过消防队员,当过养花工。
我的劳动对人类有益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
3我耕田种地,地里长出了粮食。
我看到我的劳动没有徒劳,我也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面劳动的?现在就是秋天,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你在秋天的原野上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三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分角色朗读)
人称转述练_----
请你继续梳理下表,向别人介绍一下三个孩子在十年间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交流问题四:把智慧女儿说的话划下来。领悟什么意思?(领会,理解)分角色朗读。板书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幸福在哪里
人物
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领悟
孩子们
清理泉眼,砌了一口泉井
我们的劳动虽然不伟大,但是带来多大的好处呀!
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第一个孩子
他到了城里,上了学校,勤奋努力,当了医生
当他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当他们恢复健康时,他就感到了幸福
第二个孩子
他没有拒绝任何工作。在铁路上做过工,在轮船上做过服务员,他当过消防队员,当过养花工。
他的劳动对人类有益时,他就感到了幸福
第三个孩子
他耕田种地,地里长出了粮食。
他看到他的劳动没有徒劳,他也就感到了幸福。
四、阅读拓展,读写结合。
学当编剧,改写剧本:
这篇童话故事非常优美,老师想把它排成课本剧,下面请同学们当小编剧,就把它改写成剧本,看哪位同学的剧本能被采用。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我们先共同改写十年前这部分剧本。老师这里提供半成文,请同学们补白。之后请同学们自己创编第三幕和第四幕剧本。(学生改写剧本,放轻柔的音乐)
五、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亲身经历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课下学习。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看法。幸福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在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回家后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最后让我们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幸福在哪里 领悟
幸 在清理喷泉、砌石中 幸福要靠劳动
在做医生使病人康复中 在对人类
福 在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中 有益 的劳动中
在耕作养活许多人中
202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文案2
【设计理念】
1、课文的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时,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抓住三个小伙子十年后相遇时的语言,体会三个人各自得到了怎样的幸福,是怎样得到的,在此基础上,体会“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2、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时,结合前后对比的语句,抓住这些具体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1、体会对比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2、重点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眼中的幸福。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深入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学习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变化之大”以及这一写法的好处,适度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劳动者资料、本课的三单。
【教学方法】
(一)、教法。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呈现目标。
4、读写结合。
(二)、学法。
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评价,解决问题。
问题:
①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②他们是怎样得到的?
③幸福到底在哪里?
请你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音乐先导,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出示歌词。——课前2分钟
2、师生合作板书并朗读课题。
3、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举手回答。)
4、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出示歌词。
5、板书:幸福。
( 1 )老师:同学们,每当听到这个温馨的词语时,你有何感受呢? (有感情朗读:女生——男生——齐读)
(2)老师:同学们,幸福在哪里?【书写长补充板书:“在哪里”。 】正如歌曲中所言,每个人都在轻轻地问……也许你会用歌词回答我: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也许你会……也许还有很多个也许,让我们满怀着对幸福的无限憧憬,齐声朗读课题。
(3)师: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疑问)——再次齐读。
(4)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
6、老师:首先我们来快速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括?请举手! (老师简要评价。) 1、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幸福快乐的氛围,导入时我采用了用多媒体,让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感悟歌曲内容。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7、师生合作板书并朗读课题。
8、“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高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多元展示。
【问题一】: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幸福到底在哪里?请你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说一说。(自读、勾画——“一帮一”互助交流——小组汇报、交流)
【问题二】: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十年前后的变化,请找出前后对比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2、老师适时引导、评价、鼓励。
如:问题一最后教师补充教学中心句时 :
(1)先采用“剥笋法” 再次品读中心句。
幸福就在劳动中。
幸福就在人类的劳动中。
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再引导学生大声地读出感情:
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对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对那些想寻找幸福却又迷失方向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合作交流多元展示:
(1)请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规范地勾画出相应语句后,“一帮一”交流订正。
(2)请各组学科长有秩序的组织交流。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A、各小组汇报本组答案,组间可补充、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说明观点。他人汇报过程中认真倾听、补充修改自己的答案。
B、学术助理参与小组学习,汇报过程中可组织、调动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感悟提升,适时练笔。
感悟提升:
同学们,“幸福”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啊!你眼中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呢?请以《幸福在哪里》为题,用一段话或几行优美的小诗来书写你心中的幸福吧!
1、 伴着音乐播放图文对照幻灯片图片:
如:幸福在于
父母每天很早起床帮我煮的那份早餐……
2、播放轻音乐,在作文格内规范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将作文格印在了此题仿写的地方,便于规范要求学生书写,也便于评改。)
3、教师:
(1)强调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
(2)个别指导、适时评价。
(3)“一帮一”结对子,可以互评互改。
4、习作展示。
5、互评、教师评价。
6、伴着音乐、欣赏图片、感情朗读文字解读,感悟不同的幸福。
7、(将作文格印在了此题仿写的地方,便于规范要求学生书写,也便于评改。)
8、(1)、举手朗读,分享幸福。(2)、请一个小组每人一句接龙朗读展示。(3)、 同学书写美观、语句优美!让我们一起通过投影展示来齐声朗读她眼中的幸福吧!
9、互评。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写下来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再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五、总结全文,升华 情感。
1、小结本课。
2、评选“优胜小组”、“明星个人”
3、 老师小结:让我们的生活在劳动中绽放幸福之花。
【教学结束】
课后作业 完成“拓展学习评价单”
202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文案3
教学目标:
1 、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在文中的用法。
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衣食无忧,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在旧社会,那些和大家同龄的孩子却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一起走近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
板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任务一。
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出示汇报任务一: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很懂事。
出示: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心里像油煎一样”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很难过)
你能读出“我”难过的心情吗?
指名读。
(2)“我”很要强,不服输。
出示: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又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你从“像个瘦猴子”、“扁担”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根本挑不动煤)
师: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小赵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为了能让小赵带“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以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你能读出“我”的好强吗?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我”很聪明。
出示: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来看,问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要强、聪明的孩子啊!
三、汇报任务二。
过渡: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铎,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这其中的艰难时可想而知的。
学生汇报交流。
1、 路远难走。
(1)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2)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了车站,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一读。
2、人小担子重。
(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句话,我仿佛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仿佛自己的肩膀越来越疼痛。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这句话吧!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份艰难的劳动啊!这担子对一个大人来说也许不算重,但对12岁的吴运铎来说那真不堪重负啊!对小小的吴运铎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劳动啊!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课文中四次写到了“我”的肩膀,通过这四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肩膀越来越难受你,越来越疼痛。
谁能将“我”肩膀的这种疼痛个变化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受侮辱。
出示: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调,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比喻“我”突然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说明“我”摔得很重、很痛)
这里的“抽调”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抽调”表明矿上的办事人态度冷漠、动作粗暴,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从中可以看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到哪里都受到欺侮。)
4、受伤。
出示: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酒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了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哪些词说明“我“的伤势较重?
师:历尽艰难,好不容易将煤挑上山,却摔了一跤,伤痕累累,此时的“我”是多么痛心哪!谁能“我”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师:作者劳动的开端就是从12岁第一次挑煤开始的。为了谋生,半夜动身,直到太阳落了才带着满身的伤痕,挑着空筐回家。第一次挑煤使他饱受劳动的艰难与辛酸。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又何止是吴运铎一个孩子如此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
文中还有一处地方生动地描写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难?
学生汇报。
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身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从两个“像狗一样”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在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劳动繁重、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就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
请把这两个词送入文中,读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汇报任务三。
过渡: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
出示:汇报任务三:默读课文第22—28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1、 母亲是含着眼泪的,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的泪水)
2、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此时此刻,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小运铎?
(自强自立、懂事、坚强、体贴母亲、有顽强毅力……)
五、引导想象,填补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小结:这就是面对揭不开锅而用劳动解除饥饿威胁的吴运铎,这就是打算用自己力气去挣几个小钱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仍然咬紧牙往前走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六、小练笔。
瞧,小运铎正挑着煤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练习写,班内交流。
七、课外延伸。
(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
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
(齐读)—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
—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把一切献给党》,希望吴运铎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202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文案4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孩子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方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什么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什么?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母亲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母亲”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又挑回了什么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什么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计意图:总结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习作者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并送以诗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202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文案5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五、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ang zang )
煤藏( ) 宝藏( )
(tiao tiao )
挑( )战 挑( )脚
(de de dei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 luo la )
降落( ) 落( )在后头
讨论:
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第一次挑煤
第二天又去挑煤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 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 “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 “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第二天 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