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语文学习 > 典故 >

常见的中国历史典故

2020-10-27 16:29:16
|家敏

典故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生活中常见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几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常见的中国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故事简短,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班门弄斧

【出处】(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释义】班:鲁班,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历史典故】

相传,李白晚年在采石一江一边的船上对月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见水中月光皎洁便探身去捉,不料却因此而失足掉入一江一中,溺水而亡。于是采石便因李白这位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之死而出现了许多的名胜,有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无数的游人。多少的文人墨客经过此处,必定会停留片刻,在李白的墓上题写一些东西,以抒发内心的感受,但他们无非都是些附庸风雅之士。

明代诗人梅之涣特别写了一首名为《题李白墓》的诗,来讽刺这些文人,诗中写道:“采石一江一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梅之涣借此诗讽刺那些文人为“鲁班门前弄大斧”,,那么文人简直是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出生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制作一精一巧器一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尊奉为木匠的祖师爷。谁敢在鲁班门前炫耀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就会被人讥笑为不自量力,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此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本领不大,却喜欢在专家面前卖弄的人。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平易近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态度和蔼可亲。指态度谦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历史典故】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摄政辅佐成王,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鲁国去。

伯禽受封到鲁国,三年后才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受封到齐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却在五个月后便向周公汇报了施政的情况,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周公听完,感慨地说:“鲁国将来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令如果不简易平和,人民就不愿意接近;政令平易,贴近民众的生活,人民才能归附。”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胡服骑射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

【释义】一胡一: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指学一习一胡一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一习一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一习一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历史典故】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国君,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国家要强盛,就必须改革一番。

赵武灵王看到一胡一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一性一。于是,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一胡一服”、“一习一骑射”的主张,决心取一胡一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可是“一胡一服骑射”的命令还 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抱着以一胡一制一胡一,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颁布了“一胡一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一胡一服,一习一骑射,并带头穿着一胡一服去会见群臣。一胡一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一胡一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一习一。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一习一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接连打败了临近的中山、东一胡一等国,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赵国日益壮大起来。

大器晚成

典故【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

《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常见的中国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中国10则常见历史典故故事

5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著名的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常用的历史有趣成语典故

中国比较有名的历史典故故事

五篇中国历史典故故事阅读

常用中国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

中国历史最著名的10个典故

中国常用的历史有趣成语典故

好看的中国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71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