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尊王攘夷”:识记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2、倒幕运动的兴起:识记“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四强藩;“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识记“王政复古”、“辞官纳地”;伏见、鸟羽战役;“戊辰战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理解“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2、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比较,分析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2、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坚韧毅力等品质。
3、伏见、鸟羽战役是明治维新的转折性战役,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故事导入法:
1861年6月初,时值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有一位日本人逗留在上海,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政局的变动,也看到了外国舰炮的厉害。他感慨地说: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该年8月,他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这位日本人是谁呢?他就是日本尊攘派和倒幕派的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
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一、“尊王攘夷”:
1、兴起的原因:暗杀井伊直弼的“樱田”(1860年)。
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对外,井伊直弼上台后不久就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改革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因为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
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
发动“樱田”的武士们宣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反对幕府,只是为了清君侧。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2、兴起:尊攘派与“尊王攘夷”
概念:“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尊攘派。
1860年,井伊直弼被暗杀后,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19世纪开始流行于日本有识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强幕府统治。到“安政条约”签订后,尊王攘夷思想成为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指导思想,他们与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相结合,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对外国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袭击幕藩首脑人物,试图通过这些行动给幕府施加政治压力。
实质: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
3、参与阶层:
领导者:中下级武士
支持者: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
响应者:富农、手工场主和商人等。
【合作探究1】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但这场改革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其主要原因有:
(1)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武士等级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3)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腐朽的幕府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特别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的悲惨命运,使日本的一些先进人士担忧祖国的前途,考虑国家的出路。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
(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早在各藩的改革中崭露头角,其中有一大批有勇气、谋略和胆识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4、主要活动:
(1)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2)制造多起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事件:
①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
②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
1863年6月25日,长州藩首先点起了攘夷的火焰。以久坂玄瑞为中心,以光明寺为大本营的尊攘派志士——所谓的光明寺党,断然开炮袭击了通过下关海峡驶往长崎的美国商船“彭布罗克号”。7月8日炮击了法国通讯船“建昌号”,11日,炮击了荷兰军舰“梅迪萨号”。16日,美国军舰“怀俄明号”对长州藩炮台和军舰进行了报复性的猛烈攻击,击沉三艘长州军舰,并封锁了下关海峡,沿岸的武士家属以及部分百姓纷纷逃往山中,海峡地区出现冷落的情景。法国东洋舰队也派出旗舰“塞米拉米斯号”和“唐克雷德号”进行报复,于21日来到下关和长门之间的前田炮台前面发动攻击,约有250名陆战队员登陆,占领了前田、坛浦等处炮台,并烧毁了沿途村庄。长州藩志士们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实力相差悬殊,列强们的坚船利炮使他们受到严重损失。
③组织“骑兵队”直接抗击外国侵略者。
5、终结:
(1)原因: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抗击外国侵略者,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严厉的镇压。
(2)标志:1863年“京都政变”,次年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协,但遭到幕府拒绝。遭到拒绝的毛利父子在长州藩重用高杉晋作等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长州藩为根据地,准备卷土重来。大约一年后,2000多长州藩兵进攻京都。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万人作好防守准备。双方在京都展开了激战,两万八千多家房屋毁于战火,长州兵一度攻进皇宫的哈御门,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幕府兵击退。因哈御门又称禁门,故这一事件历史上又称“禁门之变”。由于“禁门之变”,长州藩和尊攘派被视为叛逆。幕府还纠集35藩兵力,征伐长州藩,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征长战争,准备粉碎反幕势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兰等国配合幕府的运动,派军舰炮轰长州下关的各个炮台。长州藩面对内外强敌,只得妥协。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尊王攘夷运动宣告结束。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合作探究2】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1)背景不同:齐桓公是在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强大,纷纷起来争霸时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是在西方列强势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而当时幕府统治者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时提出的。
(2)含义不同: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义是拥护周王室,排斥异族;日本中下级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3)结果不同:齐桓公利用此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演变为倒幕运动。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尊攘派变成倒幕派: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以后,尊攘派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积弱而被列强宰割作为教训,决定奋起自强。自强首先要振兴工商业,实行开国,扩大对外贸易,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在此以前,尊攘派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到了此时,根本战略应由攘夷转为倒幕,并为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夷论。就这样,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这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重要转变。
2、领导者:
高杉晋作、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
3、根据地: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长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
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割据富强”的改革。改革军制: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业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
与此同时,萨摩藩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萨摩和长州日益接近。1866年1月,长州和萨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密约规定在幕府征讨长州时,萨摩要协助长州,并共同举兵反幕。11月,萨摩、长州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合作探究3】分析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的原因?
(1)政治上:大名们不满幕府的统治,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幕府的镇压政策、西方列强的加紧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经济上: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军事上:建立起了新式军队,购买了先进的武器。
(4)领导方面: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权,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领导正确。
(5)群众基础:农民、市民等积极支持参与倒幕运动。
4、“大政奉还”:
(1)起因:
①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农民和市民暴动1860年发生43起,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主要是反对幕藩领主和商人囤积粮食投机涨价的“米骚动”(抢粮暴动)。群众斗争情绪激昂,不顾幕府的镇压,在街上张贴写给老中的匿名信说:“现在要么把我们消灭,要么就把米价降到3百文(1升时价7百文)。如这两件事都不能办到,就把全市化为焦土。”当他们被捕时,坚决果敢地向审问他们的大坂官吏指出:引起这次暴动的祸首就是将军。大久保利通获悉后认为:“民心已离将军,幕府何足惧!”
②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的准备;
由于幕府准备向法国贷款购买武器装备,聘请法国教官改编训练幕府军队,促使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在联络更多的反对幕府的藩参与倒幕运动的同时,密切同英国的关系,进口先进武器。
③京都朝廷的支持
长州及萨摩藩的倒幕派为推翻幕府,朝着“举兵倒幕”方向迈进。其他各藩也有主张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跃。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倾向于倒幕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京都的朝廷也以天皇名义颁布了讨伐幕府的密诏。
(2)经过: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力。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籍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10月24日德川庆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明治天皇,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史称“大政奉还”。
三、戊辰战争:
1、起因:
(1)根本原因:“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大权,倒幕派为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
(2)直接原因:1868年,京都政变(王政复古)后,倒幕派强迫幕府“辞官纳地”,德川幕府准备武力反击
1867年10月奉还大政后,岩仓具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讨幕派,抑制土佐藩的“公议政体论”,于12月9日(阳历翌年1月3日)毅然实行政变,废除摄政、关白、幕府;设总裁、议定和参与三职;进而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作为施政方针,并把一切恢复到神武创业之初作为新政的理想。当天夜里讨幕派召开小御所会议,压倒山内丰信、松平庆永等公议政体派,做出要德川庆喜辞去内大臣职务和没收其领地的决定。倒幕派为了要找到讨幕的藉口,因此,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与朝廷公卿岩仓具视便决定于1868年1月3日发动政变,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他们知道德川庆喜绝不会交出首长之职位,更不会把德川家所属的领地纳给天皇。于是便可以德川庆喜违抗圣旨为理由,名正言顺地发动讨幕之战。
德川庆喜眼见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装同意会议的决定,但须与老中们商量过后才可答覆朝廷。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与倒幕派在京都发生武力冲突,德川庆喜只得暂时率兵前往大阪,准备以武力反击倒幕武装。
(3)目的:彻底打败幕府,真正掌握国家政权
2、经过:
1868年(农历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戊辰战争爆发。
(3)结果: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1869年迁都东京。
【合作探究4】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答案提示:国内: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国际: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即尊王攘夷、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确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关系。
与以往旧人教相比,本节课有许多新增知识点,如尊攘派与尊王攘夷运动、“大政奉还”和戊辰战争。“尊王攘夷”虽然提高了天皇的地位,但由于掌握实权的是幕府的首脑将军,因此“尊王攘夷”运动注定要失败。但也使尊攘派擦亮了眼睛,开始注重实际,进而演变成倒幕派。正是由于西南四强藩倒幕运动的推动,迫使幕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假意“大政奉还”,而暗中仍然掌控实权。为此,倒幕派进一步向幕府提出“辞官纳地”的主张,刺激了幕府的利权,终于酿成了戊辰战争。而伏见、鸟羽之战则是戊辰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明治天皇亲政、实施明治维新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最终结束了德川幕府对日本260多年的统治,开启了日本的新时代。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提示:相同点: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的支持;领导力量基本一致;根据地基本一致。不同点:前者重在“攘夷”,失败;后者重在“倒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
2、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