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学科辅导 > 历史学习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九下历史教案2021年

2020-10-23 17:25:23
|小黄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九下历史教案2021年,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九下历史教案2021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华社北京2018年6月8日电,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友谊勋章”,以表彰普京总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俄睦邻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及为此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联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1)材料一中美国人哈默在苏联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活动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提示: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商业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征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影响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设问: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图二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结合工业化建设,简评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作用。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目标导学三: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1.阅读教材,了解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归纳总结:(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3)意义: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漫画,了解苏联模式的特征,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的作用。

图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图二蹩脚巨人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提示:(1)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归纳总结:苏联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归纳总结:

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

项目

列宁

斯大林

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影响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

特点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课堂总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对教学过程总结以下几点: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其二,注重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何学好历史

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九下历史教案2021年相关文章:

《俄国的改革》九下历史教案2021年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67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