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学科辅导 > 政治学习 >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

2020-10-27 12:14:56
|小黄

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不断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拥护党执政,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2.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认识它的意义。

3.理解和识记邓小平理论主题、核心内容和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主题和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内涵、主题等。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和问题的能力。

2.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不断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拥护党执政,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2.联系生活,感受中国共产是为民办实事的,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认识它的意义。

3.邓小平理论主题、核心内容和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主题和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内涵、主题等。

教学过程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案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62页至63页第1、2段内容思考:

1、教材62页材料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哪三种基本力量的状况?这三种力量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方案?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2、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这又说明了什么?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的必然结果,是。

2、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

,建立了;第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三,开创、坚持、发展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结合下列三则材料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有何意义?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要善于把握大势,运用底线思维,着力质量效益,保持调控定力,深化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习近平在2014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保护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才能;(2)才能;(3)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依法执政有利于

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是

知识拓展: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高中政治必修2《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教师活动: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

课后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我国的建国过程和党的执政成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也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

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

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相关文章: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71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