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上册历史教案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上册历史教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上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
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了解
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3、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融合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上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模板 - 5068儿童...
★ 初一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预习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