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教案最新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教案最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教案最新
16猫
教案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揣摩文章语言,体会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空有兽王之脉,却行逮鼠之差。(打一动物)谜底:猫。(投影仪播放猫的图片或短视频)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小视频),我们能够了解到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小动物。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 | 外形 | 性情 | 家人 对它 的态度 | 结局 | 小猫 对“我” 家的 影响 | |
第一 只猫 | 从隔壁 要来的 | 花白 | 很活泼 | 喜欢 | 病死 | 难过、 酸辛 |
第二 只猫 | 从舅舅家要来的 | 黄色 | 更活泼,更有趣 | 喜欢 | 丢失 | 愤恨、 诅骂, 怅然 |
第三 只猫 | 流浪猫 | 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 | 忧郁、 懒惰 | 不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 | 死亡 | 难过, 良心 受伤 |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实际上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目标导学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1.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2.学习本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我”和“第三只猫”两个角度谈一谈。
明确:(1)从“我”的角度: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
(2)从“第三只猫”的角度: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需自我完善。
三、板书设计
猫第一只猫:病死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亡失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死亡难过、良心受伤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
敢于自责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示例一:“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示例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三:“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四:“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好久不想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并最终致其死亡,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目标导学二:分析写作技巧
1.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明确: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2.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戏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三、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多种写作技巧行文一波三折
善设伏笔
鲜明的对比手法
第一人称叙述手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
不足之处 | 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做得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说、会说、乐说
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是学生取得进步和走向成功的基础,可是在农村教育中,由于农村与城市相比,经济落后,文化生活缺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知识层面不够高,能力欠缺,因而往往有很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生怕自己说不好,惹大家耻笑,于是轻易不主动开口。所以,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用赏识的眼光去表扬学生,尽量去挖掘学生表达上的亮点,避免批评和指责。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耐心地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当之处,老师要诚恳、委婉地指出,并帮助学生改正。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体验到表达的乐趣,品尝到进步的甘甜,还何愁学生没有自信,何愁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乐说呢?
二、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的层次和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都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口语训练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克服自己害怕的心理障碍,而不要去关注学生说的怎么样。等学生敢说之后,再让学生做有准备的说,即写一写或者想一想再说,这样学生心里有底,也就愿意说了;或者由少到多,先从说一句话开始,慢慢增加学生说的时间和内容。等时间长了,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之后再让学生即兴发挥,现想现说、当场表达。如开展讨论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各抒己见,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三、密切联系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的阅读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学生的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无不依赖于阅读素质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教学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时,一定不能离开阅读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来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口语词汇,模仿句式进行语言的迁移训练;可利用阅读来进行一些口语训练,像复述课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师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还可延伸课文内容,进行口头作文等等。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口语训练的空间,要尽力去寻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契机,把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触觉延伸到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多向互动中实现阅读信息的充分沟通与广泛交流,从而实现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的有机整合,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共同提高。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生愿意说、有啥说的话题
口语训练的话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有兴趣说和有东西可说,难易适中的话题,这直接关系到口语教学能否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否产生浓厚的交际氛围。因此设计口语训练的话题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生活,采撷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话题设计的范围尽量要广泛、多样,具有选择性。学生针对此话题能打开自己的思维,调动起自身的“内驱力”,有啥可说。
五、总结
总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很多,只要我们大家转变观念,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去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训练方法,那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将变得“能说会道”。
作者:王春梅单位: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一中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教案最新相关文章:
★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2020最新范文大全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