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学科辅导 > 语文学习 >

《猫》部编语文七年级课后练习题

2020-07-28 08:59:01
|小黄

趋势所造,语文越来越重要,人人都说语文成绩不可能短时间有大幅度上升,但是对于考试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毕竟知识点就在那里,不远不近!小偏整理了《猫》部编语文七年级课后练习题,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猫》部编语文七年级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虐待(nüè)  屋脊(jǐ)   污涩(sè)

B.怅然(chàng) 诅咒(zǔ) 蜷伏(quán)

C.红绫(líng) 怂恿(sǒng) 惩戒(chéng)

D.一缕(liǚ) 娱乐(yú) 妄下断语(wàng)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下落不明)

B.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小伙伴)

C.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咕哝)

D.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形容事物不清晰)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2)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

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对失去美好事物的伤心。

B.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因主观臆断致猫死亡,而内心后悔内疚。

C.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只猫是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D.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的愤怒。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5.梳理选文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然后填空。

→→无奈→

6.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猫咬死鸟的根据和这只猫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7.根据选文,对“我”做简要评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高分技巧

01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02

做阅读题的流程及技巧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

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

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

“”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

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

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

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

“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题目好不好?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文)好。既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又能引出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不好。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例:

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9)《城市农夫》,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理由: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打工仔舅舅”更贴动。

好。

理由:这样一改显得更有亲切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舅舅的怜悯、理解和同情。

10)《青春的门槛》用“青春的门槛”比喻人生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以此为题目点明题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技巧:

①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②再思考深层含义:

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③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

①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②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51
c
id
164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