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历史名人故事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历史名人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名人故事1
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故事启迪】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同样,年轻人在人生经历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情绪,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历史名人故事2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年轻人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历史名人故事3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故事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青少年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历史名人故事4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故事5
晚清有一位重臣,能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提并论,如果晚清少了他那么疆域至少要减少六分之一。对晚清如此重要,影响如此深远的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自幼聪慧过人,学习刻苦少时入长沙城南学院读书,20岁参加乡试中举。左宗棠本人有真才实学,但可惜的是运气不好,不知为何中举后屡试不第。
左宗棠龙搁浅滩难以施展抱负,一直到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威逼湖南,左宗棠先后成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帮助二人抵抗太平军进攻长沙,安定湖南境内才声名鹊起。因为他所做之事所立之功,当时人甚至说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
是金子总会发光,左宗棠在湖南所作所为引起了上位者的注意。于是以举人入仕,为兵部郎中,此后在洋务运动、平定叛乱等各项国之大事上,都有不俗表现。而左宗棠一生的功绩,便是收复了新疆。
同治三年,在各地起义叛乱遍地开花的情况下,偏远的边疆也出现了变乱。新疆各地豪强趁中央政府控制力降低,纷纷领兵割据,各自为王。同治十年,又有沙俄侵吞伊利。
因为镇压太平军等起义而无暇顾及新疆的清廷,在伊利被攻占后终于重视起来,廷议收复新疆,命左宗棠领兵出征。偏偏在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台湾,左宗棠出征被暂时搁置。
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了“塞防”和“海防”的争议,李鸿章等人建议重视海防,将塞防的款项拨给海防,也就是放弃新疆。而左宗棠则坚持塞防与海防并重,并表示如果放弃新疆,那么则相当于喂给豺狼一块肥肉,而他们绝不会只吃这一块肥肉,到时候国家将遭受更多的损失。
清廷原本认为新疆偏远苦寒并不太重要,如果不是左宗棠坚持,那么很可能就真的放弃了新疆。而事实证明,新疆之富庶不在农业生产,而在地底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石油为例,新疆的石油资源占全国陆地上石油资源量的百分之三十。
左宗棠为收复新疆所做的不仅仅是坚持,当时清廷拿不出足够的军费,他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向洋行贷款,东拼西凑才凑够了军费。
光绪二年64岁的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西征出兵。而为了表示自己誓要收复新疆的决心,这位老将还是抬着棺材上的战场。他出征之后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平稳的收复南北两疆,并提出在新疆建省巩固统治的建议。
后来清廷命曾纪泽与沙俄就伊利归属谈判,左宗棠再次出兵在背后为曾纪泽撑腰,这才有了《中俄伊利条约》,沙俄交还伊利。
左宗棠虽然一生只中了举人,但是却常常自比诸葛亮,自称“今亮”、“老亮”。当时的人们都喜欢拿自己与诸葛亮自比,但左宗棠应该是最有资格的一位。
优秀历史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 历史人物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