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
人的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梦想,每个人就应该勇敢地调整梦想的方向。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篇1)
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终成才,一方面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著。
话题:"永不放弃""信念与毅力"
海伦·凯勒--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话题:"残而不废""坚强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
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话题:"毅力""完美与残缺""奇迹的诞生"
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篇2)
不做官不要钱
高士其的名字原来不叫“士其”,是1935 年以后才改的。 朋友们问他改名是什么原因,他说: “ 我起字是烫了孔夫子的伙响。 孔夫子说,学而优则我早先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你看,仕的左旁有人字,的左劳有金字,意思是要升官发财吗?”他接着说:现在的,高士其好,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劳不要钱。
高士其的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引得朋友们笑俯后仰。从此以后,言行一致的高士其不图名利。 不做官,不要钱,走上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鲁迅金质奖章换成书和红辣椒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后,考试成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把奖章作炫耀自己的证据,却走到鼓楼街头卖掉了他用的钱到一家书店购买几本他心爱的书,回校路已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夜深入静,天气寒冷,难以忍受之时,就把辣椒摘下—只,分成数片,放到嘴里嚼嚼,辣得硕上冒汗,眼里流泪,顿觉暖气,倦意消除,又捧起书读。
优秀知识分子罗健夫
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他身处逆境,仍忘我无私地工作,带领科研攻关组于年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该项成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突。 有了成果。他名利,不摘技术封锁,在评技术职称,加工资、任命职务。派遣出国、分配住房等方面一再谦让,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在癌症晚期,他仍一心想着工作,他心中装的,只有祖国的航天事业。
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篇3)
不以荣誉自诩的鲁迅和张海迪
1936 年春,《作家》编辑部要在刊物目录上瑞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头像,鲁迅也在其中。他们去征求鲁迅意见时,鲁迅婉言拒绝了。
张海迪得到的奖状、奖品、纪念品不计其数。可是她房间里的桌上堆的,只是中文和外文书籍、国内外来信,以及正在整理的几大本书稿。至于象征荣誉的证书、奖状和奖章等物品则一件也看不到。
经理打的上下班
美国百事食品公司总经理刘小明曾在纽约华尔街当过四年多律师,那时他的律师费是每小时 250美元。如今他作为总经理,月薪数十万人民币。可他的衣食住行都挺“土”。他在北京没有自己的专车,公司为他提供的7 万美元车款分毫未动。他上下班都是打的,去天津出差,有时还乘大巴。 他说:“在北京的时间不太多,没有必要买豪华车闲搁着。平时必要的应酬,别的公司经理都坐着自己的专车去,我坐出租车,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头。”
不为荣誉的吴健雄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在著名的守恒定律的实验成功后,荣誉接踵而来。而她视名利淡如水。面对各种各样的捧场和赞美她说:“我在科学上不过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当一位记者问道:“你对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有何感想?”她说:“大家都在为李政道和杨振教授高兴,我也是一样感到高兴。”记者说:“人们都知道这是因为您做了精心实验。才使‘李一扬假说’得到了证实,您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她平静地说:“我不是为了得到荣誉才去做实验的。”她表示不过是帮了李政道、杨振宁“一丁点儿忙”。
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篇4)
1983年,刘德华刚从香港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毕业,还是影视界籍籍无名的小辈。而此时的红线女,早已是蜚声中外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这一年,红线女应邀到香港演出粤剧《王昭君》,对红线女仰慕已久的刘德华专程去剧团拜访这位前辈。
在香港九龙湾一个不起眼的饭店里,红线女请刘德华吃饭。两人边吃边聊,一见如故。吃完饭,红线女提议去打台球。打台球是刘德华最拿手的,他想不到红线女竟然也有和自己一样的爱好,就欣然答应。不过,红线女提出一个要求:“我下午还要演出,只能打一盘,我们一盘定胜负哦。”刘德华说:“都依你!”
两人来到饭店旁边的一家台球馆,找了一张桌子就“厮杀”起来。一开始,两人不分胜负。当只剩下最后一颗黑球时,刘德华先打。他拿起球杆,俯下身朝那颗瞄了瞄,在准备发力的一刹那,刘德华有意顿了顿,然后将球杆朝左偏移了1寸左右。只听“砰”的一声,原本很容易进底袋的黑球,却划出一道弯曲的弧线,在碰上球桌的底端后,又弹回了球桌中央。轮到红线女击打这颗黑球,显然,她的运气要好得多。只轻轻一推,黑球就滚进了底袋。
打完球,红线女和刘德华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会儿。刘德华夸赞了红线女的球技,并向她讨教了粤剧的演唱技巧。红线女知无不言,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刘德华指出了演唱方面如何用嗓的问题。
这次会面,刘德华和红线女成了忘年交。虽然后来两人的见面机会不多,但刘德华是红线女在圈内结识的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
2013年10月16日,刘德华在广州开演唱会,邀请红线女观看。已是89岁高龄的红线女,身体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心脏,受不得长途奔波。但她还是抱病前往,为刘德华捧场。一个多月后,红线女在广东病逝。就在红线女逝世后的一周,刘德华收到了红线女生前托人寄给他的一本书,那是红线女代表作《关汉卿》的唱本。在唱本的扉页,红线女写着这样一句话:“华仔,30年前台球桌上的比试,胜利者应该是你,但你却将球杆偏移了1寸。1寸距离,十分谦逊,百分境界。”
关于成长的名人故事(篇5)
美国律师厄尔痴迷写作,可是收效甚微,一直没有什么作品发表。有一年,他又写出一部侦探小说,投给著名的侦探文学杂志《黑面具》。杂志社发行部经理审读书稿后,在便条上写了一段评语,连同书稿交给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读过字条,自作主张,把字条夹在书稿中,一并寄回给厄尔。
拆开邮件,厄尔读过字条,不禁感到无地自容。原来,那字条把他的作品批得一无是处,称它是文字垃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也许会将这种侮辱人的东西撕得粉碎,扔在地上,然后再踏上几脚。可是,厄尔没有这样做。在情绪平复之后,他重新读了一遍字条,接着又读了一遍……一连好几遍,结果,字条上有几句话令他眼前一亮。
那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故事中人物的语气生硬,讲话像在背字典,而作者安排的剧情似乎是长了长长的胡须,看起来就像是在路易斯安娜州河边的原生橡树上,垂挂着西班牙苔藓。”
这几句刻薄的评语,使得一度被退稿差评打蒙的厄尔清醒起来,明白了自己作品的病症在哪里。于是,他静下心来,将小说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改,使人物语言变得非常鲜活,故事情节也显得极为新奇曲折。最终,厄尔的这部小说被《黑面具》买下,取名《尖叫的骷髅》刊登在当年12月的杂志上,结果,好评如潮。
从此,厄尔一发不可收,创作热情高涨,每周除了两天从事律师工作之外,其余全部用于写作,平均每月能够写出20万字。他一生中共写下146部著作,其中85部小说每部都有百万余册的惊人销量。
厄尔的全名是厄尔·斯坦利·加德纳,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侦探小说家,可以这么说,他是被一张字条成就的大师。看得出来,当初,他的非凡之处,就在于能够把难听的骂声重温一遍又一遍,并从中咂摸出别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