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

文轩0分享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教案备课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老师是怎么备课的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课件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篇1

一、设计思想

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弹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能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

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五、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二)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程设计: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七、教学准备

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橡皮泥、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小车、橡皮筋、气球等。

八、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感悟 亲历体验

(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揭示课题《弹力》。

(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变。

(小组讨论)上面的这些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

【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观察到的一些形变,看看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

观看视频,形成印象,物体的形变、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弹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很实用,物理就在我身边,从而调动起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放大形变 突破难点

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我们知道书本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本有支持力。

【提问】那么压力和支持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会不会也象弹簧一样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呢?若有这个形变与弹簧、橡皮条的形变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猜想】没有,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怎样来体现微小的形变量。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渗透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设计微小形变实验,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

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发生形变的事实。

【体验】请几个学生上台体验表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心,信心,进一步体会自然科学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演示实验)弹簧在较大的力作用下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不能恢复原状。

引导得到原因,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是有条件的,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会恢复原状,这种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从而说明,弹簧秤不能称量过大的物体的原因。

【引出概念】我们把这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像上面我们所熟知的拉力、压力和支持力就是最常见的几个弹力。

(三)分析类比 引出条件

(对比实验)被拉长的弹簧使小车右运动,处于原长的弹簧使小车保持静止,橡皮泥被小车压缩,放手后小车不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弹力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篇3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德育目标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分析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明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提出问题:

2、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小)

3、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乙说出示数的变化情况:变大)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甲站在体重计上,乙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并报给全班同学。

点评: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

2、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作答。

可能出现的答案:1、仅受重力和支持力,都是属于二力平衡。

2、速度保持不变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点评: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面的实例和平衡状态的概念积极思考并回答:

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引导过渡:平衡状态随处可见,因此研究它很有实际意义。引出下面的例题。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列举实例,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

点评: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

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的特点是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不论其状态如何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

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解答。

点评:通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1、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

3、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投影出示正确答案。就结果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

点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师活动:投影:课后问题练习1、2。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熟练掌握处理三力平衡的方法。

教师活动:检查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

①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②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③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a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⑤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 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⑥人对地板的压力与人的运动方向有无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答,教师提示学生合理的选取研究对象及解题步骤要规范。

点评:引导过渡,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并投影出正确答案.(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求出待求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后,做答时一定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再转换回来。)

学生活动:汇报讨论。

教师活动:给出超重和失重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归纳和总结。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析,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超重,失重的实质。

学生活动:学生作答。理解超重、失重的实质。

教师活动:实验验证

1、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当瓶做不同的运动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作解释。

2、演示并分析:

①静止时我们看到小孔处水向外喷出,为什么?

②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不再向外喷出,这又是为什么?

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和学生一起评析。

③思考:如瓶竖直向上抛出,水会喷出吗?为什么?

④现在你能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

学生活动:甲、乙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交流并做汇报。

点评:实验验证,加深对失重的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

教师活动: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点评: 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行反馈矫正。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实例探究

☆超重、失重概念的应用

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

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

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2、如图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A.F=mg B.Mg<F<(M+m)g

C.F=(M+m)g D.F>(M+m)g

答案:D

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量,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答案:C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篇4

活动来源:

“弹力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它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一直倍受孩子们的青睐。而大班幼儿正处于喜欢动手制作、探索发现的阶段。因此,我尝试设计了一节科技制作“弹力球”活动,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与艺术领域间的整合,借助图示、儿歌引导,难点前置等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制作、交流等途径,在做做玩玩中获得操作技能,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并发展幼儿初步的艺术审美和表现力。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知弹力球的制作过程。

2、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其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搅拌棒、空杯、色素、硼砂溶液、PVA粉

活动过程:

1。主题导入:

手指游戏:伸出你的右手食指来, 画一个大圆圈,我的小手藏起来。伸出我的左手食指来,画个大圆圈。我的小手藏起来。我的双手出来,左手向左画圈,右手向右画圈,分别画大、中、小

活动一:提问引出弹力球的制作方法

1、小朋友们什么是圆的?这些球都是怎么使用的呢?

2、那位小朋友能说一说弹力球是怎样制作的吗?

活动二:进入科学王国

1、出示科学袋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进入科学王国吧!

教师:小朋友们在实验的桌子上发现了什么?

幼儿:科学袋子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有哪些的科学宝贝。

2、请出科学宝贝,

教师:请小朋友们将科学袋子的大嘴打开(大个指点点头,大拇指的力量大,食指弯弯腰,最无能是四指,个子最小小拇指,我的小手动起来,)用中指搓开科学袋。

(关注点:让孩子认识空杯,搅拌棒、硼砂溶液、PVA粉了解用途,并会使用)

3、实验操作:

(1)教师示范

教师: 今天科学王国的过完委派我给小朋友做弹力球的实验,在前面你们都了解做弹力球所需要的物品。那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小朋友们可要认真的观察了哦!

教师:PVA粉倒入空杯中,我有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请你们帮忙好吗?

幼儿:好,

教师,我要把所有的PVA粉都倒入空杯中,怎么放的快又不能撒呢?

幼儿:沿着边倒那样就不会撒了,

教师:好办法 那硼砂溶液呢?

幼儿:也是沿着边倒那就不会撒了。

教师:现在我要用搅拌棒,进行搅拌了。

教师:小朋友们我的弹力球已经出来了。你们想尝试一下吗?

幼儿: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做弹力球吧!

教师小结:在做弹力球的时候要先将PVA粉延边到近空杯里,然后将硼砂溶液倒进装有PVA粉的空杯里,最后及时的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活动三: 幼儿自由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活动评价:

活动延伸:1、小朋友回到家里尝试一下,你的作品在那里能弹起来

2、尝试做各种颜色的弹力球,然后进行弹力球比赛,谁的弹的最高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篇5

【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重力的概念;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

3.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G=mg,在同一位置,G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物体各个部分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跟物体形状有关,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用悬挂法测重心(只适合薄片状物体)。

4.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地球两极,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球其它位置,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同。

三、弹力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有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绳和弹簧的弹力方向:注意弹簧是被压缩还是被拉伸;

(2)接触面的弹力方向:点面接触、面面接触

(3)轻杆的弹力方向:

①一般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②轻杆只在两端受二力平衡时,弹力沿杆的方向;

3.弹力大小的计算:

(1)弹簧弹力: F=kx

(2)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性质

【应用1】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人推物体时,人只是施力物而不是受力物

D.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导示: AD。谈到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力有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也有非接触力(如电场力、磁场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和重心

【应用2】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答案:D

【应用3】(启东中学届高三月考卷)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一个飞轮的圆心在O,但它的重心不在转轴O处(转轴通过圆心O),工人师傅在飞轮边缘上的a处挖下一小块质量为Δm的金属加固到正对面的轮边缘的b处,这时飞轮的重心位置正好在O处,现由于b处加固的Δm这块金属已脱落丢失,又使得飞轮的重心不在O处,工人师傅决定再在a处挖去一小块质量的金属,不用加固到b处,这样也能将飞轮的重心调到O处,问再挖去的一小块金属的质量为多少?

导示: b处加固的Δm没有丢失时,飞轮的重心在O,现设想在a、b两处都拿走了△m的质量,由于a、b两处相对圆心O对称,因而飞轮的重心仍在O处,由此可知,在b处丢失△m的质量后,只要在a处再挖去Δm的质量就可以了。

关于重力的大小应注意其决定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g值,与其他受力因素及运动因素无关。重力的测量应注意使物体处于平衡位置。重心的测定通常用悬挂法,利用对称性求解。

类型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确定

【例1】请在下图中画出图A、B中的杆和C、D、E、F中的球所受的弹力。

导示: 如图所示

(1)弹力有无的判定:A.“假设法”分析,即假设弹力存在,看假设的结果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采用“撤离法”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一一撤去,看其运动状态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力方向的判定:①根据弹力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②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确定。

类型二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例2】(山东临沂市0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长度的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D )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导示: BCD。由图象可看出F-X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其斜率K=200N/m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表示弹簧的一个参数,与外力无关。

1.(南京市 届 高 三 质 量 检 测)下列三个力学实验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

A.极限法 B.放大法

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山西省实验中学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小车上固定一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时,杆对小球的力( )

A.一定沿杆向上 B.可能水平向右

C.一定竖直向上 D.可能不沿杆

3.如图所示,两个同样的弹簧秤每个自重都是0.1N,下端挂钩的重力忽略不计,甲”正挂”,乙”倒挂”,在乙的下方挂上重0.2N的砝码,则甲、乙两弹簧秤的示数分别为( )

A.0.2N、0.3NB.03N、0.2N

C.0.3N、0.3ND.0.4N、0.3N

4.(年北大附中)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 )

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答案:1.B 2.D 3.C 4.D 5.AD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全册课件篇7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69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