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壮族过吃立节 吃立节的由来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那么壮族过吃立节的是因为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壮族吃立节的由来,希望你会喜欢!
壮族吃立节的由来
吃立节亦称“大节”,是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三十举行“吃立”(壮语音译,“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亦称“大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三十举行“吃立”,壮语音译,“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从此,当地逐渐形成了吃立节,并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如今,吃立节期间,人们载歌载舞,共庆这一特殊的节日。
吃立节的习俗活动
节日的早晨,天色将亮,妇女们便奔向河畔、井台去挑新水。这一天各家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方取回新水后要立即秤,与同量旧水比较,如果是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随后,人们忙着检修房子,打扫卫生,洗衣服,擦家具,贴春联,换门神,家家户户都像过春节一样,宰鸡杀羊,做糯米把把,包大粽,蒸年糕。有的人家制作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以示来年粮食丰收。不管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洗澡,干干净净地过年。各村寨还要举行放花炮、对唱民歌、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娱乐活动。
所谓“龙”,就是用纸糊成的龙头和龙尾形状,头尾之间的龙身是一条画有龙鳞的长布,中间一般分为九节,每节有一条支竿。舞龙时每人持一条支竿,互相配合,作出翻腾、摇头、摆尾、戏珠等各种姿态,有时如翻江倒海,有时似嬉戏耍闹,十分热闹。同样,狮子的首尾也是用纸糊的,中间用一块短布连结,布上缀有类似狮毛的绒毛。一般是制作两头狮子,以便对舞。舞狮时,前后各一人支撑,彼此协调,学着狮子的模样,在锣鼓声中翻腾跳跃,惟妙惟肖,逗人发笑。壮族舞狮子别具一格,狮分母狮、幼狮两种,由两人各引一个,母狮以在场上舞为主,而幼狮则主要在高处舞,动作逼真而惊险,扣人心弦。壮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吃立节这天,青年男女们自然又会聚集在村外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唱得兴起时,竟可以连唱三天三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活动。
傍晚时,各家各户都提着祭品到村头祭社公,祭品有猪头、全鸡、鱼、饼干、甘蔗、水果。祭社公一是为了感谢一年来社公的保佑,二是为了显示自家的实力。此外,还要祭天地,祭祖先。祭完社公后,便把祭品搬回到自家天井设祭,纪念在抗法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晚饭前还要祭祖先,即把煮好的美味佳肴摆到神位前,烧化香纸后,一家人再吃年饭。这一餐丰富异常,应有尽有,而且还特意多做了一些,一顿吃不完,第二天回锅再吃,意思是年年有余,图个吉利。饭后,全家人围在火堆旁守岁,等待新的一年的来临。
壮族的节日习俗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贪婪与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壮族人民的传颂,被称为“歌仙”。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而且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