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诗中有哪八层悲意
前面谈到文学语言要求简练时,曾经向大家发问:杜甫的《登高》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悲意,看得出来吗?
《登高》是首著名的七律。杜甫常年“作客”(漂泊在外),饱经忧患;重阳节登高远眺,不禁生出重重悲愁。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在万木萧疏的秋天作客,四可悲。亲朋不在,独自登上高台,五可悲。登台远望,更添愁思,六可悲。带病登高,七可悲。特别是时光如流水,自己已入暮年,百年快尽,来日无多,还不可悲吗?——这是八可悲。两句诗居然藏着八层悲,感情色彩浓极了,简直浓到了化不开的地步,很能激起读者共鸣。
抒情文学,要求作家抒发来自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抒情语言,表达主观思想特别鲜明,感情色彩特别浓重。《登高》全诗是这样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意思是: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整首诗的语言都体现了主观性鲜明、抒情性浓烈这一抒情语言的基本特征,真挚、含蓄,充满情味。抒情散文如《春》《茶花赋》《井冈翠竹》,采用的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其语言也具有同样特点,只是表达感情更曲折、深沉一些。
抒情语言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具有音乐性,节奏感特别强。这一特征在诗歌语言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登高》作为一首格律诗,音乐性之强,是不用多说的。新诗语言也十分注重音乐性。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一句话》,就是突出的例证。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月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妨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诗的前后两部分,格式基本一致,每部分的前六行,大体可以分成三“顿”,一韵到底。两部分末尾用语基本相同,造成“复沓“,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有些新诗格式不如《一句话》那么整齐,有的还不押韵,但是由于语言的节奏感很强,同样具有音乐性。艾青的诗《黎明的通知》就是这样。抒情散文语言的音乐性,则主要体现为节奏感。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算诗。“这个观点,适用于各种抒情文学作品。
公众号:花椒树下学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