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十万个为什么 > 社会与文化 >

普米族的有哪些礼仪和禁忌 风俗习惯介绍

2019-10-14 17:36:25
|康娣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这样一个有文化特色的民族有哪些文化礼仪和禁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米族的礼仪文化,希望你会喜欢!

普米族的有哪些礼仪和禁忌 风俗习惯介绍

  普米族的礼仪文化

  普米族注重礼节,有许多传统礼仪。其中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至今还盛行。普米族幼。少男女年满13岁时,都要举行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即“成丁礼”。他们认为举行成了礼后,孩子已长大成人,今后要逐渐承担生活的重任。成了礼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举行,须请一个同性的成年人帮助,且属相必须相符。普米民间将十二属相分为四组,每组三个属相,即猪、羊、兔;猴、龙、鼠;牛、蛇、鸡;虎。马、狗。各组内的三个属相均为命合。如家人命合就由家人给穿,家人中没有命合的可以请外人。穿裙子礼在火塘左侧举行,穿裤子礼则在右侧举行。少男少女行成了礼时,要脚踏猪膘和粮食,在专选的成年人帮助下穿上新裙或新裤。随后先向“宗巴拉”磕头,然后向所有在坐的长辈磕头。受拜人,无论家人外人,都要向行成丁礼的少男少女们祝福,且赠送一定的礼品。长辈们的祝词都是一些吉利话。穿裙。裤的少年遇到村里的老人要叩头行礼,以求长寿。

  普米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美德。老人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均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火塘上方专供老人起坐;盛饭菜先敬老人,后顾幼童;骑马遇见老人必须下马行礼;凡有盛大节日,必须宴请村里老人。长辈讲话,小辈认真听,不随便插话。长辈指使做事,小辈立即去做,不得有误。夜晚侍候长辈人睡,清早则侍候长辈漱洗。老人得病,晚辈悉心照看,不离左右。生活中凡遇难分难解的纠葛,如邻里争吵,弟兄反目,夫妻不和等,总是请老年长者调解。长者语重心长的教诲,往往令人心悦诚服,重归于好。普米族社会里,养老送终已成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还受到全社会的监督,成为一种道德规范。

  普米族对孩子极为关心爱护。兄、姐均有护理弟、妹的责任。父母从小对儿童循循教导,殷切期望子女成为社会上有益的人。尤其重视对孩子的道德伦理教育,使其逐步认清老少,分清辈份,从小懂得吃苦耐劳,尊重他人,养成懂礼貌,识规矩的良好品德。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

  普米人正直勤劳能干。有知识、懂礼貌、能吃苦、能背诵自己谱系,懂得习惯法,善于为人排难解忧,善于安排生产、生活的人,被视为能人,倍加尊重,普米族胸怀坦荡,具有机智诙谐的风趣,做事机敏干练。他们还长于歌舞,健于言谈。历史上的游牧生活,使普米人养成了刚强豪放的性格,他们能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藐视困难,养成不畏艰险,英勇进取的民族气质。普米人对虚伪狡诈,偷盗,逃避社会责任,虐待老人等,非常憎恨。因此,人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风尚。

  热情好客,是普米族人的美德。普米有句俗语:“新坛倒出的第一碗青棵酒,要敬给远方的来客,刚烧涨的茶罐倒出的第一杯香茶,要端给远族兄弟喝”。普米人乐于交友,笃信友情,对待客人总是礼貌、真诚。每当客人来访时,主人便立即起身笑脸相迎,絮语不绝。清扫堂屋,铺垫地毯、坐垫,让客人上座。然后端出家中较好的食品招待客人。凡远方客人到家借宿,必杀鸡宰羊,盛情款待,不取报酬。普米族人对那些违背诺言,出卖朋友,背叛友谊的做法,被认为是极不体面的行为,受到公众的唾弃。

  普米族内部历来有团结互助,争担社会责任,努力尽义务的传统习俗。家庭内部长幼之间互敬互爱,平辈之间互谦互让。凡遇事则互相商议,共同解决。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家中有病人,则轮流照看,关心备至。妇女怀孕,母亲和婆婆都很关心,不让干重活累话。孩子生下后,对产妇生活极为关心,在月子里每日皆食甜酒鸡蛋,并以排骨。猪肘、鸡汤等催奶。家门亲友纷纷给产妇馈送鸡、蛋、糖等营养品。普米族社会中,凡邻里亲朋,起房盖屋,婚丧嫁娶,人祸天灾,不用号召邀请,人们便不约而同,主动相帮。

  普米族人在长辈、客人面前从不狂妄。失礼。在家人及亲朋面前,从不讲不文明的话,不以秽语骂人。对体弱力单,年幼无知及身患残疾者,他们总是尽力帮助而从不欺凌辱骂。路遇熟人,必主动行礼,热情招呼。乞丐上门乞讨,必康慨施舍。每当亲朋好友出门远行,必烧香念佛,祝颂平安。凡筑路、修桥等公益事,都争先恐后去做。凡探亲访友、年节婚丧,都要馈送礼物,表示祝贺致意,或慰问吊唁。每逢喜庆佳节,总要聚会对歌,以示庆贺。

  普米族不酗酒,不吸毒。他们尊重知识、勤于学习,容易接受外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如学习并掌握汉族的二十四节令,指导农事活动,并向汉族学习砖瓦生产、烧制石灰等技术。

  普米族的风俗

  节日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三天至半月。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兰坪一带有杀年猪宴亲的习俗,不论来客多少,总要馈赠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头汤,以示“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腊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长主祭“门神”,敬“锅庄”,然后全家老小围拢火塘吃团圆年饭。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以供品祭锅庄,祭龙潭。所念祷词,提及同氏族内各家族祖先亡灵和自家三代列祖以及各路名山大川的名字,表示迎新年祈丰收。宁蒗普米族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响、吹海螺,在锅庄上供猪头。次日,上屋顶祭房头,取新水。家中如有年满13岁的男女儿童,则要举行隆重的“穿裤子”和“穿裙子”仪式。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各家带去丰盛的菜肴。青年男女要举行赛马、打靶、赛跑、摔跤等多种娱乐活动。

  大十五节是宁蒗普米人过的一个节日。时间在腊月十四日,届时,人们穿着鲜艳的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次日绕“嘛呢堆”祈祷求福,青年男女尽情的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宁蒗永宁地区的普米族,端午节要举行“绕岩洞”活动,并到洞中烧香驱邪,祈求多子多孙。中元节时去参加“转狮子山会”,去祭祀“干木”女神。这种节日既是宗教性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节日。在大小春节收获的时节,要过“尝新节”,家家户户都酿酒做新米饭,有时还把第一餐新米饭中的饭团先给狗吃,以示对狗的尊敬。

  婚姻

  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普米族实行氏

  族外婚。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婚优先婚配。结婚年龄较早,女子15岁、男子18岁多已完婚,或者在男女13岁举行成丁礼后结婚。普米族通婚的双方,有三代续娶的风俗,称为“亲三代”。指腹为婚、幼年定婚较普遍。各地普米族的非姑舅表婚一般要经过求亲、敬锅庄、择日、行婚礼等几个步骤。选定对象后,男方向女方家说明意图,如征得女方家族同意,男方家长便请媒人携带礼物去女方家说亲。女方召集家族长辈与男方见面,由女方打开男方带来的定亲酒祭锅庄,敬长辈,畅饮后确定亲事。订婚后,经议聘、过小礼、逢年过节双方互赠礼品,双方家庭来往密切。男方到预定完婚的年份到女方家求婚,对方同意后,多在冬闲的双月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兰坪、维西一带的普米族,婚礼之日盛行“对歌”。当男方迎亲队伍抵达时,女方仍紧闭大门,于是媒人唱起喜歌,叙说双方结亲符合天意人意。女方听到中意处,才开门迎入,并接受迎亲者送来的礼品和礼钱——“开门钱”。迎亲人见到女方老少,都要磕头致意,感谢他们将新娘许配新郎。第二天破晓,将新娘打扮一新,由新娘的弟弟背出扶上马背,饮“出村酒”。到了新郎家,迎候的家人唱起“开门调”,新娘由两个中年妇女扶入洞房。随后,一对新人拜堂,男方设酒席宴客,对唱古歌,跳锅庄舞,通宵达旦。

  在盛大的婚礼后,新娘要开始“不落夫家”的生活。兰坪地区新娘不落夫家的时间一般是数年,宁蒗地区则从若干年至一二十年不等,往往要到新娘怀孕后才真正到男方家生活。可见,普米族女子虽然订婚、结婚较早,但真正到夫家坐家往往都很晚,普遍是25岁以后,少数到30、40岁才坐家。在此期间,男方要迎娶新娘四次,举办四次婚礼仪式。按照旧的习惯,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设法逃回娘家。若在一迎二迎后就坐夫家,会被认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宁蒗地区的普米族还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到议定的婚期

  时,女方会把新娘藏匿他家,女方亲友则准备对男方迎亲人进行掳掠。待迎亲人抵达,女方蜂拥而上,将其所携带的礼品一抢而光,男方不得反抗,事后用茶叶将礼品赎回。到出嫁之日,女方父母不事先通知新娘,仍让她外出劳动,男方派人将其强掳回家。新娘到达男方家,要先由“韩规”为她举行除秽仪式,目的是把尾随新娘的女方亡灵撵走,使她从此归属于新的家庭。这天,男方要大宴宾客,以示庆祝。普米族婚后不能离异,若丈夫亡故,女子一般由夫家作主转房给夫弟。如无转房对象,则在族内转嫁,族内无对象,则由婆家决断,招婿或留下其子女后再嫁外人,再嫁彩礼由婆家收纳。

  新中国成立后,普米族的旧婚姻制度有了改变。青年男女们走上了婚姻自由的道路,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少了,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被打破了,“不落夫家”的现象没有了。青年人的通婚范围,也从本民族扩大到其他汉、白、藏、纳西、傈僳等民族,传统的婚姻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

  丧葬

  普米族的葬礼很隆重,传统葬俗是火葬,有的也行土葬。宁蒗地区全部实行火葬,兰坪靠近白族的地区以土葬为主,维西县则两种葬俗都有。按照传统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探视。人死,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村内人闻丧后,携带饭团、猪膘等物品,前去吊唁。人死以后,要洗尸,并将尸体捆成屈肢坐式。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火葬的时间由巫师决定,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

  出殡前夜,将尸体移入一彩绘的方形棺木内,停放于正房火塘边,举行“给羊子”念经送魂仪式。“给羊子”是普米族葬仪中最隆重的仪式,普米语称“史布融比”或“冗肯”,意为“送亡灵到祖源地方”。相传人死之后,亡灵需用白绵羊引路才能返回祖源地,故有此举。“给羊子”仪式由巫师主持,祭祀时向羊耳内撒酒和炒面,如羊摇头,则意味死者欢喜,全家吉利。随即由孝男孝女跪地轮流请羊喝酒,亲属向羊磕头辞行。接着由专人杀羊取心,供上羊心后,巫师唱颂《指路经》,给亡灵指引归宗路线,让亡灵沿祖宗迁徙路线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参加“给羊子”仪式的人员可达数百,人们集体便宴,称为吃排酒。其间,老人们要唱开天辟地以来的一切古歌,其中一首叫《柞树的故事》,内容讲羊子的起因。还要唱《做人规矩歌》,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出殡时,由四人将棺木抬至火葬场,用斧头劈开棺木,尸体落入架好的柴垛上,送葬的亲友即可返回,家属跪地痛哭,与死者诀别。巫师念火葬经,以慰亡灵升天。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场捡13块骨头,存入小口凸肚的骨灰罐中,不盖口,底部留一小空,意为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同一氏族的骨灰罐集中在一个坟山,俗称罐罐山。骨灰罐是按辈分次序排列的,长辈在上,晚辈在下,男左女右。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494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