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的数学教案

晓芬0分享

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性媒体素养和信息道德的过程,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对现代媒体环境中的挑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二年级的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并能正确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现在是哪一个季节?(秋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松鼠想到山上摘松果吃,可刚出门,就遇到了一群小客人,它们都说自己是角,这下可把小松鼠难住了,它想请教大家,角是什么样的?谁愿意帮助它?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师:小松鼠还是不明白,谁能画一个给它看看?(生上黑板画)你是怎么画的?

(生:过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2条直线)

谁能把角各部分的名称也告诉它?生说,师在生刚画的角上标出。

小松鼠还想知道直角是怎么画的?(生画)你是怎么画的?(过一点先画一条直线,它和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再过这个点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个线,最后要画上直角符号)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在课堂上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与充满活力的氛围,学生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学的轻松愉快。课堂伊始从向小松鼠介绍角而进入复习,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性。】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通过大家的介绍小松鼠知道了(师板书:)角(直角)的组成、画法,它们都属于角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学生讨论:角与直角是一回事吗?

生归纳得出:直角一定是角,但角不一定是直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识知识结构,学会复习的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有了大家的介绍,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接待了客人,你想去看看它的表现吗?出示(1)(2)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角?

(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师:这是小松鼠的答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为什么?(生略)

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生略)

你对小松鼠的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设计意图:通过“你对小松鼠的答案有不同意见吗?”的提问,使学生担当了一个倾听者和一个思考者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接着提问:“你对小松鼠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引起学生思考、反思,教育小松鼠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听了大家的话,小松鼠心服口服,它想邀请大家一起去摘松果,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出示(3)(4)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做对了就让过去,既然大家都是朋友,谁愿意上?

(3)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4)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生边说边标出)

大家表现很好,我们继续出发。

3.刚到树下,一条大蛇出现了,怕吗?咱们用手势对付它,可以吗?

(一只手打“√”,“×”用两只手)出示(5):

(5)小法官。

①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

②角的边画的越长,角就越大。( )

③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同样大。( )

4.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松鼠终于摘到了松果,可是一只老虎挡在了路上,我们有信心战胜它吗?出示(6):

(6)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生边说边标出)

有了大家的帮助,小松鼠终于品尝到了美味的松果,帮助别人你快乐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请大家接受最后的考验吧.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可用测试纸呈现)考一考

1.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请在角的后面打“√”

2.画一个直角

3.下面的图形中有( )角,( )个直角?

4.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 )角.

自我评价园:

(师批改,或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表现的怎么样?

【评析: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进位)的加法,数学教案-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笔算的计算顺序。

策略与方法: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探究乘车方法

1、谈话:

2、组织学生讨论乘车方案。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引导学生探究笔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

(1)谈话:大家想出了这么多乘车的办法,这些方法行吗?应该怎样验证。

(2)指名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2、请学生口算36+30

3、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36+30

(1)提问:计算36+30除了直接口算以外,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2)引导学生列出竖式。

小组内讨论乘车方案。

学生口述算式

学生口算

学生可能说出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a)出示第9页的小棒图。

b)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c)组织学生分组交流。

d)组织班内交流。教师板书竖式。

(3)引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a)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b)组织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c)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用竖式怎样计算。

4、引导学生比较笔算结果和口算结果的计算方法。

请把前面口算的得数与笔算结果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组织分组讨论。

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观察小棒图并思考竖式的写法。学生组内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竖式的写法。

学生独立操作,并思考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5+3430+35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结合算式36+34,思考: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2、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a)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b)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布置作业:练习二第2题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

学生在书上完成。

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近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篇5】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单元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单元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认识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三、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1、感知米的实际长度。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练习一第3题)。

2、估一估(教材练习一第4题)。

3、介绍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七、课后反思

    84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