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文学 > 诗词鉴赏 > 诗经 >

先秦诗经·旄丘原文_翻译_古诗鉴赏

2021-04-06 08:39:15
|俊炯2

  《国风·邶风·旄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结构明晰,递进有序;艺术手法巧妙,运用铺陈对比,写得情景如画;感情基调优柔敦厚,缠绵凄惋,曲折动人。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先秦诗经·旄丘的古诗赏析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旄丘》原文

  先秦:佚名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

  3.诞(yán):通“延”,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

  4.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5.多日:指拖延时日。

  6.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

  7.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8.何其:为什么那样。

  9.以:同“与”。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10.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11.匪:非。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

  12.靡:没有。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13.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

  古诗赏析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182
c
id
424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