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的随笔记录与体会(一)-生活
——关于“双11中的心理学”的思考
来,告诉姐,你们这周是不是收快递收到手软?
哈哈,姐这一周基本就是靠快递撑过了暗无天日的加班日啊,不过也是退货退到手软(捂脸)。就算列了清单,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
所以,这周姐就不谈工作了,而是和你们一起复盘一下,双11到底用了什么招,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剁手、默默无语地吃土(泪)。
1、提前预售、收取定金的新策略
就这小小的政策,触发了四项心理学的诱因。
(1)稀缺原理
在所有的提前预售广告中,都能看到数量的不断减少,从而最大程度地引发“稀缺原理”。
特别是新出现的稀缺更使人觉得迫切,尤其是当客服小妹甜甜地告诉你“这款马上就没货了,已经有xx个客户订购了”的时候,这种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对我们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2)一致性倾向
定金很小额,很容易触发人们的“承诺和一致性倾向”,觉得既然下了定金,就要让自己的后续决策和下定金这个决定相一致。
(3)损失厌恶
查理芒格说,每个人都有“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也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损失厌恶”。无论是损失已有好的好处,还是损失即将拥有的好处,都会让人们痛苦不堪,难以忍受。
定金虽然小额,但也是钱。如果在最后一刻放弃购买,就会触发“损失厌恶”。
(4)禀赋效应
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自视过高的倾向”,人们总是会过度称赞自己的“私人物品”和决定。
一旦付了定金,就相当于做了某种决定,你就会更加倾向于认可自己做出的决定。
还不止如此,甚至于你一旦将某样东西加入了购物车,都会不自觉地提高对这个物品的价值评价。
上述四个心理因素的联合作用,导致我们即使是在冲动之下预付了定金,也很难在最后阶段放弃支付,只能乖乖缴纳尾款。
2、跨期支付的新手段
今年许多商家开始支付分期支付,花呗等应用如火如荼。
为什么会如此?
在《细节》这本书中,有一个解释。
当人们想到离眼前不远的事情时,人们会想得十分具体,会更关注某些具体的代价,很有可能就不愿意去做了。
比如,一件大衣6000元,如果当下就要支付,你可能就会觉得有点昂贵,当下的钱包难以承受这个代价。
而当人们想到较远的事情,人们会容易想得抽象些,更容易关注到底“应不应该做”,而不是自己“愿不愿意”去做。
同样一件6000元的大衣,分为12期之后,每个月只要500元,你就会更多想象如果有这件大衣,可以解决你接下来的冬天里的多个需要的场合,更关注你自己感受了,因为代价已经被摊薄。
3、提前许久就开始的宣传攻略
你会发现,才刚刚过了国庆,大量的软文、公号文、短信、朋友圈都被双11要不要剁手、剁多少才合适被刷屏时,你已经陷入了“社会认同倾向”中了。
尤其是当你周边的朋友都在讨论买什么、怎么买的时候,你就仿佛被周围的这股热浪推着往前走,不买都说不过去的感觉。
是的,这就是强大的“社会认同倾向”。
不得不佩服马云“造节”这一招,大多人已经把双11当成了购物节,你想独善其身,确实难上加难。唯一的问题,就是买多买少了。
差不多这些吧。
盘点完才发现,为什么会剁手呢?
根本不是因为自己不够自律,而是因为你是一个正常人,而不是那种基本只出现在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大家就各自黯然疗伤吧,哈哈。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原来是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