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一历史教案

立博20分享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历史教学计划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高一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教高一历史教案1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容,并结合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五、学习准备

电脑平台、PPT和音响设备

视频、课件的制作与收集

六、学习流程

【现实导入】由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进行图片导入新课:希腊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还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诞生地。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腊,第十中学的同学组团去了希腊旅游,去感受,去探索,去领悟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去体验希腊文明的美丽之处。

古代希腊考察团行程计划表

行程一:惊鸿一瞥鸟鸟瞰古希腊(领略古希腊自然之美)

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考察古城邦社会活力)

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体验古公民政治生活)

【设计意图】用现实导出雅典的辉煌,一方面有利于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说明历史与现实的分不开的,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另一方面,用学生所熟悉的时事切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讲授新课】

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1、学生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片,导游(班级学生提前准备)从古希腊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资源、自然气候等方面介绍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

合作探究一:

古代希腊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古代希腊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提示:可以从经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外关系、民族性格等方面思考)

第一旅游团展示考察报告一: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

影响

地理位置:欧、亚、非三洲要冲

吸收三洲文明

地形地貌:山岭沟壑

农业经济不发达

自然条件: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利于航海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气候条件:地中海式气候

利于航海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现实困境: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盾

利于进行殖民活动

小结:

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旅游感悟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其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条件。

2、拓展练习: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比古希腊,古代中国在地理、经济、民族性格和政治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

地理

三面环海、海岛众多

地处内陆、国土辽阔

地形

沟壑林立,山地多,平原少

长江、黄河流域,平原广阔

经济

商品经济发达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民族性格

开朗,勇敢,富有冒险和挑战精神

依赖性强,封闭,不够进取

文化

思想文化繁荣,富含民主与科学精神

礼乐制度发达,注重等级观念

政治

公民是城邦的核心,实行民主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统治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制度造就一方人民,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们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越大,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导入下一节)既然环境不是希腊形成何种文明的决定性因素,那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希腊文明的形成呢?同学们来到了希腊最富盛名的城邦遗址——雅典卫城,去了解希腊城邦的特点及其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作用。

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1、学生活动:

结合图片,导游(班级学生提前准备)从城邦的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全面介绍古希腊城邦。

合作探究二:

(1)古代希腊城邦有什么特点?

(2)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什么影响?

第二旅游团展示考察报告二: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城邦特点

影响

小国寡民

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独立自治

民主政治发达。

彼此分立,但联系密切

保持文化上认同。

商品经济发达,

平等互利的价值理念

思想文化繁荣

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

小结:独立、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以及富含民主与科学的城邦文化,都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旅游感悟2:古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参观了城邦遗址之后,同学们再去了解古希腊公民,去体会希腊人鲜明的个性。

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1、学生活动:

导游采访当地居民,介绍哪些人才有资格参与城邦的管理,从而得出希腊公民的含义。

合作探究三:

古希腊公民的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第三旅游团展示考察报告三:古希腊公民的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参政素质;

身体素质:身体强健;

个人修养:珍视自由,不屈从-;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集体意识: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此处可适当补充马拉松的故事,给学生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有坚强的意志。结合我们现在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怕吃苦的情况予以纠正,鼓励他们客服困难,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旅游感悟3:古希腊公民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拓展练习】根据材料关于三位同学关于中西政治文明优劣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师总结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产生什么样的经济生活方式,都是与当时一定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

七、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

古希腊

民主政治城市国家(城邦)——社会

希腊公民——人文

人教高一历史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人教高一历史教案3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创办: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备课资料】“出口特区”的由来

我国的特区最初称为“出口特区”。出口特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和管理体制,以求找到一条打破陷入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尽快把经济搞上去的新路。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谈了广东开放搞活的设想,提出广东省委希望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些地方实行单独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邓小平听取汇报后非常兴奋,提出了“办一个特区”的意见:“还是叫特区好,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同年5月5日,广东省委具体提出《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初稿)》。这不仅是第一份关于兴办特区的设想方案,同时也是“特区”一词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出现。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979)50号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先在深圳、珠海创办“出口特区”。

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谷牧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两省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指示。会议肯定了两省省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贯彻对外开放方针、试办出口特区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采纳与会者的建议,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根据两省的有利条件,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设立特区的议案,并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这个至今仍让人激动的名称被书写在共和国光辉的历,8月26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成立纪念日。

②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备课资料】海南建省设特区的20年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从一个发展滞后的边陲岛屿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的转变,取得改革开放发展20项在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率先”:

1.1988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88年,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

3.1991年,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4.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6.较早设立经济开发区和保税港区。1992年3月,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家赋予洋浦经济开发区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全国第4个保税港区。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正在崛起的临海工业基地。

7.1993年,率先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所有收费关卡,将公路养路费、道路通行费和运输管理费等合并为“燃油附加费”。

8.1993年,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将申办企业法人由审批登记制改为直接核准登记制,取消企业主管部门和部门。

9.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0年,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的33.4%。

10.率先设立亚洲的对话平台――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性会址。

11.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1个国家持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在海南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实行免办签证入境。

12.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开放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海南成为全国最开放的天空。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

14.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15.2007年,率先提出请国家批准把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海南农垦拥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国务院支持这项改革,已经原则同意将海南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

16.从2005年开始,海南用两年多时间率先统一了全省城乡教师工资标准,使贫困地区包括教师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开始,海南率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核心生态保护区初中以下学生实施“教育移民”扶贫工程,让他们到县城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计划投入1.5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18.2007年,海南率先提出以更加开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

19.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将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争取用10到1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以建设洋浦保税港区为起点,逐步在海南省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新目标。

【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②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③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参考答案:①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②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是历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合作探究3】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

(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面积小,人口多。

性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地区。但陕甘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特区,而深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深圳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合作探究4】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参考课文P59所提供的数据。 可见,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五个经济特区非常突出,在全国居于前列,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备课资料】“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合作探究5】显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时间:1984年

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合作探究6】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①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时间:1985~1992年

②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备课资料】王佑贵谈《春天的故事》歌曲的创作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那么这首歌当时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他的曲作者王佑贵是这样说的:“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经过‘-’,我们这代人都快绝望了;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没有小平同志,我们不可能有今天.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叶旭全等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歌词写得很直白,我开始觉得不像词,后来觉得这风格就像小平同志一样平易近人,就接受了.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电影,电视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出来 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虚词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这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后来果然一唱就响了。”

【合作探究7】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④意义:

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

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合作探究8】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①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②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③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④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⑤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 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合作探究9】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浦东是指上海黄浦以东地区,南临杭州湾,东北抵长江口,西靠黄浦江,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浦东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极有经济开发潜力的地区。1984年,上海市政府制订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开发浦东的问题。1988年5月,上海市政府召开“开发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开发浦东的指示》。

开发浦东规划指定的控制范围,即浦东新区范围,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该地区已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三资”企业,且交通方便。按初步设想,浦东开发建设分3步实施。

开发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交通,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重点开发阶段: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浦东新区大格局;

全面建设时期:在浦东建设5个各具特色的综合区,辟建保税区、外商投资区和出口加工区。

今年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东岸的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十八周年。在浦东开发十七年间,始终保持经济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五的高速发展态势,并拉动上海连续实现了年均百分之十一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已有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浦东新区投资了近一万五千个项目,累计合同外资三百五十七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二百三十多家在浦东投资了三百多个项目,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八十三家。新区将朝着“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方向继续迈进。

【合作探究10】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合作探究11】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课堂探究:1、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

2、江泽民曾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潜在市场,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愿望最终变成现实。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击风浪的本事。”思考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应当加强哪些方面的素质来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后记

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新区或邻近城市的对外开放区域去实地参观,增强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组织学生讨论: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答案提示:

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参考答案: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学习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查阅、搜集有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并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成图表或柱状图,为图片配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北京的经济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A、大量引进外资企业 B、设置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福建被确定设置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是: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B、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大

C、历是最早开放的地区 D、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3、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B、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C、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4、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5、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主要目的是:

A、抢先实现改革开放 B、为内地经济建设服务

C、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D、慢慢过渡为经济特区

6、《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 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有3个都是在:

A、福建省 B、海南省 C、广东省 D、浙江省

7、 1984年我国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省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8、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9、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0、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海南 B、深圳 C、上海浦东 D、环渤海地区

11、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特点是:

A、从经济特区开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形成了全国性的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D、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12、江泽民同志曾形象地说:“‘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其含义是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下列各项属于“走出去” 的是:①扩大境外投资规模 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 ③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④拓展国际贸易 ⑤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3、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实行:

A、“请进来”战略 B、“走出去”战略

C、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 D、“一体”战略

二、非选择题: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2分)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②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 (2分)这一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分)

③为了“帮助内地发展”,在世纪之交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2分)

14、(12分) ①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2分)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3分,答出一点得2分)

②地区:沿海地区(2分)

条件:政策优惠,有利于引进外资;有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交通便利;便于对外经济交流。(3分)

③重大措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分)

15、我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对外贸易的兴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法国学者克 谢赫耐在《南宋社会生活》中写道“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于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陆上贸易在南北往还要道与长江交汇点上发达了起来,其交易数额之庞大,远远超过当时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交易量。”

(1)根据材料概括南宋海外贸易发达的突出表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社会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864~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一格局有何特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表现:航海技术高超;外贸活动范围广;交易数额大。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南宋与海外的陆路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政府实行重视海外贸易的政策;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进出口数额呈增长的势头。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等地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外国强迫清政府把通商口岸开到内地;自然经济解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方面入超增长。

原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华攫取大量特权;列强凭借经济实力,操纵市场。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特点: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6、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历程: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从1992年开始,在内地设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形式灵活多样。

影响:①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我国实行“引进来”战略,兴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解决了我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体制完善。同时,我国又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②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WTO,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人教高一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做中国的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2.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学生认识到: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学习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高潮,在中国,同样掀起了瓜分狂潮;通过学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它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3.通过讲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这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正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先后引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抗击列强侵略的义和团农-动。

重点分析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的重点。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所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重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让学生回忆列强采矿权、办厂权何时取得,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通过利用动画《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区别“租借地”与“租界”的不同,使学生理解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难点分析

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学生在学习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现今的国际贷款混为一谈,课本中只是给出来了丧失筑路权产生的危害的结论性描述,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疑惑。此外,资本输出对华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强政治上控制,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二是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学生较难理解这种相反结果。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美国来讲是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对华来讲是危机加深了,对列强来讲是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对此,学生较难理解。因而,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让学生思考:“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确;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等问题,使学生全面理解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课内探究活动

在讲解列强争做中国债主时,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讨论这一问题。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重点:资本输出;势力范围的划分和强占租借地。

难点: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讲解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教学用具:历史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所学的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以及时代特征。让学生回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19世纪上半期以商品输出为主,1870年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1.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①资本家能在本国找到投资场所从而获利;②那时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很低。③资本家不具备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条件,因此没意识到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能带来更多好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它是随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 向垄断过渡时,垄断资本家认识到,在国内投资所得的利润远远低于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投资所得的利润,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因此,19世纪后半期,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同样的,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以资本输出为主。

由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列强在华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争做中国债主

在讲解“争做中国债主”一目时,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讨论这一问题。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

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借款的态度、目的、权利、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

2.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

在讲解“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一目时,应先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在中国筑路权的是哪个国家、它是如何获得的?

教师应相应的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列强获得筑路权,不仅使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经济掠夺、军事控制和势力向中国内地深入。

3.开采矿山

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采矿权的是哪个国家?强调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4.开办工厂

让学生回忆外国可在华开办工厂始于何时?通过出示列强在华工厂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企业技术性、管理先进。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有关表格,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在华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因而,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占垄断地位,这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讲完这一部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 帝国主义直接的殖民统治――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利用动画《瓜分狂潮》,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区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列强在租借地实行殖民统治。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提问:在瓜分中国的列强中,缺少哪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这样?教师要强调美西战争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战争,并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美国不会放弃这一侵略时机

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内容,并思考:“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此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适当介绍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人教高一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周恩来于1953年1 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的严重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内容:(1)“另起炉灶”:同 一刀 两断。(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 是肃清和取缔 。(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 一边,与其结成盟友。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1)在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 个国 家建交,另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1950年2月,中苏签署《 》,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2.提出:为发展同 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 、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

4.意义:(1 )它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2)它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 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讨论 、 、 等问题。针对阴谋、分歧和矛盾,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同 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情景激疑

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知识归纳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变式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 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

①不结盟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2)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周恩来访闽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典例 剖析 【例2】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 )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变式题2】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万隆会议上 b.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谈判时

c.日内瓦会议上 d.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缅甸时

知识点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情景激疑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的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国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归纳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历史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会议召开:为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由苏联推动,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于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3)日内瓦公约的达成: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历史影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出席万 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召开:1955年蓬月,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 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与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典例剖析 【例3】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主要是 (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巩固测试

1、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的是( )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日本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 ( )[来源:z_-_k.com]

a.1951年 b.1 953年 c.1954年 d.-年

3.周思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

a.日内瓦会议 b.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会议

4、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3年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运用这一原则成功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在国际上产生 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1954年与中国一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是 ( )

a.印度、越南 b.缅甸、越南 c.印度、缅甸 d.泰国、缅甸

6、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这是为了……( )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 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开拓外交新局面

7、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8、-总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推断一下,上述会议是哪年召开的

a.1999年 b.-年 c.-年 d.20 -年

9.阅读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 、二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三: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主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四: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与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成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2)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原则?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其内容。


人教高一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新高一历史教案5篇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5篇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1人教版高一历史优质课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历史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ppt范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范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全册范文

    5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