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设计
教案中可以体现出以下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强化教学的思想性,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如何减轻课业负担等等。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2021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2021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_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 74.2
甲烷5.015.0
乙炔 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2021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2021设计4
材及学情分
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时教学目
标知识目标: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法学法2
指导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介绍仪器和药品名称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动作要慢
2、熟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测同此得到的结论。
教学过程
1、通过阅读P33页的图,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2、学生阅读,看图、分析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3、能叙述出氮气、几种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环境污染的防治教案2021设计5
教材分析
本章是正式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进入化学课堂、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精彩而神秘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通过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本章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第一章,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物品,让学生认识化学课学习的内容,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基本的哲学观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_。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玻璃仪器的洗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
2、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加热操作,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生活简单变化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对铜加热变黑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一门新功课的学习憧憬和疑问,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
教学措施通过实验及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现代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