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影片观后感1000字范文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南京南京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南京南京》影片的观后感1000字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南京南京》影片的观后感1000字范文1
看了《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触。虽然只有1个小时40分钟,但是我深感压抑。
刚开场的时候,枪声、炮声。惨不忍睹的杀戮,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举手,还是不举手?牺牲,还是苟活?电影继续在进行。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南京!》,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不能忘记国耻,我们要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强大我们的祖国!
《南京南京》影片的观后感1000字范文2
好久不曾看这类爱国题材的电影了,记得小时候看《地雷战》、《地道战》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感受,虽紧张,虽愤怒,但最终还是喜悦的,因为中国人民凭着聪明机智总能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而这一次,却是另外一种心情——无奈、沉痛……
主要因为陆川导演在对这部影片的表现上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他很大程度上是以还具良知的还清醒着的日本兵的视角去看待这场战争,尤其是屠杀中的种种丑恶的残忍的行径。片中两位日本主角是正常的人,他们是清醒的,恰是因为他们的清醒,才让他们不堪忍受这样的战争。这样的罪恶生活是对绝大多数日本士兵的极大摧残和折磨,他们的良知,他们的人性在畸形的环境气氛中渐渐扭曲,最终要么成为欲望的工具,杀人的恶魔,要么就像角川一样,绝望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比死了还痛苦!
影片中多处表现了日本兵对妇女的摧残,包括中国,朝鲜,以及日本本国的慰安妇,看完之后,无比心痛与悲哀。
最难忘的该是妓女小江。在片中,进入安全区的妇女们排队领象征安全的小牌那一桥段是小江的第一次出场。从趁乱想多拿几块牌子防身到被发现后遭勒令制止,几个简单的手势,一副故作满不在乎的轻佻模样,一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好贪小便宜的风尘女子的形象立刻变得鲜活起来。
之后死活不肯剪去长发及刮除红色蔻丹的不合作不妥协的态度,以及那句“打完仗后还要靠它吃饭呢”的话语,愈发显得她“商女不知亡国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女教师姜淑云告诉大家日军想用100名妇女做慰安妇来交换安全区过冬的衣物和粮食的时候,她第一个主动举起了手。“拉贝先生,我去。”她的吴侬软语很是动听。然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字字千斤。在安全区的几天生活及见闻,尤其是在被日军强暴之后,小江不会不明白这一去意味着什么……不过即使如此,她依旧毅然地主动站了出来。她或许不曾像姜淑云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可能不太明白“民族大义”这4个字的详解,但为了安全区更多的人们能获得一线生机,她甘愿受辱,慷慨赴难,舍身取义!那被日本人带走时那梨花带雨的回眸一笑,更是全片中最令人心痛的凄美一幕。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风尘女子尚有如此的侠义血性,然而回顾影片之初,那么多躲在教堂里、老幼妇孺中间的士兵与青壮年男子被巡逻的角川意外发现后,竟束手就擒,主动缴械投降!这等苟且偷生的怯懦行为着实令人为之汗颜!
悲哀、沉痛、无奈……
且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时刻记得“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自己向上向上再向上!
《南京南京》影片的观后感1000字范文3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南京南京》影片的观后感1000字范文4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南京南京》影片的观后感1000字范文5
已经看过电影《南京!南京!》,是在酝酿了很久之后才终于走进电影院的,因为预先就知道这一次的观影经历不会是轻松的,可能是压抑的甚至是令人窒息的。其实我不是太赞成文以载道那一套,觉得文学文艺的东西不必承载太多政治说教之类,甚至什么道德教化的作用也是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大体上总是犯了小瞧人的毛病,你以为别人是那么好被教化被引导的吗?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来,只有在外界与自己契合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看过《南京!南京!》后还是被很深的影响到,感观和心理都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感想是一定有的,但需要回回神再说。经过几天的深沉后好一些了,首先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有诚意,有责任,有思考,这些都是当下比较稀缺的东西,陆川凭这些就很值得尊重,也为我们70后赢得了尊重。现在舆论炒作最多的是80后如何如何,其实真正开始占据舞台中心并掌握话语权的应该是70后,80后也顶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
看《南京》之前有两点担心:一是陆川对如此沉重历史题材的掌控能力。毕竟三十刚出头仅拍过两部小成本电影,光凭一腔热情做事往往用力过猛,适得其反。现在看起来,陆川还算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大体平稳,没出什么大的方向问题,用力过猛的情况确是有一些。二是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态度问题。之前已经有人评论陆川的《南京》是“一流的人文观,三流的历史观”,这也是我所担心的。毕竟那段历史是全体中国人之殇,是整个民族永远的痛,忘记意味着背叛,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牢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却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以往我们熟悉的方式是打倒日本鬼子控诉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用来宣传是可以的,用来反思是不够的。《南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开辟了一种新的认识方式,这也正是影片争议最多的地方。对导演历史观的讨论已经超过了对影片本身艺术问题的讨论,这是影片题材决定的。陆川的方式确实令人不太习惯,开始的时候甚至有些抗拒,因为在他的镜头下展现的日本鬼子和我们头脑中既有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残暴的,血腥的,他们的暴行是违背人性的,但他们不是魔鬼,他们是人。正因为如此,我除了咬牙切齿的痛恨,还感到脊背发凉,会迷惑于这个乖张的民族的行为,他们为什么能够游荡在人鬼之间?我们又为什么会陷入到那样的历史深渊?这样的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样的历史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突然想,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民族的存在,幸还是不幸?他永远虎视耽耽的在我们卧塌之侧,我们怎么可以沉迷?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