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队有感范文400字
《敢死队》看的就是回忆,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在电影中聚首的那一刻,是对这些渐渐淡出江湖的动作片巨星的致敬。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敢死队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敢死队观后感1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我和同学一起去去看一部电影,名叫敢死队2。
这部电影中的史泰龙、威利斯、诺瑞斯等人的年纪加起来足有260岁了,如今这群大爷爷们又扛着机枪来横扫大荧幕了,那些____十年代里最闪耀的古铜色肌肤如今早已松弛,但是老爷爷们的壮士不老之心却足以让人感动。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一讲我对《敢死队2》这部电影的感受是什么吧!
敢死队里的队员分别是中国人、瑞典人、俄罗斯人等等……还他们主攻的就是另外一个国家。在他们这个队伍里,主要都是用英语来对话。他们个个身强体壮,都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我非常佩服。特别是哪个队的队长,他英勇好战,虽然他要当保姆了,但仍然把还人的头个,割下来了!
最后,这部电影真是既刺激又惊险,还有点好笑。
敢死队观后感2
《敢死队》很明确地说明了某些人过气是有道理的,而某些人只能做二三线明星也是实至名归的。《敢死队》的阵容很唬人,很多人一看到这些张饱经风霜的纯爷们的脸就先自被催眠了一样地酥了半边,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拉大旗作虎皮的卡司,就可以看出这是很缺乏含金量的B级片阵容。这里面真正算借尸还魂的老派动作明星只有史泰龙和龙格尔,布鲁斯威利斯和施瓦辛格都是来打酱油的,史泰龙虽然身手不济了,但还是能卖点老脸的,事实上这部影片中最好看的一场戏也正是老史、老布、老施三个人扯闲篇的那一段,真是几个老朋友边打趣边叙旧的感觉。史泰龙的浓妆艳抹也掩不去他的老态龙钟,龙格尔则彻底废掉了,让李连杰败在他的手里,我真觉得这帮西方人挺无耻的。剩下的有三个人是职业摔跤选手跑来混好莱坞的,没混出巨石强森的名堂,只能在各种小制作里卖肌肉。好在有两个人让《敢死队》有了最基本的品质保障,一个是正值当打之年的杰森斯坦森,一个是在影片中几乎没有走出那间刺青屋的米基洛克。
作为一部敬老的电影,《敢死队》让我最反感的一点是他倚老卖老的姿态,明明不能打了还要强努着做出一副天下无敌舍我其谁的架势。我可以认可你的人老雄心在,但这个游戏要在服老不服输的语境下才好玩,倒也未必一定要达到《摔跤王》那种诸神黄昏的气质,但必要的自嘲和能力限定才能让这个故事获得更多的人生况味。
几个雇佣兵打入独裁小国救民于水火,《敢死队》是史泰龙最常使用的深入敌后的任务模式,只是从《第一滴血》系列的孤胆模式变成了这里的团队作战模式,情节简单到了极致,其实这也没所谓,看这电影主要还是奔着动作戏来的,但《敢死队》在动作场面上让我觉得很不过瘾。首先,这样的群像戏必须要做到的一点是人物之间能力上的互补性和性格上的独特性,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物具有高度的辨识度,让观众有更多的归属感,而《敢死队》中的几个人,有打枪的,有扔飞刀的,有搏击的,有用重武器的,这样的人物设定实在是太草率了,能力单调,直接后果就是场面单调,审美疲劳。其次,史泰龙主导的动作电影一向卖的是重口味暴力,而《敢死队》虽然也是R级,但在动作场面上全然没有《第一滴血》系列中的血腥和虐杀,与我期待中的重口味相去甚远。再有,此片最让我失望的一点是在动作设计上的老套和贫乏,一点想象力都没有,整个电影看下来之后,一场能留在我脑海中回味一下的动作场面都没有,《天龙特工队》再烂,至少没有人会漠视彪悍的坦克空中打飞机吧?其实这也就是B级片和大制作的区别吧。
史泰龙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他以为码几个肌肉男,来几场行货混战,就成了一部纯爷们动作片了?虽然不应该对这样一部无脑片有过高期待,但《敢死队》中所流露出来的愚蠢和无自知之明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这里最可悲的是李连杰,闯荡好莱坞这么多年,还是要在这中货色的电影中混,编剧给他设计的台词不知道是冷幽默还是什么,张口闭口的就是“我需要钱”,我几乎要给在下面给他加一句“(我需要钱)去给我儿子治孤独症”了。
敢死队观后感3
“关公战秦琼”这个短语实际上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潜藏于人们内心中那种穿透时间维度,求解“英雄遇英雄、谁为王中王”的集体潜意识。这种大众心理是穿越国界与领域的。比如说,贝利和马拉多纳,这两位活跃于不同时期、未有直接对话机会的球王,究竟谁比谁技术更拔萃、作用更显赫,一直是世界足球圈争议不休且乐此不疲的话题;比如说,华人世界的万千武侠迷一直在激烈争辩,金庸笔下到底谁才是天下第一——郭靖?欧阳锋?杨过?王重阳?萧峰?令狐冲?抑或是无名无姓的扫地老僧?
这些问题未必,或者说势必不会有一个准确而普遍得到认同的答案,而其实我们也不需要有这样一个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可以永续的“话题”,不会过时,没有终点。
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去说,电影这种造梦艺术,就是用来满足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商品,因此,2008年,影迷看到了《功夫之王》,成龙与李连杰这两位当世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功夫明星,第一次出现在同一块银幕上——他们俩谁比谁更能打,谁比谁更不怕死,就这一点,已然让众多功夫片拥趸提前为票房作出信用担保,至于叙事、表演等对其他影片来说至关重要的的元素,相形之下就不那么关键了。
当下正领跑美国票房榜、热映内地暑期档的《敢死队》从生产动机和目标观众的角度来说与《功夫之王》无异,只不过网罗的“打星”更多、更国际: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李连杰、杰森·斯坦森、杜夫·朗格……这对从80年代开启个人观影历史的人们(即使观看介质存在不同,老美看胶片,国人看录像带)来说意味着什么?卖糕的,兰博和终结者和约翰•麦卡伦和黄飞鸿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完成一个Mission: Impossible!ok,你想知道他们谁才是功夫之王,杀人机器,就在90分钟里找答案吧,虽然已有好事的美国杂志不厌繁琐、不计辛劳地计算出了这些演员在之前的影片里的杀敌数目统计:1593人。
但如果是让十来个你之前都未曾知晓的演员来出演这部影片,还会有那么大的观看欲望吗?答案一定是否,即使这帮人年纪更轻更能飞更能打肌肉更发达。这种效应与另一个大众心理——怀旧有关。观看的欲望更多的是来自“历史”——史泰龙们的从影历史与观众的观影历史。千万别小看这些陈年往事所蕴含的力量与票房号召,几乎所有人都会对自己的记忆敝帚自珍。创作者很聪明地在影片内埋伏了这些历史的线索,比如在史泰龙、斯瓦辛格和威利斯共同出现于教堂中那一幕,三个人的对话就颇有时光机器的功效。斯瓦辛格揶揄史泰龙“只喜欢钻丛林”(看过《第一滴血》的同学们,你们懂的),威利斯问史泰龙“他想干吗?”,史泰龙更过分:“他想当总统!”(恩,谁都知道阿诺是州长)。
就这短短几个回合唇斗,一下子就把影片的宽度拉出了一部影片的范畴。如今有一种电影手法,在昆汀、刘镇伟等中外导演的影片中时常得见,不管是叫“戏仿”、“致敬”、“恶搞”,或者称之为更具专业性的“互文”,虽然叫法不同,但是意思都是让一部影片与先前的影片产生关联,从而衍生出另一种观看的愉悦快感,前一阵的港片《打擂台》打的也是这个主意。而《敢死队》里的这一段落不但对虚构的“角色”(兰博)更对现实的演员个人(斯瓦辛格)进行了互文致敬,无疑是这种勾起影迷记忆技法的集中体现。事实上,观众更有感情的是史泰龙、斯瓦辛格、李连杰这些“演员”,而不是他们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很可能他们出了戏院就忘了这些人在影片中叫什么名字。
绝大多数影片都追求让观众观看时入戏,一旦出戏,似乎就意味着影片吸引力堪舆。但是像《敢死队》这样的影片却不然,它就是要让观众大量出戏,既是在看“这一部”影片,又似乎还在记忆中“看”(严格地说是回忆、浮现……)这些演员前作中的浮光片羽,甚至在这些时期不同影片间产生对比与联想,李连杰踢腿的速率是否比不及《中南海保镖》时期了,史泰龙的肌肉发达程度好像远逊于《洛奇》时期了,这时你大多会心生唏嘘,而这种唏嘘的力量它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引子,或者说一个契机,让你翻箱倒柜地搜出这些打星过往影片的影碟,重新将之纳入碟机……
《敢死队》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让你逆行到“过去”,做足历史的文章;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却又抹杀了时间性,让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打星”汇聚一堂。
那为什么这样一部影片不是在史泰龙、斯瓦辛格或者李连杰最能打最鼎盛的时候出现呢?原因有二:一是那一时期英雄气正盛,谁都难服谁,对谁谁谁一号二号三号还甚是介意;二是,本来这一类影片卖的就是“历史”,历史不够长,回忆又如何绵长?
敢死队观后感4
小时候过年有一种爆裂电光炮,炸声慑人,火光四射。它们可以持续不断地制造声响,震耳欲聋,比单个的轰天雷实在要强悍许多。看这部《敢死队》,你就像被丢进一场盛大的炮仗当中,一伙老男人尽情地搏命、潇洒地耍酷,实在是标准的“硬汉硬核硬电影”。由于岁月不饶人,集编导演一身的史泰龙在片中惨遭大汉修理,完全处于下风。他只能寄托希望,把宝贝全押给了杰森·斯坦森,比如给对方增加一些额外的情感戏,干倒一批街头混子,拳嘴并用,非常解气,而这些在李连杰等人身上是完全没有的。
《敢死队》就是简单直接粗暴,凡事都是单线条,比如那位好笑的墙头草,神出鬼没之余,纯粹是斗狠。中间和结尾有两段动作戏,镜头就跟被上了振荡器一般,肆意抖动,宛如置身现场,无比霸道。个人最喜欢第一次上岛探访的意外败露,先前还有些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突然就硬邦邦地干起了架。没有武侠片里的凝神屏气,没有时代剧里的摆好阵势,由拳脚开始,关节咯吱乱响,然后是枪械加飞刀,劈里啪啦。当老迈的史泰龙跟大家想象的一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进飞机,我们都以为这场虎口脱险的戏可以结束了。岂不料两个男人很是不爽,直接空对地作战,突袭码头。这大概是全片里最精彩的一幕了,一半意外一半震撼,比结尾精心安排布置的炸楼行动要猛烈上太多。那里众人丢炸弹的平行剪辑实在太水了点,光顾形象展示,没有技术含量。
可就跟不能天天过年一样,除了枪战动作戏,《敢死队》还有超长的对白戏,可怜的米基·洛克又一次隐藏了自身锋芒,道出大段大段的内心台词,史泰龙把最需要表演功力的几段戏留给了他,看来也是选中了对象。但是问题来了,这是一部动作戏,谁需要什么警醒说教。干掉所有敌人,这才是关键重点。《敢死队》的缺陷就跟它的优点一样明显,故事老套乏力,中情局的阴谋到后来也没了影子。我觉得最大麻烦出在对手太弱,这边有几大金刚,那边是一群虾兵蟹将,太不经打了。李连杰等人基本没有对手,只能在内部对打试练,实在无法过瘾。对面好不容易出了个壮实点的,依然是被合力干掉,明摆着欺负人。至于英雄救美把命搭,有人说史泰龙算是开动了脑筋,有了感情。可我咋觉得如此俗套,知道第一步就知道最后一步,这不是好莱坞最常见的一种剧本模式么?
话虽如此,要知道一头牛犁不动三分田,男人都是消耗品,经不起反复利用,所以这帮老骨头能把一个大俗的剧本拍出现在这样的效果,已经是可喜可贺了。
敢死队观后感5
赶在《敢死队》上映的第二天跟弟弟和谷希一起去崇文门的百老汇看了一场。
故事本身肯定是乏善可陈的:史泰龙从布鲁斯利那里接了份活去某小岛完成任务,跟斯坦森俩人前往小岛侦查后发现这是中情局的内讧,“我们都无法活着花完这些钱”。本来已经很清楚的认识因为史泰龙看上的小岛公主身处险境而在此返回营救,一帮哥们很义气的为他两肋插刀,最终坏人全部被消灭,敢死队凯旋而归。
如果有人埋怨《敢死队》的故事不够迂回曲折或引人入胜,那跟你去吃麻辣烫时埋怨人家不给你来碗粥一样,纯粹是服务之外的要求。我在影院里看到的观众明显的中年人比年轻人多,影片结束后男人们红光满面,女人们完全不解。
我没赶上那个动作巨星各领风骚的年代,但这不妨碍我见到他们时的激动心情,无论在任何时代,一个真正的男人心中都必然会有一个“硬汉情节”。它可以跟所有电影元素都无关,只要有一身健硕的肌肉,再加一柄冲锋枪或一把刀就能让我沸腾。
对于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杰森·斯坦森、斯瓦辛格、米基·洛克等等我都是第一次在真正的大荧幕上见到,当你习惯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面孔被放大几十倍以后,事实上那会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史泰龙我觉得他很像成龙,都是大鼻子,都有一身青筋暴跳的肌肉,当然,作为黄种人,成龙在身材上肯定无法跟史泰龙同在一个重量级。因而身材更为娇小的李连杰在其中看起来就更弱不禁风,在影片中索性就拿这事向自己开涮,屡次向史泰龙提出加钱,理由是他个子小,受伤的伤口都比别人大,同样的距离他走的步数也比别人多……
同样被揶揄的还有州长斯瓦辛格,他作为小岛任务的另一候选人出现,也曾经是跟史泰龙并肩共仗的队友,然而独立后的他放弃了这次任务,临走时史泰龙朝着他的背影说:“是的,他现在想当总统。”光头威利斯在这场戏中显得特别白净、帅气,应该与两位肌肉男的衬托有关。
早上看到信报说《敢死队》首个周末票房就有六千多万,影院中的观众尤以男性居多,不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这群年龄加起来已经四百多岁的硬汉全部集中在一部动作片中,相信没有几个男性能抵挡的住,女人们不能理解男人们在观看时的激动心情,这里没有帅哥,特级也不如好莱坞很多大片,甚至连个接吻镜头都没有,史泰龙与女主角少的可怜的几场戏里,最亲密的动作也不过是拥抱。
而在男人们看来,这里有拿着冲锋枪扫射的快感、有驾着飞机踏平码头的酣畅、有见到喜欢的姑娘受欺负后狠狠揍一顿恶棍的淋漓、有跟一群生死与共的朋友一起闯虎穴的刺激、有永远让每个男人见到都羡慕的肌肉……所有的这些,是每一个小男孩在幼年时候都萌发过的英雄梦,一如每个女孩都曾梦想自己是公主。
我们都是爱做梦的人,电影是造梦的艺术,那些不能实现的梦想,能在影像中看到它们被复原,亦算是另一种安慰。
敢死队有感范文4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