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800字 >

中央车站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2020-08-17 16:05:25
|醒婷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朵拉在这里帮人写信。但她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央车站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中央车站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中央车站观后感1

生命所以美好值得追忆,因为曾经爱过和付出!即使不美好,也因为理解和宽恕,而使人性得以超越!

影片中出现了一个火车站,那是里约热内卢最热闹的火车站——中央车站,那里人潮涌动,似乎太喧嚣。一拨人上车,又有一拨人下车,但期间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时间将光阴染成了黄色。朵拉----一个中年退休女子,她就坐在那里(中央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写一封信收一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一元。可是朵拉为了节省邮费只是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寄出,于是一些人的命运被她改变着却一无所知,而她并不觉得愧疚,在她眼里这本是个没有真情的世界。朵拉的父亲酗酒抛弃了她的母亲,导致母亲早死而她成了孤儿。于是在她的心中不再相信、也容不下任何爱。直到——他的出现——小男孩约书亚。

约书亚的母亲第一次来找朵拉,就是希望能写一封信给她的丈夫。但是朵拉将自己的命运套在了这个可怜的女人身上——朵拉把她的信扔进了自己的抽屉。但是当这个在第二次找朵拉写信后就遭遇车祸身亡了,约书亚一下子成了一个孤儿。他急于寻找他想象中伟大的父亲,他执着地纠缠着朵拉要回母亲的信。无奈之下,朵拉把他带回家,接着却把他卖给人贩子来获取金钱。邻居艾琳愤怒的指责:“There’s limit to everything”。不义之财换来的电视机以及连绵不绝的噩梦唤醒了朵拉未泯的良心。终于,她机智地从人贩子手中夺回约书亚,得罪了人贩子而无家可归的朵拉,在母性的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但陌生的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

丢弃城市的喧闹,在广袤大地上巴士奔跑着。车上的朵拉和约书亚——一老一少,一个固守岁月的沧桑,一个执着家的追寻。约书亚厌恶朵拉喝酒,竟然偷偷地灌下她新买的一大瓶酒,喝醉了大闹:“你会变成我爸爸一样的酒鬼!”气急败坏的朵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心里盘算着如何脱身。当巴士在中转站休息的时候,朵拉趁约书亚熟睡后买上了另一辆巴士的车票。本来朵拉可以一走了之的;可是她临走时还细心地把旅费夹进约书亚的书包,并且付钱委托巴士司机照看约书亚。这样的行为与片头出现的朵拉的形象似乎有点不相符了。面对一个曾经答应送他见父亲又半途抛弃的孩子,朵拉失去了往常果断的抉择力。她放不下。

尽管整天吵闹,但心里不知不觉有了对这孩子的牵念。是内心深处的爱所成的吗?我想是的,从这里开始,朵拉渐渐地远离过去让人觉得冷漠无情的表情。而约书亚,发现朵拉不在身边的时候,顾不得装有旅费的书包——他选择了下车,他觉得朵拉是重要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约书亚也对朵拉产生了若隐若现的依赖,或者除了一个向往的父亲之外,他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朋友;或者朵拉曾经的承诺让他重新有了面对现实的希望;或者与朵拉不和谐的相处中,发现这“从来不涂口红的老太婆”也不是坏透顶……无论哪种可能,约书亚留下了,选择了与朵拉一起继续寻找。就是从那个巴士驿站开始,朵拉和约书亚之间的隔膜和偏见逐渐消除,彼此的心渐渐从不信任走向信任——也就是从这个驿站开始,爱的力量逐渐显现了它的效力。

约书亚终究没能找到父亲,但正如他自己说得:"他会回来的。"他在艰辛的回家之路上找到了亲情,找到了他的兄弟,他回家了,同他的兄弟一起玩耍、酣眠。而朵拉,她也找到了亲情的的温暖,找到转瞬而逝爱情的美好,找回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他人的信任。“小男孩要找他爸爸,女人要找自己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找它的根。”

这一路点滴苦痛,原来全都是收获。无论是现实的归乡之旅,还是心灵回家之路,在路上,他们都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许那只是遥遥无期的后的绝望,但希望的火把会照亮生活,点燃梦想。回家之路,体验之路,也是飞翔之路。

朵拉在给约书亚的信里写道:“你应该得到更多,比我能给你的还要多……我想念我的父亲,我渴望所有一切我没有的东西。”

影片结束,寻找也结束了,“家"也找到了。老女人朵拉重新开始相信寻找与信任的意义:两个互相不信任的人到了最后成为了互相思念相依偎命的老少——爱改变着一切,他们重新获得了爱,重新认知了爱,重新懂得如何去珍惜这种爱!

窗外雨洒,细细的雨,敲打着屋檐,滑落进窗台。手轻轻地触碰着它,仿佛流进了多年前的回忆。

母亲的爱,如细水长流,不断,似春夜喜雨,无声。母爱,很平凡,是一针一线,是一粥一饭,就那么的不可或缺。

这一路点滴苦痛,原来全都是收获。无论是现实的归乡之旅,还是心灵的回家之路,在路上,他们都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许那只是遥遥无期后的绝望,但希望的火把会照亮生活,点燃梦想。回家之路,也是飞翔之路。

中央车站观后感2

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约书亚寻找自己的父亲,朵拉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中的那个 父亲, 一个埋藏的心灵深处的善良与美好。 而在寻找的这段过程之中, 在广袤的南美、 嘈杂的都市和凋敝的乡村中,朵拉和约书亚——其实很难分得清到底谁是谁的救赎 者!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是一些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包括朵拉和约书亚。在人来人往 的车站,朵拉每日替人写信,写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封信一块钱,如果帮你寄的 话,她才能拿到两块钱。一个五十几岁的老女人、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屋里只有一台 很破烂的电视机,而每日还要挤那样恐怖的车去工作。

你实在不能指望在这样的生活 中,她还能非常慈爱地对待一切,那是不可能的。她可以为了一个电视机而把约书亚 买掉,也可以尽情嘲笑那些写信的人,甚至不把那些信寄出去。而当朵拉最终决定带 约书亚去找他的父亲时,这必然是一种灵魂的苏醒。 在片中,约书亚的父亲是耶稣,两个哥哥分别是以利亚和摩西,这些名字都源自 《圣经》 。

上帝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 “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 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 ”其实影片里讲述的也许真的是 一个救赎的故事。片子中的耶稣对于朵拉来说,最终的形象也从约书亚的父亲,变成 了真正意义上的耶稣;而朵拉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自我救赎。 在我看来,朵拉和约书亚都不是讨人喜欢的角色,朵拉的自私自利,约书亚的毫 不领情。但有时候想想,我们之所以不喜欢他们,是因为我们也有一样的不足。其实 对于朵拉和约书亚来说,救赎似乎是件太过遥远的事情了。他们想做的只是生活,生 活下去、好好地生活。就算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依旧努力在生活。电影是一种艺术的 东西,有时候它甚至会变得太过于艺术。但中央车站中的朵拉和约书亚——他们却很 真实,真实的就像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人,真实的就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该是一篇很悲伤的电影,主角们生活的异常艰辛,环境困苦。约书亚没见过 父亲,母亲又车祸去世,朵拉一开始还把他卖给了器官贩子。

一个少年只是因为偷窃 了一点东西就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 血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在下意识的回归真 实的人性。朵拉是个孤独的老女人,就算是在送约书亚找父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种 种的困难,包括失之交臂的虚幻爱情。 但无可否认,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充满着温情,一个一个口述着自己感情的人,总 是带着期待希望得到回音,因为信寄去远方,对方会收到,也许能回应自己,也许能 够回来。而孤独的朵拉,她和约书亚一样,期待着回家,家是最大的避风港。我一直 不能忘记,当车子到了一个站时。朵拉几乎把所有的钱放进了孩子的书包里,并且把 一部分钱给了司机,让他照顾一下孩子,把他护送到站。剩下的钱,她自己买了一张 车票回家。可是约书亚没有跟着汽车走,他下了车,并且忘了带车包。而当朵拉想起 要回家时,车已经开出了,钱也不能退回来了。朵拉和约书亚就这样没有分文地塔上 了寻找父亲的路。 为了回家,一路上需要多大的努力,永远不放弃,为了找到自己爱的家人,这样 的心情在每个人的心中延深。中央车站,对于约书亚来说是个起点,对于朵拉来说是 终点。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走在路上,走在拥挤的城市中,或许偶尔擦肩而过, 或许曾经互相注视过,但是一转身留下的只是匆忙的背影。家,是人们永远向往的地 方,而家人更是永远搁在心里的一丝希望。 约书亚说过朵拉连口红都不涂,当朵拉期盼着将自己的下半生交付给一位司机, 正好看见别人在涂口红。她问人借了口红,打扮了一下出来。可惜望着远去车影,朵 拉悲伤的哭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每个人期盼着最美好的东西。 这么一个插曲, 美好的梦想破灭了。人们在逃避,逃避责任,逃避感情。萍水相逢,我讨厌这个词语, 淡淡得留下的是遗憾。约书亚安慰了朵拉,他说朵拉涂了口红很好看。

这时候约书亚 已经不是那个总是闹别扭的小家伙了。 我想这是一部和信仰有关的影片,虽然其实我并不懂信仰,我们都不懂。我们一 向被接受的是唯物主义,但不管是宗教还是信仰,它都能给人无尽的力量。朵拉和约 书亚一无所有,饥饿,困倦,劳累。走在盛大的圣母节里,无数人拿着神灯虔诚的朝 拜,这是个一直在重复的镜头。 这是一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国家,所有人都在赎罪,同时也都在祈祷平安幸福的生 活。朵拉快速奔跑在朝拜的人群中,和众生一样,她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烟花在一 瞬间对着朵拉绽开,她在朝拜的人群里晕倒了,醒来时,约书亚正抚摸着她的头发, 于是她安心的在约书亚怀里睡去。这时的约书亚不再是那个倔强而不懂事的小孩子, 懂得了原谅,也懂得了依赖。约书亚想出了维持生活的办法,朵拉重操旧业,生意异 常的好,她的摊子不再摆在那个中央车站,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 她生活的信念已经彻底不同,当小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 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 真挚的爱不可以被破坏, 这时的朵拉找回了爱和生活的信念。 最后虽然约书亚没有找到父亲,但他找到了自己的两个哥哥。他有了家,他知道 了关于父亲的很多事情,虽然父亲还是没有出现在约书亚的生活中,但他已经找到了 人生的方向----只要心在一起,家人就没有走散。虽然耶稣一家人天各一方,但信里 传递的真情足以让我们肯定他们仍然在一起。朵拉帮助约书亚找多了家找到了归宿, 但更大的意义在于朵拉又重拾了生命的意义。

一路上,朵拉和约书亚经受了一次又一 次的洗礼,两人从相互讨厌到互相信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朵拉救赎了约书亚 让约书亚找到了家,约书亚让她的心灵找到彼岸,约书亚更救赎了朵拉。朵拉在黎明 前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 和相信。 广袤的南美大地镜头下不停地转动,嘈杂的都市、凋敝的乡村眼前匆匆掠过,《中央车站》仿佛一场云影依稀的旧梦。执着地寻找父亲的约书亚固守着一个美丽的梦想:父亲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找到他便意味着找到了幸福。被生活的磨难挫出老茧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气泡的尖刀:成人的世界里,无所谓梦想,接踵于希望而来的,必定难以承担的绝望。但两个人伴一起寻觅着,如同生命的两极:纯真与苍老,喜悦与忧伤,被一条看似无尽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终点。朵拉与约书亚,究竟谁谁的救赎者?究竟谁指引给另一个人新生的方向?《圣经》里,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助手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这个名为约书亚的先知,引领着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园。而巴西人民经历多年的政治变乱与经济危机之后,也默默盼望着走出苦难,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中央车站》或许暗示了这重含义:"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老妇人要寻找她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华特·萨勒斯的作品多处理有关寻找起源和自我发现的历程的主题,这他的电影《中央车站》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央车站》一部温情动人的小品,具有新现实主义的风范,它以感伤的氛围和细腻的笔触传达着电影中所呈现的悲悯。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得最厉害的,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有时电影人类的老师,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比如《中央车站》。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朵拉是一个在中央车站替人写信的中年女性,替人写信却从来不帮别人寄出,可以说是一种半诈骗式的.她与约书亚就在这里认识,可以说,两个人都在一开始对对方心存恶感,但是一切在约书亚母亲意外身亡后改变了.朵拉不情愿地担负起了为约书亚找父亲的责任.一路上她们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约书亚的哥哥,朵拉却不情愿地离去.朵拉是一个在中央车站替人写信的中年女性,替人写信却从来不帮别人寄出,可以说是一种半诈骗式的.她与约书亚就在这里认识,可以说,两个人都在一开始对对方心存恶感,但是一切在约书亚母亲意外身亡后改变了.朵拉不情愿地担负起了为约书亚找父亲的责任.一路上她们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约书亚的哥哥,朵拉却不情愿地离去.自然影片最感人的就是它的结局.朵拉带着约书亚历尽千辛,找到了他的哥哥.当天深夜,朵拉穿起了约书亚为她买的裙子,抹好了口红,以约书亚心目中最美丽的形象离开.在朝阳的光辉照向约书亚,朵拉已经离开.最后那紧凑的钢琴曲与约书亚奔跑着去追朵拉所乘汽车的这一幕也成为了永恒.镜头不时地在充满泪痕的二人脸上做着切换.我们都没有想到,那天在愉悦的劳累了一天后二人的合影竟是二人寄托思念的唯一之物.不管有多么不舍,朵拉却已离开.

中央车站观后感3

日前在微信里看到一则感动10亿人的4分钟微电影、即获得埃及“卢克索”电影奖的儿童影片《另一只鞋》,大家网搜可看。

1997年,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繁华的中央车站(也有说是机场),一个靠擦鞋为生的流浪儿在人群中四处张望,终于他看到了要找的那位叔叔,只为还给对方2元钱。

这位叔叔起初很疑惑,随后终于想起来,半个月前在这里被这孩子拦住,希望能给他擦鞋,当时他并没有这种需求,但听说孩子一天都没吃东西了,想向他借2元钱的请求时,出于同情,便给了2元钱,没想到时隔半个月,孩子竟会非常诚实地还钱给他!

于是,他决定给这孩子一个“惊喜”,告诉他在次日到自己所在的影业公司来找自己,并表示“有饭吃、有钱挣”!

次日,孩子如约前来,也带来了一群同样可怜的流浪小伙伴们,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惊喜”!

原来,这位叔叔是一位导演,正为筹拍的一部电影找不到合适的小主角而犯难,尽管他在其中发现了更具表演天赋的孩子,但还是将小主角给了那个还钱的孩子(从1500多人中脱颖而出),孩子同样没有让他失望,电影拍摄得非常成功。

这部影片为选演员就花了一年时间,也选择了很多非职业演员!

多年以后,这个孩子成为了巴西著名影星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这位导演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沃尔特.塞勒斯,这部影片正是1998年上映,被评为世界最好看电影之一、巴西和法国合拍的《中央车站》。

该片也先后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美国电影金球奖等无数荣耀!

影片中女主角“朵拉”的扮演者佛兰达.蒙特勒罗也是巴西最伟大的女演员(意大利和葡萄牙混血儿),未满20岁时在电台从事翻译和剪辑工作,兼职在一所学校担任葡萄牙语老师,也是那时由此开始了舞台生涯,之后也曾从事过播音、戏剧、电视、电影等相关的艺术类工作,但她唯独对戏剧表演情有独钟,在她的戏剧生涯中也获得过数不清的奖项!

同时,她参演的影片也是频频获得威尼斯和莫斯科等世界各类知名电影节奖项,丈夫也是演员,一双儿女也成为巴西著名影星和电影导演。

前两天晚间,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最后、女主角“朵拉”坐在返回里约热内卢的大巴车上写给小男孩“约书亚”的那封信,我尤其喜欢这句台词:“当你开着大卡车上路,别忘了,第一个让你开车的是我”......

那封信的全文如下:

约书亚:

我很久没有写信了,现在我正在写信给你,你说得对,你爸爸会回来的,他跟你说的一样好!

记得以前跟我爸坐火车,他会让我一个女孩子家一路大鸣汽笛!当你开着大卡车上路,别忘了,第一个让你开车的是我!

你跟哥哥们住比较好,你值得拥有的,我无法给你,如果你想回忆我,就看看我们的合照!

我这么说是怕有一天,你会忘记我,我好想念我爸爸,好想念一切的一切!

中央车站观后感4

这部片子明线上是多拉帮助耶书亚找父亲,暗线实则是多拉寻找父爱,与已故父亲和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熙熙攘攘的中央车站。在这里被抓拿的小偷求饶时仍被警察当场击毙;警察会勾结人贩机构获利;靠帮人写信寄信为生的多拉却从没寄出一封;小男孩耶书亚在妈妈遇难后请求多拉再写第二封信给爸爸被多拉严词拒绝。这是巴西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文盲率高,治安残暴,人性淡漠和麻木的社会缩影,当地热带偏海洋性的炎热气候似乎也无法温暖冷漠的人心。

但是多拉有一个很给力的闺蜜:伊琳。在多拉要撕掉耶书亚和妈妈写给爸爸的信时,被伊琳阻止了;在多拉用卖掉耶书亚的钱换回新电视机时,伊琳及时识破并斥责了这种行为,多拉才得以良心发现;在多拉解救耶书亚逃亡到车站给伊琳打电话时,伊琳说:我就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同为单身大龄女性,伊琳更具有善良,明辨是非的清醒的品质,能够在朋友犯迷糊时当头棒喝,在朋友改邪归正时给于鼓励支持,这是真正的朋友所为。

小男孩耶书亚长到十岁都没有见过他父亲,尽管他的父亲事实上是个十足的酒鬼,但是妈妈阿娜却给儿子极力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在耶书亚的嘴里经常会蹦出:我的爸爸工作很忙,他是个木匠,他的木工活很好,我家的房子是我爸爸盖的。孩子对父亲的`憧憬中充满了对父亲的钦佩和敬爱。虽然孩子得到的只是片面的印象,但是相比母亲只会在孩子面前抱怨丈夫的不负责任,大吐苦水,把孩子拉拢为一致不满丈夫的对立面的这种做法,却是避免母亲爽快,孩子却成了失败婚姻的牺牲品的结局。有妈妈的呵护和能干厉害的“爸爸”护航,耶书亚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却成长得阳光坦率,犹如一枚没有经受风霜的纯洁玉石。

女主角多拉的儿童时期,父亲出轨,母亲过世。离开家多年之后,父亲已经认不出成年后的多拉。她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印象不好,骂他们是笨蛋,蠢货。我想多拉是非常害怕分离的,或者说是没有得到好的分离,就衍生出被抛弃的不好体验。甚至于成年后单身的选择也不无可能受到小时候的创伤所影响,试想就连最亲近的人会离自己而去,也会将自己给遗忘,那为什么还要付出感情去建立关系呢,这些都是不靠谱的,犹如泡沫灰飞烟灭。既然如此,不如不付出即不会受伤害。既然不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就无所谓自我要求。所以她的人生都很暗淡,穿着朴素,不化妆,不抹口红。她对耶书亚说:“就算化妆化得再漂亮,像伊琳一样,不也是没人要吗?”

在两人到达北邦吉苏找耶书亚的父亲未果,两人又饿又累还身无分文,耶书亚问怎么办,多拉爆发了:“你爸妈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这句话杀伤力十足,小男孩被气跑了。她否认了孩子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喊出了自己潜意识里的心声,内心千疮百孔的多拉持着一种否定自己的消极想法而过活着。但是这一回她不想回避分离,她赶紧去找耶书亚,在茫茫人海,在全城人都参与的向基督救赎的祈祷聚会中找寻男孩,最后因体力不支而晕倒。人群消散后,多拉枕在耶书亚的腿上睁开眼睛,两人相视而笑,化解了之间的隔阂。我想这也是多拉与自己的童年重新连接上,与自己做了和解,接纳了自己。

接下来,剧情开始了正能量的色彩。片中一共有三段写信的场景,第一段是开篇是路人各种宽恕亲人、朋友的信件,第二段则是此时两人在北邦吉苏为攒路费而摆摊写的,这时候写的都是感恩主题信件。我觉得编剧这样的安排是与多拉的转变有关,多拉早年家庭的不幸她认为都是由他人造成的,尤其是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所以她只能站在批判的角度去宽恕别人。第二次写信时,多拉敞开了自己的心灵,不仅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世界,她的看法也变了。任何一个人都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感恩之处。当一个人不再自我攻击和否认,能量就开始向外涌出,她开始感受到了爱。

第三次写信是多拉自己写给耶书亚的信,在送男孩找到哥哥们的家以后,天还没亮就悄悄离开在早班车上写的。“你说的很对,你爸爸的确跟你想的一样好。我还记得以前我爸爸开火车的时候,他会让我这样一个小女孩儿,一路上一直拉着汽笛响个不停……其实我很想念我的爸爸,很怀念曾经的一切。”信还没写完,多拉已经泪流满面,这么多年的不满,其实深埋着的是对父爱的追求而不能。耶书亚的爸爸做得一手好木工,但酗酒卖房被二儿子嫌弃,多拉的父亲虽然一堆破事但在她的童年里也曾给过她些许宠爱呀。人无完人,想要个完美的父亲似乎真是太难了。事实上,我们对父母,对很多事情没有选择权。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离开时的多拉换上了耶书亚给她挑的蓝色碎花连衣裙,涂上了路人给的口红,用口红给腮边润色,迈上轻盈却又踏实笃定的步伐向着晨光走去。她已为父亲的不满在心中释怀了,完成了女儿和已逝父亲的和解,对生活更是激发了热情。多拉年纪不小,脸上都有褶子了,与年轻美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这时的多拉却美得发光。

多拉临走前把男孩母亲托她写的信送达到了她丈夫家里,和她丈夫半年寄回家的信,两封信放在一起相聚在他们的画像之下。信里面各自表达着浓浓爱意,迫切希望重逢相聚在一起组建家庭,这一情节重重回击了多拉之前的那句话:你爸妈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事实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相爱的结晶,至少是曾经相爱过的产物。我们是为爱而生,我们也应该为爱而活。

中央车站观后感5

站在科科瓦多山顶的救世基督脚下俯瞰这座充满着热浪的城市,每一条道路上都行走着漂泊的行人,一个极具现实色彩的城市。——基督山伯爵 题 不知从何时起,“车站”在文艺作品中渐渐成为了一个极具隐喻的词,似乎当大多数人试图去划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重大转变时就会习惯性地用“站台”进行注解。

《中央车站》的片名一方面直指故事开始于中央车站这个现实的地点,另一方面又隐喻着故事中的这段旅途是人物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以中央车站为中心,生命可以自由地选择任意一条道路,然而每一个方向又都有着自身的不明确性,就这样,流浪成为了旅途中唯一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中央车站”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流浪者,开卡车的凯撒、写信的朵拉、以及美丽的邻居艾琳,尽管他们经历着不同的故事、住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他们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家”的人。

漂泊在外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归属,熙熙攘攘的旅客找朵拉为他们写信,目的也多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根,对于根性的追寻是中央车站中所有人的核心目的。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约书亚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父亲,在众多找朵拉代寄信件的人中,约书亚的线索成为了影片的主线。

这个可怜的孩子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在里约热内卢,母亲努力地试图联系失散已旧的丈夫,然而一次意外事故令约书亚成为了这个喧闹城市中的孤儿,约书亚只能徘徊在中央车站过着流浪儿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难以接受母亲离开人世的现实,他天真地坚信着自己的母亲总有一天会回到这里。朵拉把约书亚拉回了现实,并且踏上了寻根的流浪之旅。

《中央车站》的人物名字都带有着宗教意义的神性色彩,故事背景若是改成古代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个另类的神话。《圣经旧约》中的约书亚是与摩西同时代的人物,后来成为了杰出的领导者,约书亚曾经接受过摩西的按手,他的身体被圣灵所充满,这致使他有着超乎常人般坚强的心。《中央车站》中的这个孩子也叫约书亚,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叫耶稣,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发现约书亚还有两个哥哥,摩西和以赛亚。 乍看之下这里似乎很明显的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约书亚、摩西、以赛亚这三位先知均是旧约中的人物,而只有耶稣是来自新约中的。

在《中央车站》中,约书亚这个叫耶稣的父亲被设置成了木匠,这似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双关含义的隐喻。仔细揣测一下我们会发现,耶稣作为“福音”的象征是毫无疑问可以成立的,约书亚寻找叫做“耶稣”的爸爸可以被看做是在寻找自己人生中的“福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启示”。耶稣在《圣经新约》中是一个牧师,耶稣的父亲才是木匠,而耶稣真正意义上的天父则是上帝,影片中把约书亚的父亲设置成为名叫“耶稣”的木匠,既有着福音与启示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被理解成上帝,如果说从木匠到人父再到天父的联系还略显牵强的话,影片中他的两个孩子摩西与以赛亚也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毕竟摩西与以赛亚都直接听命于耶和华上帝。 这个叫做约书亚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有着神话色彩的人物,他被遗落在了残酷的现实世界。约书亚要寻找自己的父亲,年幼的他急需一个人作为引导,于是就有了这个叫做朵拉的老阿姨,朵拉的名字在语言体系中同样存在着隐喻,DORA作为女子名暗指“神的赠礼”。对于失去母亲的约书亚来说,朵拉成为了寻根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个向导,甚至一度接替了他的母亲。

《中央车站》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里约热内卢,这个被科科瓦多山顶宏伟壮观的“基督像”所俯瞰的城市,这里表面上有着极端的富有,暗地里也有着极端的贫穷。影片的镜头更多地还是聚焦在了黑暗的地方,只有充分感受了黑暗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价值。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朵拉并不像广义上的“神的赠礼”那样天真无邪,在中央车站中代人写信的朵拉起初恰恰是一个令人厌恶女人,她不仅相貌丑陋而且内心自私。白天朵拉为不识字的底层人士写信,夜晚则是以窥视信中内容为乐,她甚至会撕毁那些她觉得没有价值的信件,擅自决定何时寄出,大多数穷人的信件就这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她第一次将流浪的约书亚带回家的时候,动机也只是为了能够卖钱,她用贩卖约书亚的钱换置了一台全新的遥控彩电,直到好友的那席话才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良知。

在朵拉带着约书亚寻父的旅途中,现实与诺言一直在她心中矛盾地撞击着,这一点恰恰增加了影片的现实色彩,也令故事变得更为跌宕。 作为一部公路片,中央车站的故事随着旅途的深入不断走向高潮,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展现出了巴西穷困地区的真实状况,每一个画面中所出现的都是不加修饰的场景与平凡至极的小人物,他们艰辛地漂泊着生活在南美大陆上,数百万的人抛下家园和亲人来到异乡以求谋生,他们的内心徜徉着激烈的思念之情,但是身躯与现实不容许他们自由地回到自己的巢穴。而最令人感到揪心的是——这条旅程——仅仅是从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向外延伸出的蜿蜒小道中的一条分支而已。 在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约书亚的寻父之旅仅仅是导演倾诉现实的一个典型,一个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的现实故事。朵拉与约书亚之间渐渐成为了忘年之交,他们最终找到了约书亚的家,见到了摩西与以赛亚,然而他们的父亲耶稣却早已失去了音讯,影片中作为木匠的耶稣也是南美大陆上成百上千的漂泊者中的一个,他们的内心中都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中,同时带回来的还有美好生活的福音。神话与现实的对比彰显着贫民世界里最致命的残酷。


中央车站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雪国列车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疫情防控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丝绸之路》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鹬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横空出世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釜山行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举起手来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89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