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招生计划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天津招生计划会计学(ACCA)专业招生2人、工科试验班(经管类)专业招生5人,在辽宁招生计划中工科试验班(智能电气与信息类)专业招生1人、环境设计专业招生4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招生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天津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 学制 | 科类 | 收费 | 省份 | 招生人数 | 备注 |
会计学(ACCA)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经管类)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5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智能电气与信息类)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1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8 | 普通 |
理科试验班(化学生物H)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越杰计划之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Q)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之智能技术与自动化Q)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之智慧能源动力Q) | 四 | 理 | 6600 | 天津 | 2 | 普通 |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在辽宁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 学制 | 科类 | 收费 | 省份 | 招生人数 | 备注 |
工科试验班(智能电气与信息类)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1 | 高校专项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1 | 高校专项 |
环境设计 | 四 | 文理 | 15400 | 辽宁 | 4 | 美术 |
理科试验班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5 | 普通 |
会计学(ACCA)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经管类)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4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智能电气与信息类)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23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20 | 普通 |
理科试验班(力学H)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2 | 普通 |
理科试验班(化学生物H) | 四 | 理 | 6600 | 辽宁 | 2 | 普通 |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在青海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 学制 | 科类 | 收费 | 省份 | 招生人数 | 备注 |
医学试验班 | 五 | 理 | 7150 | 青海 | 2 | 高校专项 |
工科试验班(经管类)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1 | 高校专项 |
工科试验班(智能电气与信息类)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1 | 高校专项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高校专项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国家专项 |
医学试验班 | 五 | 理 | 7150 | 青海 | 29 | 普通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 | 八 | 理 | 7150 | 青海 | 2 | 普通 |
理科试验班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经管类)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智能电气与信息类)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越杰计划之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类Q)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之智能制造Q)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之智能技术与自动化Q)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之智慧能源动力Q)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之智能电气Q) | 四 | 理 | 6600 | 青海 | 2 | 普通 |
文科试验班类 | 四 | 文 | 5500 | 青海 | 5 |
2022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一、志愿填报,考生要做哪些准备?
第一步 熟悉政策。考生家长对于高考政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政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重要政策当年是否有变化。像常识、动态、公示、政策等等……例如考生家长起码要知道所在省份有几个批次志愿,每个批次需要填报几所志愿学校,可以报考几个专业等等。
第二步 收集信息。信息和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大致这么几条: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所在省市教育考试院及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第三步 准确定位。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来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
第四步 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还要做好“知彼”的工作。“知彼”的过程就是除了政策法规之外,还有弄清各个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往年在本省的提档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特长、就业及深造情况等等。
第五步 初选志愿。“初选志愿”是结合自己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四两步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应该已有方向了。这时,考生可以大致划定一些在你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认真阅读招生章程,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选择和自己兴趣、分数、批次相符合的院校。
第六步 模拟填报。“模拟填报”就是根据本省、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的呈现出来,做一遍真实的模拟。高考都是在网上填报志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予补报。每年在志愿填报中出现的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比比皆是,再加上网络系统繁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模拟有备无患。
二、志愿填报,哪些参考材料是必须的?
首先仔细查阅省招办下发的高校招生计划。认真研读报考院校当年招生章程,其中特别是各专业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并参考省招办发布的填报志愿手册或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等资料,结合考生成绩位次和各类别总分(或综合分)一分一段表,认真分析近三年招生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了解你所报考批次的招生录取相关办法和规定,知晓自己所在类别的志愿设置和投档录取规则。收集分析多种信息,做好填报志愿前的功课。
三、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是以成绩为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的层次和专业去向。
二是院校综合情况。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
三考虑专业和就业。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大学学习的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到了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
四结合身体等条件。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规定。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四、新高考模式下,专业平行志愿填报有哪些参考策略?
填报高考志愿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情况先选院校再选专业,或者先选专业再选院校,只要适合自己就好。这里简单谈一谈专业平行志愿填报策略:
第一步,选择不同梯度的院校。根据考生位次和分数段统计表、各校往年投档线等资料,选择不同梯次的院校。“冲、稳、保”选择院校的办法还是可以使用的。
第二步,筛选不同梯次的专业。从选定的院校中,根据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删除,筛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次的专业。
第三步,根据个人意愿,综合考虑院校性质、地域、喜欢程度等因素,从高到低排列,正式确定志愿。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特别重视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
五、新高考改革省市,专业报考要注意什么?
新高考由于考生选考科目不同,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选专业前应尽早了解所在省市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如果你已有了心仪的院校,可以从学校入手。比如A大学的所有招生专业都要求选择物理,报考这所高校的任一专业,都要满足选考物理的要求。
如果以专业为目标来划定院校范围,则要注意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选考要求。如A大学经济学类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考生需选考物理或化学其中一门才可报考,而B大学经济学类专业不限选考科目要求。另外,有些专业培养与多个科目关联度都高,高校在可选科目中指定2个或3个选考科目,要求为考生“均须选考”的情况也需要注意。
如果你没有目标院校或专业,在选择时,可以多参考“不限选考科目”的院校专业,扩大自己的专业选择面。由于高校的院系及专业(类)调整等因素,实际招生高校和招生专业(类)也可能会调整变化,考生要以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及院校招生章程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