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 儿童舞艺 > 儿童舞艺 >

民族舞教程:瑶族民间舞蹈概况(2)

2013-03-30 11:24:25
|李婷

  云南瑶族的盛大祭祀活动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典仪遗风,要挂盘王、三清、三元、四帅、龙王等帛画,并由道公和师公主祭主跳,配以跳鼓、跳锣、跳铜铃、跳罗帛、跳花带、跳法棍等舞蹈。其中,跳鼓乃是仪式活动中的主要舞蹈,盘鼓为主奏乐器。云南瑶族的盘鼓(又叫扁鼓)大小各异,故盛行“盘鼓舞”而无“长鼓舞”,据本族人说是因为长期迁徒之故,长鼓不好携带,进入云南后便逐渐失传了。

  云南瑶族的民间舞蹈以祭祀舞蹈为主,特别是度戒仪式中的系列舞蹈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祭祖还愿的“跳盘王”、祭祖纳福的“跳江楼”、缅怀亡人的“龙虫舞”和驱鬼徐邪的“丢曼”等,舞蹈的功利目的各不相同。

  除了大量的祭祀舞蹈外,还有节日期间的“跳新年”、喜贺新居的“庆瑶楼”和为了展示青年小伙的机灵勇敢以博得姑娘爱慕之情的“锣舞”等。

  由于瑶族舞蹈大量集中在祭祀活动中,因此,仪式的主持者——师公和道公,就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但师公信奉师教,以“梅山法主”唐、葛、周三将军为其师主,属梅山教。道公则信奉道教,尊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为道祖。所以,瑶族的祭祀舞就有“师边”和“道边”之分。“师边”的舞蹈称“跳师”,“道边”的舞蹈称“跳道”。但师公又尊道教为正教,并借用道教的“三元三官”的概念和含义来称其师主为“上元唐相,中元葛相,下元周相”。所以,师教又叫“三元教”。

  在“度戒”仪式中,道公常以“跳道”来请神,师公则以“跳师”来娱神,故道公舞又称“文舞”,师公舞又称“武舞”,在舞蹈的风格和法则上有如下区别:

  第一,道公以鼓、锣(大锣)和钹为伴奏乐器,舞蹈中节奏平稳,神态虔诚,舞姿多呈含胸揉踩之态。跑边时往往先出右脚,往右转身起步。行进中,双膝上下颤动,上身稳健,如踩海绵一般;师公则以鼓、锣(小马锣)、铜铃为伴奏乐器,节奏跳跃明快,舞姿多颤抖、摇摆或晃动。跑边时先出左脚,往左转身起步。行进中,其双膝的颤抖、上身的摇摆和双肩的晃动,皆皆为巫舞的原始风格。

  第二,道公舞以道教“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教义为法则,形成了高、中、低三种位置进行舞蹈的“三元跳法”;师公舞则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等观念出发,形成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进行舞蹈的“五方规则”。

  以上两种不同的舞蹈风格和法则,在仪式活动中往往是他们的主要区别。但在同坛作法的过程中,他们又相互密切配合,表现出谁也不能偏背的师、道同宗的现象。

  瑶族祭祀舞蹈都为道具舞,如请圣则击鼓、敲锣、跳钹、摇铃、舞令简;祭祖则跳法杖;求子则跳法棍;镇坛压邪则舞法剑;跳罗帛意为诸神驾到;舞花带则是送给神灵的束束鲜花。

  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徒的不屈不挠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明显的文化特质:对以盘瓤为主神的无限美好的厚望;对祖先传统美德的赞颂;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发扬本民族传统的群体意识,这正是瑶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34
c
id
161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