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2019-10-17 14:16:28
|庄宇2

  数学概念是数学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生活化,要创设良好的生活体验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从而激起良好的数学情感。   如在分数的教学时,可以创设“买卖物品”情景: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活动前,我为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纸币。课堂上先让学生认识、辨别这些人民币及其币值的大小,接下来进行小组活动:①每人购买的商品必须有文具盒(5元)、铅笔(5角)、橡皮筋(1角);②用所发的钱,看单独买一件物品需要多少钱,是一个整数吗?③说说如果买两件不同的物品,该如何计算计价?④ 如果买五个橡皮筋相当于买一只铅笔的钱,买一个橡皮筋相当于多少只铅笔,买一个文具盒相当于1支铅笔,买一只铅笔相当于多少文具盒的钱呢?

  由于“买卖物品”这种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他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借助这样的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活动之中,让课堂转化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活生生现实生活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 乐趣。

  二、讲解阶段的教学策略

  1.讲明外延,全面理解概念

  教师要始终铭一记数学概念的定义所反映的只是最本质的属性,概念的不仅仅是定义,还包括许多性质、定理、推论等;而概念的外延也不仅仅是几个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讲解时首先要讲弄清概念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含义区别开来。讲清楚定义后,就要讲清此概念所引出的性质、定理、推论等,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概念。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而它的性质却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它的判定则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此外,教师还要准确描述概念的外延,防止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同时教学数学概念时还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总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既要保证讲的全面,又要保证用词准确。

  2.注重瞻前顾后,发展所教概念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概念的定义是初步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从纵向上看,许多的概念都随着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愈加完善。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瞻前顾后,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后续阶段的教学内容,在给学生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将二者联系起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发展概念就是指教师不能就概念论概念,而是在讲解完概念的基本含义后,注意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到了,但是当时对儿童的要求只是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而到了六年级再认识圆时,对学生的要求就更进一步,不仅要求他们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求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就应逐步渗透后续内容。

  发展概念的方式很多,除了渗透后续教学内容外,还可讲述一些数学史的东西,将概念的产生过程、发现此概念的数学家的生平经历、与概念有关的逸闻趣事,筛选一些讲给学生,这样就能使单纯概念的讲解增强了人文氛围,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更在情感上都有所得。任何课堂教学都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概念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三、数学概念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在概念教学中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采用多种形式呈现小学数学概念

  运用概念教学首先要对概念教学的教学特点与应用方式进行明确的划分。众所周知,与其他学科相同,小学数学的课程引进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程开始时,内容较为简单直观,学生的图像思维远远高于逻辑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初期,教师只要应用图画式教学方式将相关数学概念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对于一些较为难懂的部分加以语言引导叙述即可。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分一分》这一章中,教师可以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不同的物体,在画出与颜色对应的盒子,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将颜色相同的物体连在一起。或者画出几种生活环境不同的动物,让学生按照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分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当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数学知识能力后,小学数学知识会慢慢深入,单一的图画式概念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此时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则是具有清晰准确特点的描述式概念,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描述式与图画式两者结合的概念教学方式。然后随着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此时的小学数学描述式概念教学就开始被定义式概念教学而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定义式概念教学虽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的随时引导,但是一些较为关键抽象性的字眼教师还是要及时给予剖析。

  (二)运用直观教学辅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直观教学法最大的依仗就是生活。数学概念本就源于生活智慧的总结,因此,针对小学数学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实际生活物体的辅助,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生活事物。直观教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视觉感受,另一方面是触觉感受。视觉感受则是指将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如借助模型、录像机等教学道具,而触觉感受则是通过学生的个人实际操作发现理解数学概念,二者之间往往没有较为清晰的分界线,相辅相成,共同利用。要注意的是,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直观方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渐形成抽象性、逻辑性的概念知识,深化教学。

  (三)注重小学数学概念引入方式与概念分类

  对于小学生而言,探索精神是很可贵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采用适合的教学概念引入方式,如实验、故事等。注重把握数学概念中的分类和联系,因为在小学数学中,很多课程由于涉及内容较多,并无法一起安排进行,因此,其教学会出现间隔性,如《统计》教学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基础知识,但是其整体课程几乎横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全程。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对概念进行分类与总结,掌握其中的关联,使学生形成完整性前强的知识系统。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36
c
id
731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