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读《乌合之众》有感中学生800字范文

2020-10-19 18:05:46
|钰媚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他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本书成书于1895年,距今已经超过120年。然而本书至今仍旧是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可见经典的价值。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读《乌合之众》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乌合之众》有感中学生800字范文

读《乌合之众》有感1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相信的。也许我这种相信恰恰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因为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

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用他的话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狭窄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希望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这也给领袖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勒庞解释说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会让人犹疑不决(这点我没看懂?)(“每个时代的群体杰出领袖,尤其是革命时期的领袖,大多才疏学浅,他们往往勇气超过才智。才智过多甚至会给领袖带来障碍,但正是这些才智有限的人给世界带来最大影响。”)。但领袖们会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回想历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当时为什么得到德国人民普遍拥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读《乌合之众》有感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早有耳闻,细读起来,颇为震惊,觉得应该早点。

“乌合之众”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听起来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从某些层面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不如说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学或者说是宗教心理学的书籍。书名上写的是大众心理学,个人感觉它却并不适用于所有群体,但确实比较适合用于研究“乌合之众”。结合很多社会现实,它很多时候的确可以解释一些颇为令人难以理解社会现象,读着颇有意思,同时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了“乌合之众”。

书里强调,孤立的个人可能是个很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个人却会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个体在群体中是没有智力的,也许是为了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群体,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进入盲从状态。人们在某种需求的驱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一个没有智力的野蛮巨人,这个巨人没有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个群体特别容易走向极端,易于受到煽动,受到情绪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并且变得胆大妄为起来。这个巨人也许就是由我们身边的某些人组成的,但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个人平时谨小慎微,什么都不敢做,可当他处在这个群体中,就有可能变得为所欲为,像在某些游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车、围攻门店等等行为的人也许平时就是个谦谦君子。有时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识的观念或事物,群众们却非常追捧趋之若鹜。比如某些养生专家提出的绿豆、茄子治百病理论,吃生泥鳅等等,其追随者不乏高学历精英。

个人进入到群体中的变化,是道德、情感、观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候让人觉得难以理解、难以置信,读了此书,又觉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别人说的一句话,一个人是孤独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时是愚蠢的,并且孤独的。

书里还有许多不太合理的地方,并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还有杜撰和偏见的内容,但我也是“乌合之众”的一员,所以觉得书里的理论也是能够自圆其说,某些时候还是颇有道理,很值得一读。

读《乌合之众》有感3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的书。里面有些信息说的有点武断了点吧,尤其不喜欢作者对女性的不尊重,不过在作者的那个年代,出现这种思想应该很正常的,之前看那本《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的时候,里面的很多哲学家对女性都是不尊重的。又是一本断断续续看完的书,不过还好,这次稍微边看边想了。

1、在作者看来,群体是一堆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受到了同一样东西的刺激或者影响,从而聚在了一起,这种才叫群体,像广场/公园聚着的那些玩耍的人不是群体,一起游行示威,一起投票选举,这种才是群体。

2、群体中的个人会因为在群体当中,因人多势众,会感觉到不可战胜,也会因为人数众多,便会觉得自己不会遭受到惩罚,他们觉得自己融入了群体,属于群体,而且群体无名无姓,因此可以不用负责,束缚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完全消失,变得肆意妄为。 这句话,深感认同,像游行示威那种,如果单独拎一个人出来,他敢那样子做吗?有了大众的庇护,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现在都做出来了,做坏事的时候,都会想着,法不责众。

3、群体感情的夸大化和简单化,一旦群体收到一些领导者感情的暗示或者传染,这些感情(反对/反感/支持)就会愈演愈烈,这些使得群体不懂得怀疑,也不会犹豫,一些本该引起怀疑的东西就变成了无可辩驳的明显事实。其实一些社会上的言论就是通过这样操控着我们,想到了自身也是一位这样的很好被愚弄的群众,遇到事情基本上是无法进行自我思考,基本上是大家倒那边我就倒那边。就之前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问题,说是父亲控告游戏毁了他的小孩,在未点开评论之前,我也是想了一下,我感觉父亲的控诉挺合理的,但是我点卡评论,发现下面一边倒的说是父亲没有教育好小孩,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才引起了小孩过度的沉迷,后面我想了一下,也是,一把刀可以切肉,也可以杀人,怪罪的怎么可以是那把刀而不是使用刀的人呢?还有艳照门那件事情啊,之前哪个不是一边倒的怪陈冠希,但是现在逐渐有不一样的声音出来了,我现在已经不敢过多评论了,当然,之前我根本不评论,因为我根本就不知晓有这件事情的存在。为避免更容易的愚弄,可能只能多点思考,多点独处吧

4、关于教育,里面抨击了现在的教育情况,把学生关在课堂里,进行人为的训练,进行机械的填鸭式教育,功课过于繁重,不考虑他们的将来,不考虑他们要成年,要行驶成年人的责任,不考虑年轻人马上就要进入现实社会,实现就必须接受或抵制周围的社会环境,在人际斗争中必须自卫和站稳脚跟。这种坚强的意志和精神,我们的学校没有赋予他们。想了一下,偶尔也会觉得有道理吧,学习了十几年了,小学6年,初高中6年,大学4年,一直学习,可能是因为不够勤奋吧,完全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毕业之后出来,发现自己狗屁都不是,啥都不懂,之前学的东西完全用不上,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是那么的大。多少大学生因为压力过大选择自杀这条道路。不过,也是这个原因,后续的学习就更有目的性了,会着重,小范围的知识点学习。当然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并非无用,学以致用的时候就有用了。

5、群体是非理性的,只有个人才理性。所以在想说服群体的时候,不要想着用道理,而是去利用他们的感性的一面。小时候学校总是会请一些人来讲亲情之类的演讲,总是骗了我不少的眼泪过去,他们就是用一些小故事代替那些干巴巴的道理,然后触动我心灵,就这样,骗我买了他们的书。气人哦! 还有老板那些啊,和你们打感情牌的时候,记得保持一点点的理智,当然我这么弱鸡,还轮不到这个机会。

读《乌合之众》有感4

《乌合之众》才看了第一篇,已经被震撼到。想起生活中的几个事例。

高中时和同学一起排斥班里一个微胖公主病女生,大家形成群体以后变得毫无道德感,时常因对方一个小小举动而嘲笑她。实际上她并没有做过任何真正应该被嘲笑的事。群体霸凌是真的可怕了。

还有马蓉,出轨是错。可是全国人民当时形成的群体,恨不得凌迟她,在所在的城市有听到说见到疑似马蓉,身边朋友群起呼应,要去路上堵她,不一会朋友圈里就出现了多群要去堵她的群体。作为个体理智的去思考这件事,她只是出轨了呀,法律还没有明确她的行为的罪责,她真的是应该被凌迟吗?

另外微商也适用于这个吧,微商头目不知道是不是模仿拿破仑,不停的在给自己建立权威威严,手段可能主要是炫富。曾经进过一个微商群,群里的人真的都像被洗脑了一样,争着抢着做代理,做了代理的要升级。真的没有人停下来想想自己在干嘛吗?群体的智商真的是比个体低不止一个两个level啊。

我已经工作了,看乌合之众更多的是想在营销方面更有思路。看的时候确实很能帮助进行头脑风暴,一边看一边想到自己的行业,发现可发展空间还大大的啊。这本书着实提供了很多其他的思路。有时候大脑短路时,多看看书也许思路就打开了呢。

读《乌合之众》有感5

我今年16岁,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不算很大,但也是学到了点知识,可能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我吸收的东西不多。

在里面我很认同的观点有“群体在智力上总是比合体要低,做从情感的角度,以及由这些情感引起的行动的角度来看,群体根据不同的处境可以比个体更好或者更坏(比较极端,主要是看群体的领导者)一切都却取决于群体被(领导者)如何被暗示。”

群体易受刺激,冲动,多变,容易接受暗示,具有传染性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可以证明。群体的情感简单,不宽容,专横保守,这是对的,在学校组织活动时,如果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不开心或者有什么矛盾,这都是容易传染的情绪并且难以化解的。

观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群体的灵魂中站得住脚跟,那么同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来

比如思想上中国信奉佛主,印度崇拜释迦牟尼,西方信奉基督。又比如政治上阿拉伯之冬的错误,证明了群体的观念都是根深蒂固的。

几个个体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是群体即是他们是杰出的学者,一到面对超出他们专业的主题,他们就具备群体的所有特征,他们本身具有的观察能力和批评精神都会随之消失。作为我的角度我看到的挺多这样的,比如一个人说一部电影好看,一传十十传百,也许你没看过这部电影,在你的脑子里也会刻出这部电影很好看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我觉得可以利用群体的特性,学习到管理,或者演说的一些技巧。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读《乌合之众》有感中学生800字范文相关文章:

乌合之众读后感作文800字读书心得体会

读《背影》有感 中学生散文背影800字读后感5篇

中学生读《青铜葵花》800字优秀有感5篇

中学生读《小王子》800字有感5篇

《金锁记》中学生读后感800字范文

中学生读《稻草人》有感800字优选5篇

中学生读《绿野仙踪》800字有感作文5篇

中学生《爱的教育》800字读书有感范文,爱的教育800字读后感 

中学生读《繁星·春水》有感800字作文

中学生《小王子》800字读书有感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60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