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有感800字初二作文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他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本书成书于1895年,距今已经超过120年。然而本书至今仍旧是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可见经典的价值。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读《乌合之众》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乌合之众》有感1
个体缺乏自信,所以我们追求自信,最后变得更加卓越,这也是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个体发展的观点。可是一旦某个群体变得自信,事情就往往朝着失控和可怕的方向变化,因为他们所谓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他们认为只要加入了群体之后,个人就可以免责,就代表了“理性”。
有些国内国外的邪教组织头目宣扬的自己的所谓邪教理念,控制下面的教徒,实施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惜变得盲目自信,给下面教徒洗脑,做出来一些平时看似不可能做出来的事情,比如杀人,放火等行为,就是一种让邪教理念盲目充斥理性大脑的超自信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不可思议的愚蠢举动。
难道邪教徒和他们的首领不读书,不思考吗?他们没有了理性判断吗?其实他们都有,可是那些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被自信冲昏了头脑,他们相信他们足够自信征服他人从而控制世界。
第三个是情绪化行为导致个体绪化导致个体丧失理性思考能力,引爆非理性的暴力行为。
群体的行动要靠情绪来催化,如果说智商和信心是乌合之众的反应物,那么情绪化就是催化剂,乌合之众的行动需要情绪化来引爆,在情绪化的裹挟下,事实已经不重要了,或者他们已经看不到事实了,于是他们变得非理性了,甚至变得非常暴力了,可是他们自己感觉不到。一种非常可怕的暴力行为的导火索,往往下场就是变得更加狂热,盲目和非理性诉求达不到引起的暴力行径。
最近发生在香港的示威游行上升到打砸抢烧的暴力行为就是典型代表,这其中有国外势力背后暗箱操作,也有个人情绪化失控导致的暴力破坏行为,让香港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是一种可怕的乌合之众的行为,智力下降了,自信心增强了,负面煽动情绪激烈了,乌合之众就随之产生了。
个体的情绪化本就很容易让人失控,让事情走向极端,集体的情绪化更就如此了。但是个体的情绪化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是群体的情绪化就不会如此了,集体的情绪化往往会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今年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这种现象也在网上得到体现,特别是互联网背后的隐蔽性、匿名性更是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所以一些键盘侠无处不在,他们愤世嫉俗,在网上发帖攻击他们认为不合理或者看不惯的人或者事情,喜欢深扒明星的隐私以供消遣娱乐,一时间谣言四起,混淆是非,于是水军无处不在,一群乌合之众就此产生。
读《乌合之众》有感2
一旦个人进入群体之中,群体心理便会取代自觉的个性,而无意识塑造的先天禀赋构成的群体性格特征便成为了主导群体的共同属性,匿名化和责任分散造成有意识人格的消失、传染现象造成的群体无意识人格的兴起和群体暗示将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动力,构成了群体特点的主要成因。
而群体一旦形成,便具有由于缺乏控制力和先见性导致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特点、具有表现为集体幻觉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论证具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群体情绪的夸张和偏执和保守的特点。群体观念的简单化和理性的缺乏以及想象力的重要作用促成了群体信仰具有宗教形式的倾向使群体灵魂而非统治者的权利在领导着群体。
种族、传统和时间的推移构成了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内涵,而群体禀性决定了社会和政治制度,而教育的普及造成了成员开拓精神和判断力的削弱,社会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教育形式更为群体禀性提供了辩护和保守性。而语言和形象的区分以及变化影响了群体禀性的差异,群体的幻觉和经验而非理性成为了群体发展的动力。“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领袖对群体信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群众服从领袖要比服从政府温顺的多,领袖依靠断言、重复和传染使群众接受观念,他们依靠名望和成功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为你无法同他作战。不错,提比略、成吉思汗和拿破仑都是可怕的暴君,但是躺在坟墓深处的摩西、佛祖、耶稣和默罕默德,对人类实行着更为深刻的专制统治。”
感想部分
正如莫顿所说,这本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庞勒敏感地发觉了群体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但缺乏对群体整体的认识,缺乏定义,缺乏分类,只是形而上的一种宏观想象和概述,并不具有分析价值和实践价值,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给后续的学者一种研究思路,为社会心理学的群体研究点亮了一条道路。
我觉得,如若不是当前国内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对狭隘的实用性、对调查和理论依据的和对形式主义的过度注重,很多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学生也能在毕业论文中梳理出这样宏大的概述和见解。
读《乌合之众》有感3
120年前,群体心理学开创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经验性地研究了大众心理的产生与运行,为世人揭示了群体大众非理性而又潜藏规律的心理世界。心理学、社会学界的泰斗弗洛伊德、奥尔波特、墨顿等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非常有趣的是,这本书后来竟然成为了金融投资领域的圣典。
1.、“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2、“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3、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存在着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模糊; 第二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 第四个阶段是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一个头脑非常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成为了群体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尽管这样的个体能够提供出判断结果,但是他们却不了解这种结果是完全错误的。”
4、在密西西比股票风靡法兰西大地的狂潮中,有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拉莫特和泰拉松神父,他们向来老成持重,富于理性,他们彼此祝贺对方没有被卷入这场狂潮。然而,时间仅仅过去几天,泰拉松神父也顶不住周围的巨大冲击力,于是前往股票交易所购买股票。当他出来的时候,正好碰上也前来购买股票的拉莫特。神父惊讶地问道:“啊!是你呀?” “是啊!”拉莫特快步从他身边走了过去,回答说:“怎么可能是你呢?” 先前还在庆幸自己能够置身乌合之众之外,没多久居然被可怕的共性思维凝聚成了新的群体!后来,当两位学者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谈哲学,科学和宗教,却再也没有谈论过股票的话题,当他们不得不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一致认为,任何人都不要发誓,永远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不会有共性思维,即使是聪明人也不能排除在外。
可以说,一位博览群书的学者,在群体中会表现得极度无知,甚至会昧于简单的常识。一位最富理性的长者,在群体中会变得盲目、轻信而易于狂乱。 一位富于经验的专家,在群体中会丧失其独有领域中的判断力与处理能力,甚至比不上一位独立的新手。一位善于独辟蹊径的智者,在群体中会变得盲从而混乱,成为一个人云亦云,不知因果的平庸之辈。
后言
在证券市场,每一个参与者都以为自己的行为受自己的独立思维支配,而自己的独立思维来自于客观理性的分析,是高于市场上其他参与者那种低级无知的判断的。但事实上,在一个群体博弈的环境下,你的主观思维很难形成长期居于其他参与者之上的优势,你以为自己不同于其他参与者,但结果却是你和众多的参与者事实上形成了思维和行为一致的乌合之众,你们一起导演了一次又一次自我摧残的贪婪和恐惧,大量的思维和行为均表现出了极度的愚昧和低智商。你解释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始终无法成为独立于一帮乌合之众之外的智者。
勒庞在120年前就阐述了这种现象,也许这就是人性,群居物种所无法克服的动物属性。然而,当这种现象被少部分人理解认知,依托于各种有效的技术和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群体性共性思维和行为进行反制,便出现了很多经典的优势博弈案例:从反向思维价值投资的成功者巴菲特,到善于驾驭市场情绪、信仰市场永远是错的的反身性哲学大师索罗斯,再到依靠数学模型猎杀博弈环境下的共性行为的量化权威西蒙斯……无一不是市场上集体非理性思维和行为的驾驭和反制者,就像羊群身边的牧羊犬,把自己从市场的乌合之众中独立出来。
过去的成功者通过解读市场语言寻找市场的共性思维和行为特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市场共性行为的捕捉变得易如反掌,你的每一次出场和进场都有可能汇总成大数据,成为处于优势地位的博弈参与方的行为依据,只要是集体性共性思维和行为,就会事实上呈现明牌特征,从而在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市场一定会让你一次次感觉到自己行为的愚昧和低智商,这种特征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读《乌合之众》有感4
居斯塔夫•勒宠对我们最熟悉,也是生活在其中的概念:群体,进行了剖析和论证。
概括下来,其观点可以用一句话呈现: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是理性的,但是一旦进入某种群体,无论是他本人,抑或是这个群体,都会沉浸在情绪和不理智中,丧失理性。
在原著中,作者用来形容群体的词汇是“crowd”,其本身就是一个中性及以下的,表示人或事物聚集在一起(甚至拥挤,吵闹)。书中很多论述都显得直接而粗糙,试想一下,我们真正在一个集体中的时候,全部都变成没有理智,被情感所驱使的傻瓜了吗?明显不是。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在头脑风暴中,我们都是理智和清醒的探索者。作者理性-疯狂的粗暴二分法,显得并不是那么得当。
在引入另一个概念之前,我不妨从一个角度理解一下作者观点的来源。18世纪末,法国的历史是动荡的。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随后巴黎公社运动,1892年巴拿马丑闻,政府公信力大为下降,法德关系僵硬……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心理学见证了群体的狂躁,暴动,不理性和疯狂。在这一时期生活,并于19世纪末完成此书的勒庞,有这样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个概念是来自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群体观。他认为,群体应该用public而不是crowd表示。其意义用汉语描述,更接近于“公众”。public的含义为a body of people sharing some common interest。强调了为某种共同利益儿聚集起来的人。在这种语境下,人群之间有个体的对话,辩论。更因为大众报纸的产生,群众之间有了共同信息的基础,信息不对称得门槛逐渐降低,人们更加具备自己得判断力和反思精神,能进行有效的互动。
康德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群体的力量极其巨大,以至于可以如纳粹一样突破道德律的下限,也可以如各种人道组织一样抬高道德律的天花板。如何成为群体中的一个人,甚至如何引导一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认真的判断和反思。
读《乌合之众》有感5
李大琳的自由天堂 1周前正如书名《乌合之众》本身的贬义色彩,作者本身对于群体的特质是持贬义态度的,但对于群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分析的确引人深思。“在群体里面,那些无能的人、傻瓜、心怀嫉妒与怨恨的人,就会摆脱自己的负面感觉,不再感觉自己是个无能的人,而是会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极其短暂而且残忍”
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上小学的时候,我家楼下后院的空地是个相对隐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学,看到几个同学围着一个女生,我好奇过去问一下,结果看到几个人在轮流扇耳光,有一个人还问我要不要加入,当时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实,我觉得以我当时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们了,因为中间那个女生处于绝对的劣势,无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们,我就变成了她们群体中的一员,我就会尽情释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革命时期的爱情》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们互相打斗的荒唐场面。
这本书介绍了作为群体领袖来说,群众可通过传染、重复等建立威望的方式来渗透信念进而对群体进行统治,说白了,就是承认统治者和政治家为了某种目的的达成,对群体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却不觉得这种手段的应用是错误的,反而觉得,如果言论太过自由、人们的普遍信念不统一,是一个文明衰退的标志。一边描述群体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边又提醒统治者群体变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险的事,这和某些自认为优越的群体的歧视态度有何不同呢?不过也能理解,这作者本身就是个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者。
而的确,“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动力向来不是理性,也可以说,尽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动力最终还是各种感情,这些感情包含有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于荣誉的热爱。“而这其中宗教的态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顽强,而那些宗教与任何简单的逻辑都不相符,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们的规矩面前俯首称臣。”《人类简史》的作者就有表达了类似的观念,肯定了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总结,这是一种残忍的偏执、盲目的服从、狂热的宣传。另外对于群体的特点,也同样分析透彻:群体冲动、多变、易怒、易受暗示、多变和轻信、情感夸大化、专横保守,总的来说,作者觉得相比于孤立的个人,群体中的个体代表着文明进步阶梯的倒退过程。
真相永远都是冷酷又让人感觉无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尽管让人丧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趋之若鹜,比如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比如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药......而对于我来说,那些枯燥的读书时光正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保持清醒头脑的选择,所以那些时光尽管枯燥,但却让我和现有环境保持一定距离,既充实又幸福。那些我们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丑恶,被作者冷酷的掀开,那些我们自认为的真实,也不过是统治者想让你认为真实的真实。尽管认识真实让人难过又绝望,但我还是想用无数的孤独时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说的:人活在世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读《乌合之众》有感800字初二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