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5篇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生》,供大家参考。
《人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1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能够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着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感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感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下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下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悲哀,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但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杯具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但是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能够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到达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明白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向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取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人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2
小说的开篇就是男主角高加林从学校回到家中,情绪非常的不佳,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在乡村做了3年的民办教师,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个长相英俊且多才多艺的老师,高加林更是想着能够通过转正成为一位正式的老师,但就在这时,他的老师职位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
也就是说,一心一意想要成为正式教师的高加林失业了,他面对的唯一出路就是跟随父母下地劳动。只是这十几年来,他努力学习,唯一的想法就是不再像父母一般与土地为伍,现如今面对突然的变故,前途一片茫然。
刚开始的一个月他睡的很早,起的很迟,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愣怔半天,在农村你做不讲理的事情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是如果你不干活就特别让人反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高加林开始跟随父母下地。
做农活,高加林还做不习惯,手上磨得都是血泡,父母心疼他,不想让他在地里劳动,就让他把家里蒸好的馒头拿到城里卖掉,清高而稍显自卑的高加林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根本就开不了口。
在落日余晖中沮丧的高加林拿着一筐一个都没有卖掉的馒头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巧珍,这个想要读书却没有读成的姑娘,喜欢有文化的高加林。
巧珍早就猜到高加林不可能把馒头卖掉的,于是在半路上等着他,然后帮他把馒头都卖掉了,其实是送给了住在城里的姨姨家。
也就是这次,巧珍鼓起了勇气表白了高加林,巧珍从很早就开始喜欢高加林了,只是那个时候高加林开始读高中,又开始教书,不认字的巧珍只能远远的关心着,而这一次,高加林又回到了村子,巧珍再也不愿意错过这次机会了。
面对巧珍真诚的表白,高加林明显是慌乱的,但也被真诚所打动,他接受了巧珍的表白,但却在冷静之后懊悔自己的冲动。
-1-
乡村生活的无聊和单调,还好有巧珍无微不至的关怀,抚慰了高加林因为丢掉教师职位而沮丧的心情,他开始期待每天与巧珍的见面,甚至开始适应每天的劳作,对黄土地也慢慢产生了感情。
当爱情在一个青年人身上第一次苏醒以后,它会转变为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热烈的爱情也可能会使他的精神重新闪闪发光。
如果生活能够继续这般平静下去那也应该是幸福且美好的吧,只是人的心总是不甘于眼前所看到的世界,向往着出走到更加广阔的世界里。
-2-
打破平静生活的事情是高加林的叔叔被调回了县城工作,叔叔的下属为了讨好这个新上任的上司提前帮高加林安排了到县委通讯组做通讯员。
从教师到失业做农民,再从农民突然到做通讯员的正式干部,小人物的命运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如果没有自己长久以来秉持的原则,那么注定了随波逐流,而这对于高加林来说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开始。
幸运的是高加林非常胜任这个工作,他不仅文笔好而且积极向上,很快便崭露头角,但对于年轻的高加林来说,对于这突然而来的幸运也免不了的飘飘然。
曾经的同班同学黄亚萍在高中的时候就对高加林有好感,只是工作的原因便没有继续发展,而现在高加林也在县城工作,高加林写的很多通讯稿都是由在广播站工作的黄亚萍来读的。
两人的接触便也多了起来,黄亚萍确定了高加林对自己也有好感之后便跟相处了几年的男朋友张克男分手了,高加林面对来看望自己的巧珍,最大的借口就是:我们没有共同语言。
对此巧珍还能说什么呢?伤心欲绝的巧珍,知道即便是再爱高加林,可也是勉强不了的,很快便答应邻村马栓的求亲。
高加林与黄亚萍两个人沉浸在爱河之中,完全不顾小小的县城有多少人的眼睛都盯着他们,他们高调示爱丝毫不在乎。
-3-
张克男的妈妈一纸检举信便把还在云端飘飘然的高加林拉到了地面,处理的结果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真是的犹如从天堂跌落到了地狱。
黄亚萍呢,她喜欢高加林但又怕他当农民,所以她矛盾的痛苦。
生活对于她这样的人总是无情的,如果她不确定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她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她选择。不选择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
高加林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离他远去,黄亚萍的生活更是退出了他的生活之中,如今该怎么办呢?
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
曾经失意的时候,有巧珍在自己的身边安抚自己,而如今呢,巧珍已经嫁与别人了,命运让他品尝了一下甜美的滋味就重重的把他拍打在地上,这一次还能站得起来吗?
或许,生活就是想要让他明白,所有的悲剧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为了虚荣而抛弃生活的原则,如果不是生活给他重击让他止步,虚荣只会把他带入更加无可挽回的深渊。
只是,现在是否太迟了,事业没有了,珍爱的人也丢弃了,生活还要怎么继续呢?
-4-
所以高加林颓丧的说:我本来得到了金子,但是我又把金子扔了,现在我觉得活着实在没有意思,真想死……
高德顺老人便说:如果按你说的,我早该死了,我,快70岁的孤老头,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我虽然没有妻子儿女,但是我爱过,痛苦过,我用两只手劳动过,修过路,栽过树……这难道不是活着的意思吗?
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因为错过了爱人便秉持着“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那个心上人,所以我这一辈子也就不娶媳妇了”。
娶了一个不称心的媳妇,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无味,如果我不死,她就活着,她一辈子就揣在我的心里。
这一番话进入了高加林的心中,他忍不住的痛哭,为他得到而失去的巧珍。
小说读完,忍不住的代入,如果自己是高加林会怎么办?如果自己是巧珍不能跟爱的人在一起会痛苦吗?
好吧,愿我们都能寻找到那块金子,并且牢牢的抱住,可别不小心弄丢了。
但是,这篇小说每个人读起来是不一样的,根据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每个人有自己的不同理解。
其实,人生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人生,只是“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已,难道不是吗?每个有人生经历的人,都是一部“人生”大片。也许是爱情,也许是事业,也许是官场,你是否也做过有昧良心的事,而最终得到生活的惩罚呢?
人生可以用这句话来结尾: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请不要哭泣
假如你捉弄了生活,那最终哭泣的一定是你
《人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3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鹅,一对毛眼眼望哥哥……”
渺远的陕北黄土地上,一曲跌宕悠长的信天游翩然入耳,女孩清澈而嘹亮的歌声撞入心田,秋波动人的双眼正凝然远望着那个身影,清纯而幸福的涟漪在眸间流转。纸页摩挲间,这个美丽的画面跃入脑海,竟不知觉间令我沉醉。然而,当我终于忆及这书名“人生”之时,又不禁愕然于这淳朴民谣中营造的甜蜜,浪漫与天真的氛围,与这两个沉重而实在的字眼所产生的鲜明对比。最终,一本书读完,我才恍然明了,其实这故事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对比与矛盾,实不负这平凡却深涩难料的“人生”二字。
读这本书时,总不由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一介凡人被那时代暗流所裹挟的命运。我为高加林被顶替职务回到农村而感到难过,却又为他在巧珍的陪伴下逐渐走出阴霾而感到温暖,为他在爱情的矛盾中艰难抉择而感到担忧,最后又为他理想破灭重返土地的结局而唏嘘感叹。我曾为此陷入到一个下午的怅然若失之中,仿佛目睹了一个志存高远,满腹才华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挣扎,却最终被无情地打败在了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我惋惜,惋惜于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在秋风萧瑟的时节里颗粒无收,无处控诉命运的不公;惋惜于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被过早地挫灭了锐气,不得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我惋惜,惋惜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勇敢的人与社会大潮进行博弈,却往往以失败告终的悲剧。
有时,回想起书中的高加林那一段在起伏与波折中奋力挣脱既定命运的光阴年岁,我不禁陷入长久的沉思。高加林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他本应同父辈们一样安分地当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是书本带来的知识却又偏偏在这个落后而蒙蔽的世界中播撒下了些许光的种子,为这个封闭而灰茫的阶级划开一条逃离的细缝。他开始有所希望,有所追求,他想要蜕变,去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他为此奋斗二十余载,一步一步,缓慢却坚定地迈进着,多年的付出凝结促成了他胜任的民办教师一职。怎奈,有些现实终究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
他拥有学识,但他却深受身为一个农民的限制,即使他被如此不公地顶替下岗,他能做的却仅仅只有忍气吞声,甘于命运嘲弄般的摆布。高加林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直到他最后一条远走高飞至新疆的去路也被堵死,仅存的希望火苗又一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
终于,在现实的催迫和理想的诱惑下,他承受着道德的谴责,背弃了心中的正直,怀着侥幸心理踏上了通往上一级社会的唯一跳板。最后,在享尽了漫长人生中短短数月的巅峰之后,他从最高处重重摔回了现实,宣布了他与命运无数次艰难较量的结果——被困在原点,一败涂地。纵观高加林这一生的种种经历与结果,我的脑海中便不禁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若使最终的失败已成定局,那么这付出的一切是否还有意义?
想必路遥写《人生》时,一定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时隔多年,路遥对待这个问题的想法已无从深究,但当我重新合上这本书时,我想我已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去概括书中高加林的命运,那必定是一个“惨”字。高加林确实是惨,他只因自己比村里的其他人多了一些知识与开阔的眼界,多了一份理想与追求,便在时代的洪流中撞得鼻青脸肿。然而,难道这些在与命运的拼搏中留下的累累伤痕,仅仅是为了去渲染一种无谓的悲惨,实则毫无价值吗?也许,最后的最后,高加林已再无机会去完成他的夙愿,但当他独守一方黄土,回首往事之时,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青春曾点燃过的理想的火苗,他的内心曾涌动过的激荡的热血,他的生命曾谱写出的昂扬的战歌,会将他与那些毕生俯首于黄土地的人们从精神上区分开来。这便是有所行动与无所作为的区别,这便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能问心无愧的区别。
人生一世,在天地间走过一遭,是不是应有些铮铮铁骨,去勇敢地同命运一搏,去追寻真正的理想呢?不论结果如何,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曾经在世界的某处留下汗水与眼泪的痕迹,那至少也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明。而真正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在人生纬度上,也不过是一种历练,是一块个人历史的里程碑。
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人使自己不断进步与超越的能力。《人生》一书展示了这种社会缩影下的进步的朴素表现,即使书中的高加林失败了,但正是这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在时代大潮中奋进着,他们的躁动与野心,才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时至今日,距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结束已相距多年。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即使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纪,高加林的故事也必将一次次地上演。毕竟能真正实现人生层面上的理想的人、真正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总归是少数,而那些剩余的大多数,要么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要么一蹶不振,泯然众人。这或许就是路遥想要着力表现的、不局限于时代的、残酷却真实的人生。
读毕此书,高加林的人生暂且告一段落,而我也终究要面对独属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本书所讲的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朴实而平凡的悲,带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与激励:既已知天地人的局限,就不如放手一搏,带着理想与冲劲踏上旅途,只求不负韶华,无愧本心地走向归路。人生如此,不过一次仗剑闯江湖的快意与豪情,以豁达的襟怀去容纳世间百态的风风雨雨,何必计较命运的得失,更何必为此而悲戚忧愁呢?或许这就是笑对人生最潇洒的姿态,是行走一世最无悔的结局。
《人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4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喜欢思考人生。但总觉得思考的很不彻底,同时感到特别肤浅。但自从我阅读《人生》后,对人生终于有了一番别样的理解。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马云曾这样评价道:“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是啊,正如作家柳青而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所以路遥的《人生》犹如一位经事的老人,耐心的给我们解剖人生的真谛。此部书对那个转折时期中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进行了放映和阐述,并以人物的心理的活动和命运展现出来,尤其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在路遥的笔下,主人公就不只是道具了,而在演绎着一段段曲折的人生。但在实质上,这些主人公却早已经复活,重生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此书中,作者不仅塑造了像高加林,刘巧珍,德顺老汉一系列的正面人物,同样也把刘立本,高明楼等反面型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但作者并未一味的赞扬一些人,也未尖刻的批判某些人。他只是陈述生活的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解读人生。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他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无法挣脱的年轻人。他,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便多次碾转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经历了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的曲折与无奈,同时穿插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情感纠葛与矛盾。因此,他可称为一个线索性的人物。他的身上既有农村与生俱来的朴实、善良和一种对本分的坚守,然而又带有新一代知识青年的朝气、潇洒和才华,或者说是一种挣脱现状的坚毅。
从书的开头我们就知道他原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是农民的儿子,所以他深深的明白在贫瘠的山村当一辈子农民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从不鄙视农民,但他自己却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不愿意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做土地的主人或者是奴隶,他希望自己未来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因此,高家村八月迷人的田野纵然美得让城里人都羡慕,但对于他来说,那已经太渺小了。
当高明楼为了自己的儿子当民办教师,将原本是他的职业的教师撤销后,高加林就在心里进行了一场可谓是生与死的挣扎。他悲观,他失望,他痛苦,所以他疯狂的参加劳动,想要让劳动占据整个思想,从而使自己不幻想。但他内心对城市的那种激烈的期盼始终像毒虫一样啃噬他的心灵,他活在矛盾中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女孩刘巧珍出现了,她得爱质朴而纯真,真切的关怀让他屈服。然而我认为刘巧珍的出现只是加林在失意时精神的一种慰藉罢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一次会到他朝思暮想的城市中,他的心又一次踊跃起来。通讯干事这个职位让他的自尊得到充分的满足,才华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他开始小有名气了。
也遇到了一生中的第二个女孩黄亚萍。因为黄亚萍是一个现代的城市女性,有那种城市女孩特有的任性和勇敢,高加林被她得才华和家势深深的吸引。于是他设法断绝了与刘巧珍的恋爱关系,反而不顾父亲和德顺爷爷的劝告,和亚萍开始了梦一样的恋爱生活。他感到自己和亚萍的结合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但好梦往往难圆,他那走后门当记者的事情被人揭发了,没有人会为了他的才华而重用他,他唯一的路就是再回到农村中去。他的梦又一次破裂了。带着失望回到农村时发现亲爱的巧珍在一阵失恋的痛苦后已经嫁作他人妇。他一下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又要到哪里去了。于是铁了心要好好的做个农民。以后的高加林作者未叙,但我想他以后纵然再经历些风雨,也会多一分慎重实际,少一分浮华。
高加林的坎坷与曲折我深表同情,我不愿将他称赞为英雄或者是模范,也不愿赤裸裸的指责他是懦夫或者负心汉。因为我个人觉得生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对于一个刚刚走上征途的年轻人,要他完全的拨开生活中的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生活的深层次中去,是很不现实的,也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高明楼,刘立本,巧珍,亚萍,德顺,加林以及他爸妈…无论是善人还是反面的人,他们都在品读自己甚至是他人的人生。所以我个人认为路遥先生不对他们做人格上得评价是非常正确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生活是复杂的,现实是真实的,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丢弃自己的原则和自己的根。倘若我们不立足于现实,不把握自己的原则,那在人生的岔口上很容易迷失方向的,进而走错了人生路。柳青的话很及时,紧要处只有几步,一旦走错着几步,损失的也许就是美好的爱情或者是人生的关键,以至于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在走每一步时,都要多一分慎重与原则,少一些虚幻与浮华。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洗净铅华的心去解读人生的时候,人生就会绽放出花朵,让我们观赏她得多姿,领悟她的内涵。我深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绝不是句空话。人生就像一座高山,我们爬它的时候,也许前面有一片片阻碍的洼地,但当我们真正通过了它们,我们就有机会去爬另外一座更高的山峰了。
更多的感受需要每一个人去体悟,我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书永远是一种享不尽的精神食粮。
《人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5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时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它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叙述了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曲折的变化过程,其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矛盾,最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让我们对主人公高加林有深入的了解。他,一个土地养大成才的人,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令人同情。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对外面的世界无比的向往,幻想最大城市内展翅高飞的生活,他的横溢的才华令人敬佩,他的理想我们可以理解。但对于他对感情的态度,我无言以对。
再让我们对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作一阐述。高加林,高中毕业为考入大学回到了农村,做了教师,这工作对他来说还算不错,也挺体面,他也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为民办教师。但好景不长,村中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同样也是没有考上大学,在父亲的帮助下,顶替了加林。伤心欲绝的加林冲到家中,他内心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犹如一幅行尸走肉。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爱着他的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刘巧珍,给了他内心巨大的安慰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他也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位姑娘,但大家想象,一个才高八斗,一心幻想在大城市生活的青年与一个斗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能生活在一起吗?即使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又能彼此快乐吗?
后来,加林由于自己远在边疆当兵的叔叔的归来,又再一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记者。上天又让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女,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处的很好,在一起彼此也很快乐。当黄亚萍抛弃了深深爱着自己的张克南,把爱带给了高加林,并且也谋划了他们的未来。高加林抵挡不住大城市生活的诱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无情抛弃了深爱自己的农村姑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自己很快就要迈进大城市,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进城的背幕东窗事发,他不得不离开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与和自己相爱的黄亚萍,回到农村,得知巧珍已经结婚,他又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与失望之中。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青年的追求,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又何尝不是有很多的选择,我们做到三思而后行了吗?做出的选择让自己后悔过吗?
同时,人生也让我们认清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高加林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少轻狂的那份激情与挑战,我们才会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在追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是必然的。挫折之于人,就如狂风之于陋室,巨浪之于孤舟,百事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而意志消沉,万古旷世,有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而葬身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我们就需时时刻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去认真对待这残酷的现实世界,对待世界上的挫折,要以顽强的个人意志,坚持不懈的去奋斗、去追求,任何的外界因素都不能转移我们的目标,相信最后我们一定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人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5篇相关文章:
★ 路遥的《人生》高中生读后感2000字 - 5068儿童网
★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 中学生关于《人生》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