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后感 >

中学生关于《人生》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

2019-07-18 16:03:09
|小妹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中学生关于《人生》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关于《人生》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干起了卖蒸馍,出山劳动,挑粪的工作。但当叔叔高玉智转业回到家乡当了县劳动局局长时,加林的机会又来了,副局长为讨好他,为他安排到县委做通讯干事,使他重新回到了城市。可是没过多久,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再次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这段大起大落的人生。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两段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正当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让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而随着加林重新回到城市,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黃亚萍提出带他去更大的城市(南京)发展时,加林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最后无奈的巧珍下嫁后川马店村一队的生产队长马拴,可心里依然记挂着加林。可当加林再次回到农村亚萍还是和他分手了。

  看完这本小说给我的初步感想就是: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都会影响一生。主人公高加林经过反复折腾最后还是回到了农村这块土地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如果当初他选择了巧珍而非亚萍,那么亚萍就不会和克南分手,也就不会有后来克南母亲举报加林走后门,说不定加林就不用回到农村继续在县委工作;但他如果选择了亚萍而非巧珍那他就可能去更大的城市一展自己的才华,这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这真是个两难的抉择,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书时讲的课文《未选择的路》。也正如作家柳青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回过头来细细的品味这本小说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三章,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做为副标题。这章主要讲了高加林从县委回到农村路上回忆起和巧珍以前在农村的点点滴滴后悔不已,和遇到老光棍德顺老汉,德顺开解加林,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我认为路遥先生用并非结局告诉我们加林的人生路远非这本小说里写的已经到了尽头,他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丰富的经历在等着他,也告诉加林和广大读者只要生命没走到尽头就永远在不断的探寻人生这个主题,何况他还年轻,德顺老汉70了还在摸索,这大概就是路遥先生在探索人生路中的真实写照吧。用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告诉人们他还在思考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我觉得路遥先生通过小说《人生》在探寻人生的同时也启发读者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哪些地方做好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将来的人生路该如何做出选择,何去何从?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人生的机会,当代很多名人都说《人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贾樟柯曾说30年阅读史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人生》让他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他的人生。马云曾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他高考失利时是《人生》改变了他,让他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他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马云的话我深有感想,当初我中考没考好,父亲让我去读个技校做维修工,但我坚持将来要读大学所以必须念高中然后参加高考。虽然当时我并没看过《人生》这本小说,但现在想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年轻人怎么能轻易的放弃自己呢!虽然现在的工作也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只要不放弃信念我们总有机会终究会取得成功的。

  那么你是不是也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呢?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 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读路遥《人生》有感

  别来无恙M荒废了个半月的寒假,闲来无事便看了《人生》这本书,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相信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的身边也还是有许许多多的高加林,空有才华抱负却怎么也逃脱不了农村的落后与封建。为爱执着,善良如金子般的巧珍,为她的不幸同情的时候也在佩服着她的勇气。她爱高加林,爱到骨子里却还是没能和高加林在一起。或许有人会说高加林没有良心忘恩负义,但我想可能是因为高加林对巧珍的爱还是抵不住外面的诱惑,还是没有他的飞黄腾达重要。德顺老人是我最敬佩的,他有相爱的人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在一起终生未娶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大大的哲理。有人会说一个农村老人能说出什么有见识的话,但我会说子非鱼安知鱼之见解。

  当时的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走后门的非常反感,而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风气。是啊,有关系好办事,没关系只能空有才华无处实施。有的没有关系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或者是代价,还有的会把自己的婚姻当成了平步青云发家致富的工具。在这个社会上,我不知道长久下去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起码现在看来,还是挺平衡的。但是城市对农村的偏见只是有一小部分得到了改观,骨子里还是有很大的偏见。我不知道他们的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还是那句话,不了解就不要对任何人和事做出有失偏颇的见解。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在这个世故的社会,知世故而不世故,便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的,苦痛欢乐都要自己经历。一生之中不管成就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家人,待人真诚就好。既然人生怎么都要好好过,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要相信,总会有人能理解你陪伴你,给你信心和勇气。所有的词到了最后都变成了家人。是家人不是亲人,亲人太多家人只有那几个,不管在哪,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

  人生下来,就要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中途可能会遇到一个人然后生人,看着孩子过好自己的一生。酸甜苦辣咸,百种滋味万般姿态,低姿态过好生活。这,才是人生。

  人生读后感作文

  《信天游》从《平凡的世界》唱到《人生》,每一次唱起,黄土高坡上被太阳烤得龟裂的土地就浮现在眼前。出山劳动的人庄稼人祖辈就在这大山里谋着光景,任劳任怨绝无奢望。偶有几个读过些书的年轻后生,渴望着外面的世界,那里视线不会被大山阻挡。其实他们是最早一批顺应时代发展的先驱,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一批人甚或是一代人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去给后来的人做一个可参考的直观案例,结局若好称为进步,结局若不如意大多人称之为”人生“。

  高加林 - 农民出身的县高中毕业生,因为没考上大学只好悻悻回村里当了名小学教师,好景不长被村官高明楼的不争气儿子给顶包,一个萝卜一个坑,高加林也只好让位回家种田。高加林不同于大多数农村孩子,他看书读报关心国际政治时事,慢慢出落成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精神世界相对丰富的小伙子。同村不识字但长得俊俏的姑娘巧珍暗恋高加林多年,眼看着心爱的人又回到了农村跟自己没有了地位悬殊再不存在”高攀“一说便鼓起勇气表明了心意,给了高加林二十四年来第一次关于爱情的教育。

  机遇的到来是不可预知的。

  在外当兵二十多年的二叔荣归故里,村官们为了巴结高加林的二叔给高加林通了后门谋了个县委通讯员的职位,采访写稿拍照,这对他来说再欢喜不过了。在县城里当播音员的高中同学黄亚萍,标准官二代,在读书时候就跟高加林要好,他们谈美苏争霸,谈新能源和再生富能源,他们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在精神层面门当户对相当契合。高加林再回到县城让已经和同班同学 - 张克南处于恋爱关系的黄亚萍重新燃起来爱火。两个分分许诺了别人的人不顾万般阻挠为了精神追求纷纷斩断关系,带着愧疚但更多的是兴奋在一起了。他们筹谋着好的生活即将拉开序幕,他们准备拖家里的关系南下。然而张克南的彪悍母亲把当年高加林托关系走后门的事举报到了省委,对此党做了非常严肃的处理 - 高加林革职回乡。

  此时,他才醒悟他真正爱的是大字不识的巧珍,尽管她给不了他广阔的世界给得了黄亚萍给不了的温存和柔情,然而巧珍早已嫁为人妇,幡然醒悟早已为时过晚,农民身的他也再无法跟黄亚萍过他们憧憬的美好生活了。

  对高加林这个人物,我并不想用“陈世美”来形容,我不喜欢他但是我很可怜他。他一直处在内心的折磨和纠结之中。最开始纠结要不要接受巧珍的爱,接受了这一生都得朝着这几亩黄土地了,不接受他又确实爱着这个炽烈淳朴善良的姑娘。后来他开始纠结到底要选择精神伴侣能帮助自己往更大更远的世界铺路的黄亚萍,还是那个痴痴等着他打心眼里崇拜深爱他的最佳媳妇人选巧珍。

  在事业上他做不了主由不得自己,在爱情里他也被现实牵着鼻子走,尽管每一次纠结过后的决定是自己做的,但每一次都是现实这把斧头架在了他脖子上逼他做的选择。他很现实其实也很理智,他想要的不过是那个未曾到达的大世界所寄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这一点从他到省里培训后下车的一段描述不难看出。

  “高加林出了车站,走在马路上,脚步似乎坚实而又自在。他觉得对他未来的生活更有自信心了。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他已经基本了解了外边的世界大概是怎一回事。他把眼前这个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一比较,感到他再这里不必缩头缩脑生活。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高加林这个人物形象是时代转折的典型人物,他代表了一群对于旧制度反抗对新事物接纳的积极分子,他当着全村人的面大胆地跟巧珍谈恋爱,正是他对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因为时代的进步大过于人们对新生事物接受的速度,虽然这期间有些”疼痛“但人们最后也都见怪不怪了。

  路遥有这样的魔力,简简单单的标题,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能让人读完久久不能释怀。人生到底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是大起大落后的不卑不亢,还是平淡流年下地知足常乐?文末顺德老汉的苦难哲学告诉高加林也告诉读者只要心向上,日子就有好光景。其实这些都是被说烂了的鸡汤哲学,可路遥用最通俗平实的语言再讲给我们听,心悦诚服。

  简单的故事才能引起共鸣,因为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只拥有比小说还简单的故事。小说是参考也是警醒,苦难是一本哲学书,读不透就对了,读过就能看得更宽。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6
c
id
913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