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

立博20分享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1

(二)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l)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概念:是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3)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休息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脑力;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

2.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本质属性分)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貌景观处于相对重要位置,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教育性意义大

(2)旅游资源的特性

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长存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

科学价值: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3.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

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

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现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季节: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变长,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天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能观赏到云海,又能观赏到日出日落

把握时间: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潮和青海湖5月份观候鸟等。

(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

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用障景法避免整个园景一览无余;用隔景法,丰富景观层次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

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国的景色,以扩大园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特色之一

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相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寺庙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区在山脊线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等

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要再现自然,与自然相协调。北方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与宽阔整齐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江南园林规模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一方山水一方情,风俗民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

发挥想象:通过想象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6)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_、结束等景区

4.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中国的旅游业

1.中国的旅游业

(1)旅游业

旅游的好处:增长实际知识,欣赏自然风光美景,观光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并能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

旅游业的特点: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

旅游业的作用:不仅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创汇,而且能带动工业、农业、建筑、商业、邮电、运输等项目的发展

(2)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地、“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一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2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3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东亚、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国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国、东南亚。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

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4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植被破坏

(1)原因:发展①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②资源。

(2)后果: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④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⑤法制建设,依法保护⑥植被。

(2)加强⑦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⑧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思维活动

1.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本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减小气温差异;增加降水,减小风速;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1)作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⑨趋减。

2.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⑩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⑪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思维活动

2.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有什么区别?

答案 就地保护是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环境保护起来,以便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其范围比较广,保护的对象是生态系统。迁地保护只能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就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的办法是建立动、植物园等。

探究点一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土地退化示意图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8日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们……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 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千米。……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五年累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4.79亿亩,退牧还草5.19亿亩。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五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 289万亩。

(1)图中信息说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述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2)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3)开发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写出两个导致这些问题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类型。

(4)报告中的“新增沼气用户”是为了改变农村的__________结构,目的是什么?

(5)报告中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2)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3)矿产资源开采、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答出两点即可)

(4)能源消费 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人们对乔木、灌木、草等传统能源的需求,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5)减少人为的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措施 具体表现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平整土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农业技术措施 改良灌溉方式和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施肥、选育良种、深耕改土、轮作套种、地膜覆盖等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生态恢复与建设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牧区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整农、林、牧用地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还牧

开发风能、太阳能、农村小水电、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迁移应用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10年来,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1)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退耕还林还草具有哪些效益?

(2)从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属于________(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1)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

(2)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植被保护。

解析 第(1)题,“退耕还林还草”将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是题眼,主要从其生态效益归纳。第(2)题,“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政策。

探究点二 保护生物多样性

探究活动  有人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如果申请专利,他将超过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墨西哥电信大亨)、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沃伦•巴菲特(美国投资人)等人成为全球首富。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水稻良种是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杂交产生的。据此回答(1)~(3)题。

(1)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反映了(  )

A.要保护全球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D.生物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无限的

(2)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优质水稻的实验地点应在(  )

A.西北地区,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营养物质的积累

B.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可使水稻基因突变

C.海南岛,生长期长,可缩短实验的时间

D.东北地区,可利用黑土地肥沃的土壤培养优质水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人类应加以保护

B.人类只需要保护对人类有贡献的物种

C.解决粮食问题,发展农业生产不需要科技创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第(2)题,培育水稻良种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海南岛热量丰富,复种指数高。第(3)题,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的直接、间接使用价值以及潜在价值,对人类影响极大。

反思归纳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质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迁移应用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入侵的江脂大小蠹1999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山西省1/3的油松林在数月间毁灭。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豚草,入侵西南地区的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入侵广东的微甘菊,沿海地区引进的大米草等的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材料二 生物入侵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如澳大利亚曾经兔子成灾;新西兰引进鼬鼠,造成森林破坏,并使家畜和一些野生动物传染上结核病;金苹蜗牛入侵泰国,造成稻田绝收等。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告诫我们:人类千万不要盲目地破坏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平衡,因为一个物种无论是灭绝,还是过量繁殖,都会危及与它相关的物种的生存,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1)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2)引进外来物种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答案 (1)积极作用:丰富人们食物品种和农业生产类型。消极作用:造成生物入侵,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

(2)做好出入境检验,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解析 引进外来物种有利有弊,可以丰富人们生活,推动生产发展,但也有可能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通过检验检疫进行谨慎地引进物种。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在一起,以取得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为治理山区的水土流失,对荒山应(  )

A.综合治理与开发 B.全面封山育林、育草

C.修筑梯田 D.烧荒耕种

3.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压力很大,为此应(  )

①改革耕作技术 ②调整农业结构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属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范畴。第2题,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全面封山育林、育草不现实;陡坡修筑梯田成本高,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烧荒耕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应调整农业结构,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山区环境负担,故不合适。

4.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植物园

C.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

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答案 A

解析 野生动植物的原生地最适合其繁衍和进化,因此,对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5.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答案 (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1)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3)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4)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①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答案 D

解析 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故A错;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x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A项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和x疆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半干旱区,故B项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项也错,排除前三项,只有D项正确。

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饲料 ②b—养禽 ③c—秸秆 ④d—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②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③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3.B 4.A

解析 a代表为养禽业提供饲料;b代表牲畜的粪便可以用来发展沼气;c代表秸秆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最终以废渣液的形式回归土壤,增加土壤肥力;d是用沼气发电改善农村的生活用能结构,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012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联合国设立“生物多样性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限度地开发生物资源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确保世界粮食安全

D.禁止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 B

解析 当前,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势在必行。

6.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么快的灭绝速度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不断增长 ②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③全球气候变暖 ④生物进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也会有物种灭绝,但速度要慢得多;题目中的“这么快”是题眼,应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思考。

7.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上建立了很多基因库,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B.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

C.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D.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

答案 C

解析 “维护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维护生物的繁衍和进化”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才是建立基因库的最主要的目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防止特有基因流失他国的做法是错误的。

8.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理象,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杞人忧天

D.物种数量为500万~5 000万种,物种丰富,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答案 B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物种灭绝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发展,因此应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潜在价值,虽然有些价值还没有被认识,但如果因破坏而丧失,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了。

[能力提升]

读下图,分析回答9~10题。

9.该图表示的主题是(  )

A.天然气资源的分布

B.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

C.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分布

D.森林资源的分布

10.图中A、B两地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 荒漠化

C.草场退化 荒漠化

D.荒漠化 水土流失

答案 9.C 10.D

解析 分析图示地区,图例所示阴影地区是我国农垦区与牧区的交界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较为严重,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区,图中A地处于塔里木盆地边缘,B地处于黄土高原。

1973年长江沿岸刀鱼产量为3 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10年80吨,2011年12吨。2012年长江刀鱼开捕已经超过20天,镇江渔民却一点收获也没有。由于产量稀少,当下刀鱼卖到8 000元的单价,冲上了天价的宝座。据此回答11~12题。

11.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B.刀鱼生长周期长,目前处于幼鱼阶段

C.长江含沙量增加,不利于刀鱼生长

D.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12.下列有利于改善长江刀鱼现状的合理措施有(  )

A.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B.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C.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D.增加氮磷饵料投放量,使刀鱼生长加速

答案 11.D 12.C

解析 由于刀鱼价格昂贵,吸引渔民大肆捕捞,导致刀鱼数量急剧减少,只有限定捕鱼量和捕鱼期,才能实现刀鱼的可持续捕捞。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是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很大作用

D.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后会有新的物种产生,所以人们应该顺其自然

答案 D

解析 相当一部分尚不为人知的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无法估计,所以物种灭绝对人类来说损失巨大。

14.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结合下图及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目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是________。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

(4)从材料中分析,黄土高原能源资源丰富,在能源基地建设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今后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的关键是________。

答案 (1)土质疏松 多暴雨 耕地减少 河床淤积

(2)轮荒 开矿

(3)保塬、护坡、固沟

(4)交通运输 水源紧张

(5)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以从黄土的特性、夏季多暴雨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本地区土地肥力下降、耕地减少,还使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黄土高原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交通滞后和水源紧张。从“黄土高原某地区工业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地区目前主要是原煤的生产和输出,加工程度低,今后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 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5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类型及危害。3.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学会分析一般大气污染事件的原因和制定防治措施的方法。

一、大气污染概述

(一)与大气污染有关的概念

1.概念: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一定的①时间,足以对人、生物、材料、②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

气溶胶状污染物,如粉尘、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气体状态污染物,如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3.污染源

天然: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人为:人类的④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

(二)酸雨

1.概念:指pH小于5.6的降水。

2.污染物: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过程中排放的⑤二氧化硫和⑥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3.形成:酸性气体在大气中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为硫酸或⑦亚硫酸以及硝酸,混入雨水或雪水。

思维活动

1.陈先生去年买了一辆白色的桑塔纳,一次出差前车子淋了一场雨后便被锁进了车库,半个月后陈先生回家,发现白色车漆上出现了黄色的斑点。你认为这些黄色的斑点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这些黄色斑点是汽车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生锈的表现,它是在“淋了一场雨后”才出现的,可以推测是受酸雨的影响。

2.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南方酸雨重于北方?

答案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因此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我国南方酸雨重于北方的原因:①南方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②南方地区空气湿润,降水多;③北方地区虽然燃煤多,但降水少,且多集中于夏季;北方空气干燥,多沙尘且沙尘中含有大量碱性离子。

(三)光化学烟雾

1.概念:排入大气的⑧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的烟雾。

2.气象条件:⑨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天气。

3.污染物: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氧化氮和⑩铅烟。

4.污染物来源:汽车排放⑪尾气、汽油挥发、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漏油。

5.形成:排放物在阳光的作用下,特别是在⑫夏季和⑬初秋季节强烈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6.危害: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使家畜患病,妨碍农作物及植物的生长;⑭橡胶制品老化、材料与建筑物受到腐蚀;使大气⑮浑浊,影响交通。

(四)温室效应

太阳⑯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⑰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的效应。

二、大气污染防治

1.控制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是关键。

主要措施:(1)改进⑱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能源;(2)⑲集中供暖供热,尽可能降低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3)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⑳燃烧技术;(4)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21消烟除尘技术、○22冷凝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

2.植树造林

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净化大气、吸附粉尘、吸收大气中的○23污染物等。因此,植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24绿地面积,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思维活动

3.为什么说植树造林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答案 植树造林不仅能绿化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等。

4.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当前我国的“轿车热”有哪些利弊。

答案 利: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拓展了城市空间区域;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弊: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城市大气环境;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停车难,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加剧了能源紧张状况等。

探究点一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探究活动  读“2006~2007年我国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重酸雨区分布在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来源

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省区中,酸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有(多选)(  )

A.四川省 B.广东省

C.福建省 D.云南省

E.重庆市 F.湖南省

(2)我国西南某地盛产煤炭,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陆续新建几个大型坑口电站(煤田附近所建电站)。电站建成后,当地酸雨现象日益加剧。

①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当地酸雨形成的过程。

②我国政府已经采取哪些措施控制酸雨?

③为什么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答案 (1)①东南部地区 ②南方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燃烧矿物燃料 ③ABEF

(2)①坑口电站向大气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与水汽结合后,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被氧化后生成硫酸,硫酸随雨水降落后形成酸雨。 ②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③这是由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特点决定的。我国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形成硫酸型酸雨。

反思归纳  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等酸性物质,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污染物来源 主要有火山喷发释放的酸性气体以及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酸雨类型 硫酸型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主要影响 水生生态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土壤生态 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植物生长 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建筑物 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人体 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分布 世界 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我国 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迁移应用1  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答案 C

解析 酸雨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四川盆地的成都、重庆为最,因为这里工业发达,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盆地地形,不利于二氧化硫的扩散;此地区降水频繁,经常导致酸雨的发生。

探究点二 光化学烟雾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是哪一类环境问题?

(2)汽车排放尾气中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成分,它们在阳光的作用下,会发生________反应,并和水汽生成____________。

(3)这种原因引起的大气污染,产生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此类毒害最典型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洛杉矶,试分析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

(2)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 光化学 光化学烟雾

(3)刺激眼、喉、鼻,引起眼病、咽炎及不同程度的头痛等

(4)汽车过多,尾气排放量大 地形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太平洋,为西风带迎风口,污染物不易扩散

解析 由图片中显示的光照、交通工具、带婴儿散步的母亲等要素分析可知,图中反映的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醛类等二次污染物,对人类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美国的洛杉矶成为此类毒害最典型的城市之一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交通发达,人口集中,汽车数量过多,工业废气特别是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位于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地区,烟气受到地形阻碍,不易扩散等,易造成严重的污染事件。

反思归纳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

①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大量有害气体;

②气候条件:洛杉矶是地中海气候,夏秋季节光照强、降水少;

③气象条件:常出现逆温天气;

④地形条件:三面环山,只有西面临海,地形闭塞。

(2)光化学烟雾的防治

合理规划,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迁移应用2  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物是(  )

A.碳氧化物 B.氮氧化物

C.硫氧化物 D.臭氧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伦敦生产和生活燃煤量大,再加上大气环流影响,导致发生烟雾事件,其污染主要是硫氧化物(SOx)。

探究点三 温室效应及其防治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西哥坎昆当地时间2010年12月11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落下帷幕,本次大会取得了部分积极成果,但对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的第二承诺期并没有达成协议。

材料二 “冰雪之都”奥斯陆的2月,以前平均气温是-2℃,而现在极端最低气温仅-2~-3℃;现在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三 墨西哥坎昆位置示意图

(1)下列气候资料中,与坎昆气候特征相符的是(  )

(2)根据材料,可获取全球变暖的证据有哪些?二氧化碳等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1)C

(2)气温升高,海冰减少。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3)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③导致洪涝、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增加;④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反思归纳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

②人为原因: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有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过度毁林减小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对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以及一些海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海岸线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后,蒸发量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全球的气候状况和水的循环运动;全球变暖会使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可能使大量的物种灭绝。

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种植业经济可能会变为畜牧业经济;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全球变暖还会导致中低纬地区炎热天气增多、某些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从而影响到人类健康。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迁移应用3  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增大的趋势

B.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

C.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D.洋流是造成沿线CO2和CH4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解析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等,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人类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中低纬度,所以出现了该图中CO2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CH4浓度变化有人为排放和自然排放两种,在人类主要活动范围的中低纬度地区,以人为排放为主(如来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而在高纬度地区则以自然排放为主(来自沼泽湿地,CH4排放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在该图中反映出CH4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这与自然排放的规律有关。

2010年6月,卫生部公布数字表明,我国每年有35万人因大气污染导致身体不适而求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因此,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C.大气污染都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D.大气污染表现在大气中O2和水汽的含量增多

2.下列情况可造成酸雨的是(  )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 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 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气污染含义的理解。大气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向大气中排放废气的数量超出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就是大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大气中增加了有毒有害的物质,并产生了各种危害。大气污染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第2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放出的气体中含有NOx和SOx。城市中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含硫煤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SOx和NOx导致。

科学家最近发现,有些山岳冰川正在以比过去350年来快100倍的速度消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冰川消融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效应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D.氟氯烃的大量排放

4.冰川消融的后果有(  )

①河湖水酸化 ②低地淹没 ③建筑物腐蚀 ④陆地淡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第4题,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将被淹没;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5.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述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  )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2)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SOx、NOx等酸性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解析 本题通过酸雨及其成因、危害和分布的知识,考查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通过对欧洲政区图、等值线图等的阅读,考查地理读图能力和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时:(1)要根据题意读图,即pH越小,酸雨危害程度越严重。找出pH等值线最小处也即酸雨最严重的地方,运用欧洲政区图判断是哪个国家。(2)综合欧洲位置、气候和工业分布分析,欧洲地处西风带,为温和湿润气候,这是造成酸雨的主要自然原因。欧洲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工业发达地区,煤作为原料及燃料大量使用,因燃烧产生的SO2等工业废气是人为原因。二者结合,可知酸雨最严重的地方发生在瑞典和德国东北部、波兰西北部。(3)酸雨造成的危害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是通过酸雨降到地面而对地面影响引起的,要从环境问题的概念、表现、产生原因及危害上深入分析,重点是污染。

[基础过关]

1.秦山核电站污染近岸水域,主要是因为排放(  )

A.含重金属的污水 B.热水

C.含核废料的污水 D.生活污水

答案 B

解析 核电站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冷却水。因为冷却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近岸水域,引起秦山核电站附近水域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等现象,从而危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

2.下列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相同的

B.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

C.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大于地下水,地下水大于湖泊水

D.水体的自净能力可随污染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

答案 B

解析 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水体的流动速度越快,循环周期越短,水体中的溶解氧越多,污染物越容易被氧化分解,自净能力越强。故就自净能力来说,一般是河流水大于湖泊水,湖泊水大于地下水。如果人类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便会导致水质恶化,产生水体污染。

3.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

答案 C

解析 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4.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水污染会造成水质性缺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读下面一幅漫画,完成5~6题。

5.漫画描述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光化学烟雾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空洞

6.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B.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和生活中大量废热的排放

C.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

D.石油烃废气的大量排放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漫画中的冰、企鹅和即将被淹没的楼群是题眼,说明漫画描述了南极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的现象,这是温室效应的后果之一。第6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引起酸雨;石油烃废气的大量排放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污染物;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和生活中大量废热的排放是热污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能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

7.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降低小汽车的能耗 ③大力植树造林 ④大幅度减少冰箱、空调的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大气污染的产生,一是由于工厂、家庭炉灶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是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三是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箱、空调等,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要减少大气污染,一方面要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能耗,另一方面要减少氟氯烃的使用量,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发挥森林“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的作用,故选A。

8.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  )

A.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开发利用

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发展洁净煤技术

D.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量

答案 B

解析 题中四项均是措施之一,但根本措施是减少酸性气体的人为排放量。

[能力提升]

阅读某乡镇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9~10题。

这里山清水秀,有巍巍青岭山,淙淙渠溪水。……尤其是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

9.造成该乡镇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10.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答案 B

解析 物理性污染主要是热污染及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寄生虫及虫卵、病菌和细菌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广东省环保局2008年9月3日公布的《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带来了好消息,也带来了坏消息: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局部区域有所好转;但波及全省近七成土地面积的酸雨污染仍然严重。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中,除地处边缘的江门市外,其余8个全部名列“重酸雨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严重的主要污染物是(  )

A.SO2、NOx等气体

B.石油烃废气

C.CO2

D.一氧化碳和铅烟

答案 A

解析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X等气体;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和铅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

12.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半年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得益于(  )

①产业升级 ②新能源的广泛使用 ③燃烧技术的提高 ④分散供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空气质量好转,意味着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受技术条件和成本的限制,当前广泛使用新能源不现实;分散供暖将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且广东省冬季不需要供暖。

13.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废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常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从而破坏了水体环境。下图是黄河中游某支流一水文站流量和污染程度的实测结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河流流量与河水污染程度有何关系?

(2)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该地的水污染?

答案 (1)河流流量越大,污染程度越轻;河流流量越小,污染程度越重。(或答河流流量与污染程度呈负相关)

(2)施行清洁生产,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达标排放,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关停并转;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对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999年以来某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9.4%的速度递增,2006年该市的汽车数量年激增近4万辆,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方便等优点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已下降至10%左右。

与此同时,该城市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从17千米/小时下降到12千米/小时(国家标准为20千米/小时左右),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

材料二 车辆行驶速度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图

(1)该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结合图中信息,简要说明该市空气质量、酸雨与交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3)结合生活实际,针对以上问题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大气污染物增多,酸雨严重。

(2)车辆的营运速度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负相关;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全市空气质量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酸雨增加。

(3)①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②控制私家车数量,优先发展公交事业;③加强环岛及立体路网建设,优化交通路网;④各部门上下班时间相互错开,减少交通拥堵;⑤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或骑自行车)。

解析 第(1)题,材料中的“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是题眼,说明该市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威胁。第(2)题,正确阅读“车辆行驶速度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图”是关键,图中信息显示,车辆行驶速度越慢,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越高。第(3)题,“针对以上问题”是关键词,将答案限制在减少汽车尾气量的措施中。

15.下表反映的是我国化石燃料在产生相等能量的情况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数量差异,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灰分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碳氢化合物

煤炭 148 700 10 29

石油 14 400 5 16

天然气 1 1 1 1

(1)表格污染物中,能够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酸雨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主要气体中,还有一种气体表中没有显示,这种气体是________,这种气体的排放对环境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3)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大气中60%的灰分、87%的SO2、67%的NO2均来自煤炭的燃烧。为减轻大气污染,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SO2、NO2 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荒漠,建筑被腐蚀

(2)CO2 CO2可以作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植物生长;但CO2能使大气增温,造成温室效应。

(3)①推广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洁净能源。

解析 (1)形成酸雨的物质主要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从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方面的破坏,说明酸雨危害;(2)化石燃料排放的气体中含有CO2;(3)注意设问的角度是“从能源利用角度”提出减轻大气污染的建议。

江苏小高考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地理高考教案5篇

新高考地理培训教案5篇

2021新高考地理教案最新范文

高三地理全部优秀教案范文

2021高三地理教案5篇

高三地理讲评课教案5篇

高三地理考试教案范文

高三地理教案设计范文

高三地理备考教案范文

2021高三地理教案模板模板

    7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