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轮专题教案地理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高三第二轮专题教案地理精选篇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高三第二轮专题教案地理精选篇2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
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
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
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
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高三第二轮专题教案地理精选篇3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__年起推行通案式目标教学,其目的是改革现有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能够与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高效完成课堂三维目标的要求。随着新课改和“通案式目标教学”的推进,“生本教育”顺应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认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可用应采取以下策略。
1.采用合理激发方式,发挥学生学习潜力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潜能无限。地理课堂教学要提高实效就是要采用合理的激发方式,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地理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正是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就决定了它的理解与实践共存的特征。由于这一特征的存在,地理教学也就更加地适合生本教育。我校“通案式目标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①“通案”编制中创设利于学生接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②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③营造一个自由民主,能激发想象和创造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探究富有实效。
2.教师转变思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生本教育”体现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地理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转变教学思想,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过去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师生“教学相长”引入地理课堂,创新实施“给定目标,先学后教、训练迁移、反馈提高”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做到“三精”“三不讲”(核心问题精炼,思路方法精点,疑点难点精析;已学会的不讲,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不会的不讲),改变“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式。教师通过“通案”这一载体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创造出对教材的独特见解,发现自己的疑惑并记录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为学生答疑解惑。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究合作学习
理性认识合作学习。笔者认为不能把合作学习模式化,但凡是课堂就采取合作的方式是不理智的。地理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即我想学,我能学;
②强调合作学习的动机的产生,以依赖于合作前的地理教学过程;
③拥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气氛,使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在自主的基础上寻求合作。
4.创新课堂评价机制,争取全组优异的成绩
高三第二轮专题教案地理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高三第二轮专题教案地理精选篇5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