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月考地理教学反思5篇
图式使得教师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使得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月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月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介绍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教材的第一目阐述交通运输的有关内容,第二目分两块内容,首先简要介绍通信的概念,然后分别说明它的两种主要类型。第三目简要介绍商业贸易的有关内容。
二、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
2、了解并懂得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了解并能区别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任务和特点。
4、了解商业的概念和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能力目标:
1、学会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
2、学会分析邮政网络。
德育目标:
1、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地域联系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范畴,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等地域联系活。
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具有评价某一区域某种商品运输方式合理性的正确观念。
三、重难点: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四、学情分析:
交通、通信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商业虽然同学们并没有接触过,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应该没有问题。只要老师耐心疏导,一定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学案,把握基本的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外地,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系的?
如果要见面,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回答)联系方式:打电话、写信、上网等。
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主要考虑的因素:安全、速度、价格等。
(承转)大家说了很多地域联系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板书)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刚才大家提到了现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一些主要方式,像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交通运输。
(板书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
(思考)与工业、农业生产相比较,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为什么?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它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
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对交通运输的重大作用。
3、当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指导学生完成学案【探究活动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
(2)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要求是综合而全面的。
(3)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在我们认识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后,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2】。
4、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高速化: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随着科技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路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栽重吨位大型化,克服了汽车运量小的缺陷。
专用化:发展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网络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要求,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合,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使当今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愈来愈方便
(板书二)、通信
(提问)如果让你一个人待在家里不出门,你会想到用哪些方式与外界联系呢?
(回答)打电话、上网、便条等方式,现在是信息时代,出门办事交通很方便,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水里有轮船,但现在有些事不用出门也能办成,这就是利用邮电通信技术。
提问:通信是什么涵义?
学生思考,教师启发:通信是把信息或消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发展的作用。通信可以分成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两大部分。
经常到邮局寄信的同学可能知道,邮局以前叫邮电局,现在叫邮政局,这说明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与邮政完全脱离,成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门。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看看邮政通信与电信通信这两大部门的任务和特点有什么不同?
1、邮政通信: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邮政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的特点,许多国家的邮政利用这一特点进而兼营某些金融业务,以及一些代理业务。通信会受到台风,暴雨、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电信通信:主要任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象、和语言。
⑴组成: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⑵终端设备:电话机、传真机、用户电报机、数据终端和图象终端等;传输设备包括电缆、海底电缆、光缆等有线传输设备和微波收、发信机和通信卫星等无线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包括电话交换机、电报交换机等,是实现用户终端设备中信号交换、接续的装置。
⑶由于电信利用电波传递信息,因此地形障碍可使电波发生反射、吸收现象,影响通信质量。
(板书三)、商业
思考:什么是商业?商业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教师引导: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
2、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3】
3、读商业的主要环节示意图,左边的框图是收购。购进商品,使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是商业活动的前提;右边一个框图是销售,商品由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它最终实现了商品的价值,这社会再生产周期创造了更新的条件,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中间一个框图是储存和调运,存、调是联结商品购销活动的必要流通纽带,因为购、销活动在时空上常常存在矛盾,例如,购进的商品,不可能立即销售出去,总需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储存过程,其中有的商品因季节性的原因,要求保持一定数量的商品储备,有的商品为了保证连续供应,要有一个大于平均需要的储备。同时,购进商品必须经过一个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或近或远的空间转移过程,即实现商品位置的`移动,调运必须凭借交通运输来实现。因此,存、调成为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商业活动这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商品流通即会阻塞。
商业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价值,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业通过租赁业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结)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讲的三种地域联系方式。当今社会,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越广泛,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今天只有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九、板书设计:
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概念。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3、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二)、通信
1、邮政通信
2、电信通信
三)、商业
高中月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2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对于本节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不过这是学习第四单元的基础,所以我注重了基本概念的学习及基础内容的分析,在课堂上注意案例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做到了很好的启发,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高中月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3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3.高一地理教案优秀范例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中月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4
【课标解读】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教法与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__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__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__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中月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5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探究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规律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本内容要求有较高的空间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规律有严格的科学数据可参考。对高中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来。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布置资料搜集任务:通过因特网或《天文爱好者手册》,查阅和日食月食相关的资料。
(2)课内成果演示:要求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可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如ppt格式的文件)。注意,应该将学生分组制作。比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种类,日食月食出现的规律和周期等。若没有条件,可以让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说。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听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演示者回答)。注意: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数字来说明。应尽可能用相关的图片(或者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
(3)教师总结:总结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将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理、规律等作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