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

立博20分享

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1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摘要:地理小专题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和推介。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专题、案例描述、绿色通道

地理小专题复习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组织得当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培养将很有成效。专题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之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对重难点内容采用小专题突破不失为上策。本文以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推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是历年高考重要考点,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归因、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的定位。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的复习便可以构建起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和知能应用水平的平台。

以下是该小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气候成因 分布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气候模式图

空间变化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气候分布图

气候因子 变化特征

下垫面状况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

降水:数量估计 定量法

展示上述框架,师生互动:

释疑: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归纳:对地球大气而言,太阳辐射是外因,但却是形成各气候带的最基本因子,并影响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下垫面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间接和直接影响气候……

释疑: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 (热量带及气压带或风带)

大气环流(并结合下垫面分析) 定型 (降水类型)

分析: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不同成因组合形成不同水热状况,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应用举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 。

讨论作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有特异性。

分析举例:如上例中,A与D: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地带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受不同地形、暖流和寒流等下垫面状况影响,还会形成特异性气候现象。

释疑:下垫面状况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别?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生物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面。

释疑:请举例说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对气候类型是产生什么影响?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南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前者由于为平原地形及受强大暖流流经西岸的影响,其所跨南北纬度的范围及东西向延伸宽度均较较后者大(各有个性)。后者除受地形限制外,其中南美西侧还因为受到的是秘鲁寒流影响之故,分布和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常年都能受到西风影响,它们均表现出温带海洋法气候特征(具有共性)。

释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纬度低、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释疑: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因子是否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吻合?

生答:显然不是。一般主要是因为处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炎热,气流辐合上升所致。前者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有别于常见的热带雨林分布规律。

释疑:非洲赤道地区东部又是为何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呢?

生答: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应有的水热条件的缘故。其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往往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则往往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上述非赤道附近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赤道附近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情况则可视为一种特异性现象。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释疑: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归纳:1.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一般在0℃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分析: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进而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进而定型。它们共同的变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的特征类型。研究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容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七大洲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缺少的气候类型

亚洲

三种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气候

非洲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亚寒带、寒带

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 三种季风气候、 冰原气候

北美洲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大洋洲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极洲

冰原气候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在小专题设计中还应适当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气候可联系科内相关知识点有动植物、水文、地貌、土壤、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等。科际综合如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应用举例: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       ,主要分布地区是 。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 (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的特点是 ,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的国家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知识: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本题易犯错误多因抓不住图中有效信息,对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未把握住,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还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够熟悉造成。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性法与定量法容易确定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依据定位法,可大致认定其分布主要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 中国

综上分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尝试用小专题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内容实为一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绿色通道。

教学反思:第一轮复习便不能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应得法。既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的顺序和知识结构;也不能抛开基础知识,置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于不顾,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采用小专题来突破重难点和关键内容的教学法应该就是上上之选。本案例即有一定说服力:气候的判断穿插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在第一轮复习之前,学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第一轮复习到此,对有关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总结,那么学生可能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在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兴致勃勃的探究问题,教学也基本收到预期的成效,从而也为今后的二轮复习垫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组织好各个章节中的相关小专题,便好比开通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绿色通道。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2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3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4

《地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5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的教材并没有着重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几点:①长期的热点地区;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丰富的石油资源;④匮乏的水资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知识目标有如下四点:

1.能指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以及重要的临海、海峡、运河;

2.能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并能领会中东石油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运用中东河流图及世界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

4.了解中东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为:

通过本节的学习,加强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归纳、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目标:

结合时事地理内容,培养关心社会和关心世界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概念与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世界各国各民族应团结协作,而非势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中东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为教学重点。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就其重点而言,它是中东问题难以顺利解决的症结所在,又是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又一难点是:巴以冲突。这既是一个历史渊源很深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矛盾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巴以疆界线的划定,学生很难读懂。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本节课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现冲突、战争频繁的中东,激发学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着利用自制课件辅助讲授中东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通过课堂练习对重点加以巩固。第二课时,从中东的气候入手,分析中东匮乏的水资源,以图片叙述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动画演示巴以的领土纷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既全面兼顾,又突出重点。第三课主要从分析伊拉克入手,通过分析伊拉克的历史,了解伊拉克灿烂的古文明──古巴比伦。通过学生集体讨论伊拉克战争,即锻练了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的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以及对美伊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在美伊战争的视频播放中拉开序幕)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电影或是什么战争片,这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纪录片,美伊战争的硝烟至今仍未散尽。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请同学读教材上中东战争年表(教师板书:中东 战火频仍 局势动荡)

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那么为什么这里战争与冲突不断呢?这就是我们本节主要讨论的中东问题。(课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将部分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个大洲──被五个海所环绕,它们是:阿、红、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的湖,盐水湖──谁能说一说为什么里海虽名为海而实际上为湖?──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还有就是的海湾,波斯湾。

谁知道波斯湾为什么那么?

对,因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中东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这是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储量,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它们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联酋。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东的国家。

我们从饼状图上可以看出,中东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5.4%。

一起看,这是中东的国家,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是中东的五个主要产油国,它们分别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仅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东,它的国土面积。

一起看,这是沙特的油田,这是巨大的输油管线,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产。

一起看中东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输出的。这里有三条石油外运航线:

航线一经由苏伊士运河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二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运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航线三穿越马六甲海峡运往日本和美国。

航线一和航线二同样是运往西欧和美国,这两条航线有何差异?

请同学们结合世界地图找出三条石油外运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填入课本53页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柱状图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我国,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中东地区没有了石油,它的经济应该如何发展?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小结,针对教学重点难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后布置作业:完成P52页活动题预并预习。

第二课时

提前测评之后,出示世界气温、降水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与生活体验,谈谈中东的气候与河流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东河流分布图,指出中东的河湖。

请学生结合教材,找出都是哪些国家在利用这些稀少的河湖?

于是有关河流湖泊的水资源分配和争夺又成为中东地区的又一个焦点。(板书)

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21世纪中东将为水而战!怎样解决中东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下面用一组图片来展示,中东各国是如何利用高科技发展节水农业的。

(转承)

这是世界人种分布图,一起看中东以什么人种为主?

中东地区主要说什么语言?

这是犹太人,这是犹太人在举行集会活动。

这是阿拉伯人,男人的传统服装以白色为主。

一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时,必须面戴黑纱。

这是圣城麦加规模宏大的万人朝圣。

这是回教堂,这是清真寺。

这是圣城──耶路撒冷。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差异”,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课堂小结:《中东》这一节课,主要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宗教纷争与文化差异等主要几方面,对中东战火频仍、局势动荡的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课件)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长期以来,在巴勒斯坦地区,流血冲突不断,这里的人民一直在期盼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长。

这是愤怒的巴勒斯坦青年在纪念“抗争三周年”。

联合国医疗人员在抢救巴方武装分子。

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犹太人定居点,发生了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

巴以冲突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下面就跟老师一起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这个问题有点难懂,注意啦!

资料:犹太人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1947年,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如图1947年联合分治决议制定的疆界线),把耶路撒冷市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以色列国宣告成立,阿拉伯人反对分治决议,始终未建立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军队展开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后,1949年,以色列先后同相关阿拉伯国家签订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战线。以色列通过战争夺得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还要多4850平方公里。(如图1949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停战界线)战争结束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1980年,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定为“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直至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才告一段落。由于历史遗留下的诸多矛盾,民族仇恨依然存在,所以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可以在国际新闻当中看到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

中东的战火频仍给了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中东,还有一个国家我们不得不提,就是伊拉克,在2003年爆发的美伊战争的阴霾(mai)至今未散,从1980到2003这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这里面有伊拉克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有针对美英联军的反侵略战争,这里面的问题错综复杂。

1.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伊拉克的资料,下节课我们进行专题讨论。

伊拉克的种族与宗教;

伊拉克的气候与自然环境;

伊拉克由石油富国到衰败的历史过程;

中东战争;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美伊战争。

2.请同学们每天关注新闻联播,看看当天在中东又发生了什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走向和重建,以及巴以冲突问题。

由于时间原因,关于第三课时对伊拉克的专题讨论在这里就不详述了,谢谢大家!


七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教案相关文章: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202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位置和范围》教案2021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自然环境》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中东》教案2021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案

2021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案202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教案202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021

    2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