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高二学生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以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将我们引入事情的发展中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
马文跃
“ 这里的高墙有古怪,一开始你厌恶它,慢慢的你习惯它,到最后你离不开它。”在肖申克有希望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绝望的活着,才不会经历一切破碎成空的痛苦,这一点对于已经在肖申克生活了几十年的瑞德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儿。
直到安迪的到来,这个寡言沉稳清雅的男子,他告诉瑞德,“有希望是一件好事,希望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瑞德并不相信。因为他经历太多,在曾经的年少冲动之下,他犯了大错,他不知道所谓改过自新是什么意思,只是他知道,若是再回到过去,他一定要阻止那个毛小子犯下错。只是他每次假期释都会被驳回,一次又一次,次次如此,重复的拒绝,让他丧失了希望。
在这个地方,监狱里的“老人”总会欺负新来的“菜鸟”,所以,他们常常以新来的作为取笑的对象。人都是这样的,在自己的不幸之下,似乎只有嘲笑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宽慰。在见到安迪的第一眼,瑞德断定他一定会在进监狱的第一个夜晚哭出来,但是他没有,他一声不吭,因此瑞德输掉了十包烟,但他承认在这个没有尊严和自由的肖申克,他是如此特别。在新来的菜鸟到来的那个晚上,他们嘲笑捉弄那个胖子,那个胖胖的先生又哭又闹,可他被打死了。他们并不同情他,因为在肖申克没有同情与救赎,只有安迪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们觉得他多管闲事,他只是想记住这个不幸的同伴,算是给这个同伴最后的尊严,可他忘了在肖申克何来尊严?
恃强凌弱的监狱中的同伴,罔顾性命、冷酷无情的警卫,贪污受贿谋杀性命的典狱长,这一切都像一层灰雾笼罩着肖申克,在他们的生命中,只有这四角高墙,安迪在这里的日子无疑是不好过的。但他总是缄默不言,他帮典狱长洗黑钱,建监狱图书馆,他给这片黑暗世界带来了音乐和光亮。他总是一副淡淡的样子,尽管他帮助了那么多人。唯一一次动怒,是他知道了自己平白入狱的真相,他要求典狱翻案,可典狱长一味拒绝,他大吼,声嘶力竭,他问:"你明知这是我出去的机会!”可最终只不过换来了一次次关禁闭。汤米被杀害,典狱长的威胁,长时间的禁闭使他彻底明白了,肖申克,于他而言,无非是黑暗的牢笼,他决心逃走。
热爱《圣经》的典狱长贪污谋杀,道貌岸然的警卫罔顾他人性命,同样不幸的人互相欺凌,这一切多讽刺。布鲁克斯的悲剧,更使我们明白肖申克的可悲,。老布已经被彻底改造了,他被关了太久,与现实世界脱节,最后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他选择了自杀。回归也是死亡的开始。从地狱归来,却已被现实世界遗弃,于世界而言,我们都太微不足道,一旦与世界脱节,我们只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老布和瑞德一旦离开了肖申克,就像失去了翅膀的鸟儿,茫然无措,他们被关的太久了,已经被彻底改造了,他们彻彻底底成为了萧申克的仆人。
所幸瑞德没有重复劳动的悲剧,他记得对那个老朋友的承诺,那个逃走的安迪揭露了一切真相,去往一座孤岛,他想起安迪这个寡言的男子,他说"有希望是件好事,希望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是永远不会消逝的",直至今日,他终于明白了,安迪带给肖申克的不仅仅是光明,更是对人性的救赎。
他开始期待与老朋友的重逢了,他正在去那座孤岛的路上,听说那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地方。
愿为眀烛,为汝之光。
作者地址: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一中高二一班
《肖申克的救赎》优秀观后感
人性本善恶并存
很多文学作品总是在探讨人性本善或是本恶,很多人总是在生活中简单地将人定为好人或是坏人。人性中本就存有善恶的因子,在不同的情境中会催生人或善或恶的因子。人性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无限趋善或无限趋恶。
徐树建《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就是将人性的善恶置于“枪口下”这一情境。在战争时代,人性总是呈现出绝大多数的卑鄙与少部分的崇高。
标签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人性简单粗暴的定义行为。人性的瞬息转化只是善恶构成的球体在不同情境中选择或善或恶的球面面向外界而已。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在一滴水的召唤下就能呈现出善的人性;如电影《黄河绝恋》中的安家管家在一瞬间就能从日军的帮凶选择燃烧自己为国人报信。
那么,在不同情境中,善恶的种子被外界触发,可是为什么不同的身躯中却呈现出了不同的人性呢?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在很多残酷的情境中人性总是呈现出大多数的卑鄙和少部分的崇高。
人之高贵在精神
人之所以高贵一定是因为他的精神而不是肉体。高贵的人在任何情境中都自我教育驱动内心的人性趋向于善,高贵的人也努力地驱动身边人内心的善的因子并给他们以希望。
我向来喜欢给学生介绍深度影片,学生们也习惯了自称要“净化心灵”。这部影片也源自翠岗初中的张志强老师的推荐。看完之后,就觉得很值得跟学生分享,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思维可以在深海区跳跃。
敬佩于安迪在狱中的不屈服和对尊严的维护,深深地被他的人格所吸引。
肖申克围墙中的人都习惯了被动回答而不是主动攀谈,但是安迪在屋顶上用他的主动攀谈虽招致了惊吓却无险,并且让同事们在洒着阳光的屋顶喝着啤酒,享受着类似自由人般的自由空气。尽管这样的代价可能是坠楼。
肖申克围墙中的人都习惯了自己的身体乃至心灵的每一个部分都任人驰骋甚至践踏,但是安迪用一张唱片让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由苏珊娜和伯爵夫人演唱的二重唱“那柔和的风”跳跃于肖申克上空的荒芜,带着每一个灵魂跟着音乐飘向围墙之外。他告诉瑞德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总有一些东西是别人无法触摸,也不会被夺走的。尽管这样的代价是关禁闭两周。
肖申克围墙中的人都习惯了低一等地被驱使。安迪虽然无力还击监狱中的暴力,但是他不断抗争。他争取到跟狱警们坐着交谈,他用写信的方式扩建了图书馆,让更多的囚犯读书、听音乐、获取文凭。他在始终拥有并维护身为人的尊严。
肖申克有三种人
安迪在肖申克实现了自我救赎。
首先他用鹤嘴槌,用20年的光阴凿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自由之路。在这样的漫长等待中,他从未丧失人的尊严,从未任凭周围的充满恶的驱动因子的情境摆布,而是无限地趋向善。
其次他向妻子表达了忏悔:我妻子以前总说我是个难以理解的人,就像一本合上的书。她一直为此抱怨。是我杀了她,雷德。不是我开的枪。但的确是我使得她离开了我,不然她不会死。都是因为我,我做人的方式。
与安迪不同的在狱中有两种人,一种就是与安迪一样的囚犯,一种是典狱长、警卫长之类。
布鲁斯在监狱中待了五十年,当他得以假释的时候他甚至想到杀人重新获得待在这里的资格。就像瑞德所说:“这道围墙很有趣。开始,你恨它。接着,你适应了它。时间久了,你就离不开它。你就被体制化了。”
我觉得“牢笼化”更为贴切。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很盲目地撞入一个牢笼,你以为很有趣的一个牢笼,一开始你认为很有趣,再到后来,你习惯并厌恶,再到后来,你发现你适应了它,离不开它。但是安迪不是这样的,他不会妥协。他在展开自我救赎。
安迪救赎了自己,还救赎了很多人。
其中有汤米,还有瑞德,当然还有很多受益于图书馆的囚犯,还有那些在安迪逃离之后不断地传诵着他在肖申克的所有的作为的人,因为他们谈起来都是笑声,那种笑声是为人的尊严,对公平正义忏悔的向往,对生的希望。
汤米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安迪是清白的,更主要的是他被安迪所救赎,他因安迪的引导获得了文凭,却被本应维护正义的典狱长亲手送进黑暗。这更加突显了肖申克这样一种可怕的情境,会将人性中的恶暴露得多么彻底。
典狱长之类他们也因这种情境而将躯体内的人性置于牢笼之中,他们也需要救赎。但因为他们没有被套上枷锁而忽视了自己的险境。他们的一味放纵使得自己深陷。
在斯蒂芬·金的原版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提到一个名叫拜伦·哈力的警卫,他只对三件事有兴趣,其中一件是“推动缅因州通过死刑法”。为什么要通过死刑法,因为他们也厌恶甚至是惧怕这种情境,肖申克正驱动人性无限趋于恶。
就如同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4个无入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的男性大学生被随机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
刚开始,狱警们仅仅是语言暴力羞辱囚犯,仅仅一天过后,就演化为了体罚。直至升级为关禁闭。教授得出了他的结论:在一定的情境下,传统意义下的“好人”也会犯下野蛮的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是根存于每个人内心中的魔鬼。
所以影片中警卫长最后被逮捕一直哭到被押上车,他的眼泪也在显示人性在情境中被驱动的无奈与脆弱,因为太多的人是凡人。
只要存在这样的残酷的情境,无论身处其中的所谓的弱者也好,所谓的强者也好,都需要有自我救赎的能力。否则,你只会任凭身体内的恶被驱动趋向无限直至毁灭。
少些“肖申克”,多些“太平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断虞芮之讼。虞、芮两国的国君因争国土找周文王仲裁。进入周境后,发现周人都在相互谦让,两位国君非常羞愧,于是各自回国,相互谦让原先争执不下的土地。许多诸侯更加折服文王的德治,纷纷向周靠拢。
一个向善的情境可以驱动人性中向善的因子。同样,一个向恶的情境可以驱动人性中向恶的因子。
1974年,当代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表演了一个惊险的作品——《韵律0》。在她许诺观众可以在她身上任意使用她所提供的72个物品(其中包括剪刀、有一颗子弹的手枪等有杀伤性的工具)并对后果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之后,观众就开始对处于六个小时麻醉状态的她行使被赋予的权力,从画口红到剪掉全部的衣服、到后来用刀子划她的身体、再到后来甚至有人拿起枪放到她的嘴里,好在旁边有人把枪夺下。麻醉失效后,她含泪走向观众,观众纷纷逃离。
这就是人性的丰富性,他包含了善与恶的全部因子。也许我们应该祈祷这个社会中少些“肖申克”这样的情境,多些能让人充满湛蓝的梦想和自由的期望的“太平洋”,那样的生活会更美好,人性也会更温暖。
一个不怎么喜欢看电影的人,第一次以手机付费的形式,在乡下的小平房里观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完全颠覆我对影视作品浮夸直白的偏见,原来好的影视作品也会像一本好书一样,有强烈的带入感和现场感,明显感觉自己的人生脚本被电影中主人公的曲折经历激活,不由自主的跟着银行家安迪的脚步,步入剧情的自我救赎中去。
虽然监狱是一个剥夺自由的特殊空间,但因为知识的力量,银行家安迪竟然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争取更好的生活。为狱长修房子的间隙,闻悉狱长为每月居高不下的纳税而焦虑时,冒着被误解被推下楼的危险,走上前去为狱长规划怎样合理规避纳税。
在狱长半信半疑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也提出了为所有人争取冰啤酒的条件。让本来就很紧张的警察和囚徒的关系,在自己聪明的建言中得到改善,最终所有参与修房子的囚犯享受了冰啤酒的清爽。
这就是聪明的力量,这与他多年银行家职业虽然有直接的关系,但在监狱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肯定,需要智慧和勇气。
所谓一个人的情商,就是在敢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不受限制运用自己的智慧。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安迪就是这样一个时时都能够抓住机会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看来,智慧这东西是没有边界的,有时帮助别人,成就别人,也能让自己获得一个更为宽松的空间。
面对一种无法逃避的生存环境,面对囚徒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失去自由的困境,如果你还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一是自己先学会适应环境,融入那个看起来格格不入的世界;二是试着接受那个规则,人为的改善现状,使环境按着自己想要的方式发展。
安迪在监狱得到他应有的尊严,他不但自己享受唱片的美妙,而且通过监狱的扩音器向监狱所有的人都播放了那首美妙的歌曲。那一刻好像时间凝固了,而监狱就像一个偌大的公园,人们在公园里闲庭信步,尽情的陶醉在那首歌里,阳光在身体上流过。
安迪翘着双腿,平躺在狱长的靠椅上,眯着眼睛,那一刻,他一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行长而不是囚徒。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弗兰克的一段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面对生活时,内心真实的期望。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样对待你。其实大部分人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总是会被这样那样的烦心事牵绊,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家庭,本质上,我们是 不自由的。
这种自由唯有我们通过努力获取,就连枷锁这样的东西,也是自己强加给自己。其实仔细想想,缺少人性最后的自由,是因为我们想法太多,我们的欲望难平。有时真应该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关在监狱里的囚徒,我们的生活应该怎样度过?
最有看点的就是安迪在监狱那样戒备森严地方,竟然能掏出一个几十米逃生的大洞来,并且神不知鬼不觉,最终顺利的逃离那个地方。这个决定从安迪进入监狱时间不长,就开始行动。
他用一张海报掩盖了洞口,并且每天把掏出的废料在散步的时候,通过裤腿洒落在活动的场院上。这就是聪明人与普通人的区别,长期积累,长期准备。因为始终支撑他的是,他没有犯罪,他是无辜的,别人不能给他自由,自己却可以给自己自由。
他第一天入狱的时候,竟然没有任何的压力,在放风的时候,他看上去就像是平时在公司的过道里散步,一样稀松平常。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据理力争,而是平静的接受。因为肖申克的监狱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地方,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他一直隐藏着一个银行家精明大胆的计划,他用聪明培养自己的耐性,用思考选择怎样重获自由。他为警员们逃税,打破一种警察与囚徒的关系,让所有人喝上冰啤酒,他坚持为监狱的监管部门持续不断的写信,要求改善监狱的环境,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的情况下,却得到高层的重视,增加了新书, 划拨了部分费用。
他凭着自己精打细算银行家的风格,为囚徒服务,也为警察服务,其实这一切都是他逃生计划的一部分。他目标明确,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在监狱做的一切工作,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而是为了获得狱友的更多帮助和让监管人员放松警惕。
最后竟然连监狱长都放心的让他管理自己非法所得账务,他让所有人觉得,他很能干,他很有用。别人越是需要他,他越是能在监狱里获取特权。
虽然妻子的背叛,法庭的误判,到最后他都能理性的接受。有时候救赎,是从一个人的内心开始。原谅别人的同时,是把自己从不见天日的世界里救赎出来。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无能为力,而是如何来选择?
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想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你想活在怎样的未来?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就连自杀这种事,都是可以选择方式。选择仇恨就会让自己长久的痛苦,选择傲慢就会与好运插肩而过,选择妒忌就会让自己活在哀怨中。
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选择原谅?只有打开自己的窗,春天才能走进来。原谅别人,有时候是为了去掉自己脖子上的枷锁。安迪原谅妻子的背叛,给许多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永远的仇恨。
妻子的背叛,自己的入狱,一个小有名气的银行家,一夜之间,好像失去了所有,看似上帝和安迪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许多事情的根源,当时自己可能无法清晰的洞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总会想通。
原谅比接受更能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成熟,查理.芒格说过:“每一次不幸都是良好表现的机会,每一次不幸都是学东西的机会,你的任务就是不要在自恋中淹没,而是以建设性的方式充分利用可怕的打击。”
对于一个小有成就的银行家来说,如果不经历生活的打击,就不会打开自己原谅别人。生活在让我们难受的同时,也会让我们得到意外的馈赠。打不倒,压不垮,击不败,救赎自己的不是走出牢笼,而是选择人性最后的自由。引用电影中那句经典台词“有的鸟儿注定无法被困住,因为它们的羽毛太耀眼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000字
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说他多么伟大,一定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谢一个人,感谢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洗黑钱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群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但是我错了,我错了太离谱,也错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不知道我们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悲哀......
不管这电影还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管多少的影评家会如何从所谓的专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评,我只想说,在这个时刻,我是愿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给安迪,给安迪的妻子,给有爱,能爱与被爱着的一切生命。用对待上帝的虔诚为他们由衷的喝彩。
有爱,有一切!
有爱,人人都是上帝!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趁着记忆还新、感受最真的时候,写下对这部经典之作的所感吧
肖申克的救赎,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片子了,一部励志之作。看完之后主人翁的点题之句一直萦绕在耳边:只要心怀希望,就会永远有希望。
安迪,一位大银行家,有着对数学和数字天生的敏感,不幸的是妻子以及妻子的情人遭人谋杀,而自己却被误认为是凶手,两次无期,被判到了肖申克监狱。于是长达二十年的监狱生活开始了!像剧中说的,他并没有认为来到监狱是一种煎熬,反而觉得像是在公园散步一样,是如此的淡定!这二十年,是安迪进行自救的二十年,锤子、海报、以及帮典狱长“逃税”…一切都是他预置好的,只等那个暴雨夜晚的来临,伴着闪电雷声逃离出了肖申克监狱…
在剧中,有几段儿,我一直有点疑惑,就是安迪在狱长反对的情况下,还毅然的播放那段音乐,我是没有弄清楚那是怎样的一段音乐,是向往自由和解放?还有一段就是安迪一直都很想在监狱建造一个图书馆,由于资金的匮乏,他便一周一周的向有关部门写信进行申请资金,最后便是一周两封…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去,试想一下,安迪建造这样一个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到了好多..监狱里很多的人知识水平都不高,甚至停留在很久以前,像老布一样出狱之后根本适应不了当今的社会,甚至不能生存,最后的结局只有一种——老布自杀了。还有,剧中一直在强调一个词“希望”,也可能安迪是想让监狱里的所有人心里都怀着希望吧,怀着生存的希望,无时无刻!
故事的结局也是亮点,特别是最后瑞德去那颗树下寻找安迪留给他的东西,一封信、一些钱,好像这些都不是很重要,但我觉得安迪留给瑞德的是希望,是活下去的希望,至少是安迪拯救了他!
只要心怀希望,就会永远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