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活着》读后感1000字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活着》有感1000字,望对你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000字
在清明节放假期间,我开始阅读余华的作品,而《活着》,是阅读余华作品中的第一本书。虽然在一天内已把整本书内容阅读完,给我带来的震撼却久久难消。
有的书,放下之后,感受是直接的,看过就看过,结束就结束。这本《活着》,放下之后,感受是极复杂的,你觉得沉重,你觉得深刻,你觉得看透了很多,却又无从寻觅它的来源和踪迹。你从故事里寻找答案。它会告诉你:“生命无常,且行且珍惜”,或是“人的命运起伏都是注定的”,也或是“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我想,这些感受,无分对错、深浅,都是这本书相对于每个人不同的意义。
也如同“活着”本身,之前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误区。我曾想,生命其实和非生命都是一样的,都是元素的集合形态。这些来自于宇宙的元素,可以构成江河、土地,或是小草、动物。而所谓的“动”,只是一种复杂可以遗传的偶然集合,所谓的“创造”,也只是一些元素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
人本来就是极无知的,在狭窄的可见光世界中生活,在独立的三维世界中探寻,在人类的视角去认识。我们观测了整个宇宙,却为广袤所震撼,更不知追根溯源所在何处,伴随着发现人本来就是极无知的,在狭窄的可见光世界中生活。在独立的三维世界中探寻,在人类的视角去认识,我们观测了整个宇宙,却为广袤所震撼,更不知追根溯源所在何处,伴随着发现的越多,就越无力。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几乎一无所知。那么,往哪里去,又如何能知?
所以,活着的意义,也是有限的,并没有无限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只是自私的这样活着,就会像一花、一草、一生灵一样毫无区别,什么也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活在过程,没有起因,也没有结果,所以,才会有我们常说的“空”。
但是,对于作为我们的小社会群体:大学生活而言,“活着”是不同的。群体给了个人生命的全部,包括我们所有的情感。那些爱与感动,笑与幸福,泪与思念,怨与感伤,包括我们阅读书籍、学习科学、畅想未来。甚至包括我们拥有的勇气、向往的自由、崇尚的光荣,都是人类这个群体给我们的力量,也都是那些先贤生命的意义。
所以,“活着”不是个人自私的活着,不是脱离群体想怎么样就怎样那样无意义的活着。我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是:“活着”在群体中才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共同让群体活的更好,走得更远,使群体成为生命的延续,尽管群体的。“活着”也可能有尽头,但相对个人是无尽的,所以意义,也可以是无尽的。
我们为什么歌颂和平、倡导秩序、制定法律;我们为什么要帮人、助人、不害人;我们为什么要爱护花草、动物以及我们的环境?因为这是一个普通人在一生中所能反馈群体的能量,也是一个普通人在人类群体中所能拥有的意义,当然,若是那打破冥顽的悟空,创造出新的图景,只要让群体更好,那么就充满意义。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老师笔下的“福贵”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不断失去财富与亲人的痛苦中,在灵与肉的撕扯中,卑微的活着,已实属不易,这是一个高尚的故事,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个会先来。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锋,所以在活着的光景里,活出真实的自己,不用在乎身外之物,也不被别人的任何评价左右。运用上天赋予的能力,积极利用所处的环境,去做那些自己该做的事情。在有限而珍贵的大学生活中,每天与同学在一起,究其实质,就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且行且珍惜,毕竟一切不可能重来
总有人,仅仅只是活着,就已是竭尽全力。无亲身经历,便不能深有体会,唯有对当下的珍惜,是为之敬于生活。
“活着”,就是不自私的在群体中努力的好好活着。
余华小说《活着》精选读后感
文/蛮子
01
年轻时候,觉得一眼能看到十年乃至以后的人生,认为枯燥乏味没意思,总是想着去改变。
年龄大后,懂得人生不易,知道生命无常,不想有任何变故,只希望平安度过后半生。
但命运常常捉弄人,你想变化时,无能为力。你想安稳了,却险象环生。
谁也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到,只能立于当下,踏实活好每一天。
读过余华的《活着》,主人公徐福贵那接踵而至失去亲人的命运,使我的心在一次一次被撕裂的过程中,懂得生命无常,应该好好活着。
02
福贵的命运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样,享福、高贵。
传统习惯给孩子起名是取反意,如希望孩子聪明,就叫“闷呆”,希望孩子精干,就叫“丑蛋”。福贵起了个好名,却过了悲惨的一生:
父亲因为他的败家,在搬进草房的第一天就撒手人寰;
为母亲生病请大夫的路上,他被抓了壮丁;
他被抓壮丁两个月后,母亲离开了人世;
他被抓壮丁一年左右,女儿凤霞发烧无钱医治,变成了聋哑人;
儿子有庆为给县长的老婆生孩子献血,被医生失误致死;
凤霞终于嫁出去了,却因生产时大出血死亡;
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患软骨病不治而终;
女婿二喜干搬运工时被水泥板夹死;
就连唯一留下的血脉、外孙苦根也因为长期饥饿,一次吃豆子过多被撑死。
与生死相比,任何东西都不足挂齿。
命运玩弄着福贵,所有的不幸与灾难都降临在这个叫福贵的人头上。
03
小说塑造了阔少爷“龙二”与县长“春生”两个人物形象。
“龙二”赌场设套,让福贵一夜之间输掉了百亩土地与全部家当。
一直到解放后,福贵才知道赌博的赢家都是做了手脚的,难怪他老不赢,别人挖了个坑让他往里面跳。
随着解放战争与土地改革席卷而来,龙二倒大霉了,他的土地尽数被没收,他不识时务,还吓唬佃户,人民政府把他抓去枪毙了。
春生与福贵都是当年被解放军抓住的俘虏,福贵“没出息”地跑回了家,春生成了解放军战士,后来又辗转调到福贵的县里当了县长。
福贵的儿子有庆就是为春生媳妇输血而死的。
疯狂的动乱,让人们陷入疯狂。在疯狂的世界里,正常人反倒不正常,因而被打倒。
当县长的春生深更半夜来到村里见福贵,说承受不住每天的批斗与暴打,他不想活了。
福贵好劝歹劝,求春生答应他活着,一个多月后,城里还是传来县长吊死了的消息。
龙二与春生,一个有钱,一个有权,都没有活过福贵。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福贵感叹,要不是他爹与他是两个败家子,没准枪毙的是他,而不是龙二;
世事难料,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村里人安静地活着,在城里当县长的春生却被逼寻了短见。
钱财与权力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权利与富贵,不能决定人生的幸福,更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
04
福贵年轻时是一位阔少爷,用他的爹——也是远近闻名的“阔老爷”的话说,这就是徐家的败家子,孽子,从小就不可救药。
念私塾时,对年过花甲的教书先生出言不逊。出入私塾,让雇工长根背着往返。对父亲不尊,动手推倒老父亲。
爱往妓院钻,而家里已有贤惠的妻子家珍和可爱的女儿凤霞。骑在胖妓女身上,跑到老丈人米店门前故意向老丈人请安,诚心气人。
喜欢上赌博,一步步把家里一百多亩田产输个精光。输光全部家当的那个晚上,不但又打又踢怀有身孕7、8个月的妻子,还花钱雇人强行把妻子拖出赌场,使怀孕妻子独自一人走十多里坑坑洼洼、伴有狗吠的夜路回家。
祖辈创下的家业终于被他败光。就像富贵自己总结的:老祖宗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鹅变成了鸡,现在连鸡也没有啦。
年少轻狂的福贵,好赌任性,顽固执着,终日挥金如土,游戏人生。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萎靡的活着。
与福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媳妇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姑娘,出身不凡,精明贤惠。封建礼教下的她,恪守妇道,逆来顺受。给福贵生了凤霞,在福贵败家后又生下有庆,一门心思跟福贵过日子。在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还给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儿子有庆活泼上进,有爱心,知道给县长老婆献血,主动抢先,结果送了性命。
女儿凤霞长相俊秀,聪明勤劳,因为高烧又聋又哑。嫁给二喜,生活刚出现转机,却在生育时,因大出血命丧黄泉。
……
命运从来没有公平过。为什么好人都短命?为什么坏人还长久?
或许这是命运对一位浪荡公子的惩罚,让他承受一次次失去亲人的痛苦。
05
家里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可是福贵经历种种绝望之后并没有颓废,依然活着。
他买了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给它取了好几个名字。他叫它:“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
他每天拉着牛耕地,放十元钱在枕边给为自己收尸的人,不惧怕死亡,也不会觉得很孤独。在耕地的时候,他还是会叫妻子,儿子,孙子,女儿,女婿的名字,仿佛他们一直在身边,并没有死去。
他说:“人都老了,还在乎什么鞋上有泥。”
他说:“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他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半生的穷困潦倒,一次次生离死别,福贵由承受、抗争、麻木到自嘲,以至于讲起他的过往,是那样的平和、淡定,好像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歌声让人失声而笑,却心中刺痛。
人只有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才能如此大彻大悟。
富贵只是一个淳朴的农民,他不会去揣摩活着的意义,他只知道人终归有一天会死,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能做的,就是要好好活着。
这不是对命运的屈服,对生活的逆来顺受,而是饱经患难、历经沧桑之后,收获了一份和命运平静相处的豁达。
正像作者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06
《活着》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痛苦,可痛苦并不能代表活着的意义。人类最终追求的是从痛苦中诞生的幸福。
品读《活着》,不应只看到生活的残酷,而应当从“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中升腾起一种应有的生存态度。既然生死相随,那就向死而生,活出责任与担当,活出坚强和洒脱。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着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