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后感 >

高中生读《活着》有感1500字精选范文

2020-05-27 18:25:45
|小妹2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活着》有感1500字精选范文,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活着》有感

  文/吴雪莲

  人可以承受比自己想象得更大的不幸,遭遇过以后也会获得应得的平静与淡然。

  余华的创作方向发生改变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写了“我”在十年前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游手好闲期间,“我”遇到了一位叫福贵的老人。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福贵就向“我”讲述了他自己。当然,福贵所经历的人生是整部《活着》的故事情节。福贵的故事是催人泪下的,他就像因作恶多端尔被上帝诅咒的小人一样经历着重重困难——所有至爱的相继离去和苦难的岁月。

  福贵的父亲是大民国的地主,福贵是父亲的独苗,作为公子哥的他年轻时放荡不羁,成天吃喝嫖赌。赌是再可恶不过的了,因它福贵输掉了所有的家当,公子哥沦落为了贫农。这是福贵苦难一生的开始。就像为自己年轻时所做的一切恶事救赎一样,在此后的四十年里,福贵经历过了父亲的摔死,老全(战友)的被炸死,母亲的病死,有庆(儿子)的输血后死,凤霞(女儿)的难产死,二喜(女婿)的被砸死,苦根(外孙)的撑死。而福贵看着最亲爱的人们的离去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这些最残酷的事实。在我看来,福贵的人生经历与国内政治的变革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国内的解放,人民公社的成立,大跃进,……都与福贵家庭的变革有着莫名的关系。总让人认为,是苦难的时代造就了苦难的家庭和福贵苦难的四时年。从这个意义上说,福贵经历的不仅是救赎的一生,也是时代牺牲品的一生。

  初读《活着》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觉着堵得慌,觉得人生来不该遭受这么多的不幸,这还不如一死得痛快。直至作者的笔墨结束,福贵竟然是唯一一个活着的人。我不禁为福贵的承受能力咂舌。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福贵送走了一个一个的亲人,让他看开自己的一切遭遇?终于在反复的阅读中,我给出了自己一个很没有信服感的答案。也许是一种男人的担当和耐心的等待。家族落魄后,年迈的父母显然不能支撑一个家庭,支撑一个家庭的应该是少壮的福贵。这是一种作为儿子的责任,一种作为丈夫的责任,为人父的福贵应当作为儿女榜样的责任。这样的使命指使着可怜的福根咬牙坚挺臂膀。这仅仅是不够的。也是一种铁骨男儿的柔情的等待陪着他走过最难熬的岁岁年年。他在冥冥中等待着希望的到来,等待着岁月的到来,等待着使命的完美结束。毕竟说起最真心的话,谁都愿意最亲爱的人比自己先去世。让自己独自承受离别的寂寞与痛苦,因为最亲爱的人在死去之后不会再有知觉懂得寂寞与痛苦。这样一想,福贵真真是世界上最称职的战士。我想《活着》的价值意义就在此吧,人可以承受比自己想象得更大的不幸,遭遇过以后也会获得应得的平静与淡然。

  《活着》虽然催泪,但多读过后,也会暴露一些问题。诸如,作者用苦难的重重叠叠的相加的反复的手法构成故事传达价值观念是不理智的。一个好的作者不应该这样。此次,故事没有信服感。读过几遍之后,读者不会相信小说的真实可信性,认为这真是虚构中的虚构,一个人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幸。

  读《活着》有感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中的磕磕碰碰以及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 福贵, 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 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浪子回头 ,改过自新 .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 脚步, 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 毫不同情。 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 伤痛还未平复,自己的孩子以及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 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陪伴在身边的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 .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 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 , 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忍受生 命赋予的悲欢离合,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悲凉地走过自己的一生 . 读《活着》的时候,我几度落泪,并不是作者的故事描写有多煽情,反而作者是以一种极其清醒而冷静的笔调来叙述一个极其平常的一个故事,但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深深地触动你的心灵深处。

  关于爱情

  《活着》里,叙述的爱情并不是惊心动魄的,但正是这种平凡的爱最是真实和深刻。 可以说没有家珍的不离不弃,福贵一家肯定会衰败的更快。家珍 只是在那个时代的一位普通女人,但她所坚守的那位单纯的爱却最让人动容。 福贵去嫖赌,她没有对福贵大吵大闹,而是做了四样菜,在菜底都放了一块猪肉,以此来开导福贵。福贵把家底败光了,家珍被丈人带走后还偷偷跑回来帮助福贵。福贵被抓去当壮丁,家珍辛辛苦苦的拉扯大两个孩子,在家中等着他回来。自己的身体不行,仍然强撑着身体烧火炼钢,赚取工分,临死前仍然想的是死去的儿女们。她觉得她的一辈子知足了,因为儿女们很孝顺,因为福贵对她很好,所以她心满意足。在福贵面前从来不说自己有多苦,多累,反倒是常常开导福贵凡事往好处想;她是个专一的女人,这辈子认定了福贵,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无怨无悔 . 她本来是城中米行的大小姐,跟着福贵吃尽了苦头,却从未想过离开,被自己的父亲强行拉走后还逃了回来,福贵家中穷的实在没东西吃了,还跑回家求了一把米。 可能在现代这个无比现实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会觉得她太傻了,为了一个“没用的”男人甘愿受苦受累一生。 现代的一些女性,把爱情当做儿戏,把金钱利益看得过高,“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扭曲了的爱情价值观正是这个社会多少女性的心理 写照。 家珍这样的纯粹的爱情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在家珍的心中,“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儿女活着的时候,都孝顺我,做人能做成这样我知足了。”她不要金钱,她只要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她不懂浪漫,她认为儿女孝顺就是福;她认为平平淡淡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 难道说是这个世界太现实了,所以我们难以以一颗纯粹的心去爱一个人?读《活着》,让我们再一次思考爱情的真正意义。

  关于历史

  《活着》,讲述的是在一个特定时代的故事,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位中国同胞都不可遗忘的历史。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 经历了抗日战争、 国内革命战争、 新中国成立、 大跃进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就是 近 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 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却反映出来了很多东西,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 中国, 这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风暴中艰难度日,而这场灾难并非自然引起,是人为的。 在这场风暴中,给多少中国人留下了不可抚平的伤痛,甚至莫名其妙地丧失了宝贵的生命。退一步来说,福贵是幸运地,虽然留下了一身伤,但他活了下来。所以, 作为年青人,是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的,它让我们知道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真正 的幸福是什么, 让我们懂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 “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因而, 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 而这也许是 《活着》 带给读者的重要启发和引思吧。

  关于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们不禁思考: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难道是活着仅仅是一种状态,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 是 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或许, 活着的意义 是责任 ,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生与死之间有一段距离,这就叫做人生;如何走好这段距离,就叫做生活。”不管怎样,前提是你要活着,苦难也好,幸福也罢,你活着,才能知道生命会在下一刻给你带来什么。活着吧,好好地活着 …

  读《活着》有感1000字

  第一次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书还是高二的事,也可以说是它打开了我的读书启蒙的大门,当时由它给我的震撼现在还能感受得到,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威力,让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触及生活本质,久久不能忘怀。每每别人问我对你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时,我都会不叫思索的说是《活着》。

  它语言很平实,可以说是有些词句会比较"粗俗",但就是这份"粗俗"让我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书的思想会平缓的向你娓娓道来。它主要讲诉了地主少爷福贵崎岖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大少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败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妻子、儿女、孙子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老黄牛,艰难孤单的活在世上。

  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当福贵败光了家业,他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是那么的不敢相信,那么好的妻子可他在以前确实厌恶至极,他后悔啊;还有当家珍病重,在床上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天天能看到你们",多么朴实的词句,但就是这句话让我泪流不止,我想当时的福贵肯定也是内心在煎熬,他多么不想要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恨自己,恨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的珍惜。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发生在福贵身上的崎岖人生好像是自己在亲生经历一样,太大的冲击,多大的磨难,最后感受到生命其实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活着,在这世上安静的活着。

  这次通过"书香中交"的活动,让我重温了这本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人为什么活着?",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痛苦和幸福都只是活着的一段感受,绝大部分都只是平淡的。

  小时候总是喜欢听父母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我父母家里都是农村进城市的一代,家庭条件都不好,当时他们结婚还是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多元办的婚礼,结完婚外债累累,当时也没有新房,还住在我外婆家,我妈妈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坐在床上哭,我爸爸则坐在门口抽着烟,"有我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这是当时我爸爸对妈妈和我这个未出世的儿子说的话。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满足,他们当时对生活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能能吃到包子,我爸爸能抽上廉价烟就已经很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和爱的人在一起,相依相偎的过日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提高了,物资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感有增加吗?我觉得没有,相反会觉得没有以前开心。手机微信、电脑网络基本覆盖了人的生活,"自闭症"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想走出去,都想呆在自己的空间独自对着冰冷的高科技,就算朋友难得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毫无以前大家谈天说地的畅快感觉。

  大家现在想吃什么基本都可以满足,全球各地的风味都可以购买得到,让人真正喜欢的却很少,我现在觉得我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家粉店的米粉让人留恋,还有娃娃头冰淇淋能在回忆中勾起我的味蕾。那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人自身的问题,富足的物资条件虽然提高了,但也会将幸福的需求度提高,也就是会膨胀人的欲望,幸福感总在上方,无法触及。

  人生有苦难,才有了去感受幸福的体验。人的幸福从对比中得到,学会感恩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用需找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体验真正的幸福。人生不会一路平坦,可就是暂时的苦难也会是你寻找幸福的过河石。活在当下,活的自信坦然,就可以追求幸福美好的明天!

  作者:洞庭湖大桥A2标 肖捷

  《活着》读后感1000字

  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终于把《活着》这本书看完了。刚开始,我以为是余华自己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入主题,讲述活着的义意。心里怀疑这本书的可看性。带着复杂的心情,我随着余华走入这本书。

  余华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家业,变成了一贫如洗的人。父亲一气之下去世了。妻离子散,整个家都衰败了。为了生活,福贵开始了艰难的起步,为生活而努力。

  两年后,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回来了。我为文中的福贵高兴,我以为,他的命运会好转了。没想到,命运如此艰难,岁月不饶人,母亲也由于年老,一病不起。为了生病的母亲,福贵前去城里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好不容易终于回到了家,女儿已经因为生病而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开口再讲话的人,母亲也因病在两年前去世了。

  然面这些灾难还只是开头,我为文中的主角们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随着书的情节动荡起伏。福贵,命运真是不福也不贵啊。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福贵的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生活举步为艰。当饥饿来临时,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献出了年幼纯真的生命。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随着女儿凤霞的出嫁,孕育,我以为他们从此可以结束悲惨的命运了。但接下来,我不禁有点责怪余华,为什么要把人家写得这么悲惨。

  女儿因生产而死,妻子也跟着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个个的接着来,最后,只留下了福贵。最后,福贵老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但年老的福贵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我猜测着,余华想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这本书好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社会的疏漏,同样也可以照出我们自己身上的缺点。从这方面讲,它也很有教化的意义。强烈推荐这本书,我认为此书适合再读。

  《活着》读后感1000字

  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余华用他哲学的思考为我们勾画出了血肉丰盈的福贵;艰难的近乎残忍的人生,福贵用他那悲剧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与活着的意义。

  鲜红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个的离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依旧活着。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笑着活下去》,很喜欢这个剧名,“笑着”是一种人生态度,“活下去”则是要去践行的生命状态,“笑着活下去”则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与实现生命,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中困惑与不安,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活着,其实就是最简单化的人生,也是人生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它没有额外的喧嚣浮华与功名利禄,它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是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福贵输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产时,福贵的母亲这样对他说:“只要活的快乐,穷也不怕”。是的,有什么可怕的呢?活着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快乐的活着,也许就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其他的虚名浮利都只是身外之物,只是迷乱了双眼的一时虚幻。对于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福贵来说,活着是简单的幸福,一步一个脚印,孤零零的走下去。

  如果文章最后辄止于福贵老人一个人的继续生存,将失色不少,而作者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为老人福贵找了个伴:老牛福贵。从此,两个“老不死”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继续耕耘,本书的境界也在此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给了人们更多哲思空间的同时,更深层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质意义,也暗示了人生在经历困苦艰辛,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终将归于平静,就像大海在汹涌过后终会变成一个安睡的孩子。

  也许有人会说,简单的活着会很平庸。平庸?www.99zuowen.com,你们觉得福贵平庸吗?不!他不平庸!因为他承受住了所有难以忍受的苦难,他还有强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与命运抗争不屈的精神。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注定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他是平凡中的伟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铸就了他的伟大,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夕阳下的两个“福贵”漫步在自己的土地上,悠然享受着“老不死”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1000字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6
c
id
898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