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的历史,经常的归纳总结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因为知识点很多,很琐碎。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容,欢迎使用学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第2课 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3)隋唐:门下省。 (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 :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害严重,激化矛盾。
二、过程:
1、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高一历史必修一易错混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稍作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稳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文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5.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6.《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7.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4.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五四运动并未取得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1.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的是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性文件:
(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4.“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5.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纵注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
5.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边国家。
9.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高一历史必修一易错点
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相对平等,法律至上。
2.《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并非査士丁尼法典
3.维持对奴隶的剥削压迫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
4.英国代议制特点: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混为一体,君主统而不治,国家象征。1721,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5.德意志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为实。
6.半殖民地半封建专有名词。
7.三民主义未反帝,土地,反地主阶级。
8.太平天国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
9.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
10.革命根据地又称苏区区别于敌后和解放区(国统区)
11.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政府首脑是首相。法国政府首脑为内阁部长(总理)。
12.法国权力中心为总统。
1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14.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5.义和团反帝爱国不反封建。
16.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17.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核心)根据地建设
18.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
19.刺史监察
20.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
21.城邦并非城市
22.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被削弱。
23.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系列法案形成的
24.分权原则并非美国独有。
25.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不是封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保守派和民主派斗争实质都是资产阶级统治,只是形式问题。
26.最早侵略台湾的是英国。
27.广州并非增开的口岸。
28.民族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矛盾不意味着任何时期都是这样。
29.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
30.马关条约并非资本输出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就有了。
31.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不等于人民当家做主,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
32.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体现在打击了统治工具:清政府。
33.新民主主义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
34.八七会议没有找到革命方向,遵义会议只纠正了军事左倾。
35.八路军与新四军
36.抗日战争不是反帝第一次胜利。
37.1947春国民党宣布共产党非法,关系完全破裂。
38.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不代表新民主主义胜利是在土地革命,没收资本,追击国民党之后。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40.规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是1954宪法
41.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区域因素结合的产物。
42.特别行政区并非完全自治外交权属于政府,
43.一边倒不是依附苏联而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边。和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44.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利益是根本原因。
45.不结盟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和任一国家结盟而是不予美苏结盟。
46.封建制是指封邦建国而不是封建社会。
47.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贸易。
48.天朝。。空想性资政新篇是缺乏群众基础。
49.辛亥革命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
50.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51.北伐战争胜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52.大革命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53.秋收起义进攻的是城市而不是农村。
54.长征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直接是反围剿失败
55.遵义幼稚走向成熟
56.抗日胜利意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不一样。
57.1972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
58.雅典民主根源在于商品经济发展。
59.五百人会议是抽签的而不是选举。
高一历史必修一记忆口诀
1.分封宗法保稳定,神王两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权力不集中
2.西汉王朝延郡县,郡国并行是初汉,后逐消除地方权,巩固政体大一统
3.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边疆设立理藩院,西南改土归流法
4.鸦片战,中国败,签南京,始两半,割香港,赔银元,开五口,商关税
5.甲午战,中国败,签马关,深两半,割辽台,赔白银,开四口,允设厂
6.八侵华,签辛丑,赔白银,划使馆,禁反帝,拆炮台,允驻兵,沦工具
7.应鸦片。三元里,对甲午,黄海战,义和团,抵八侵
8.八一宣言停内战,瓦窑会议立方针,学生发动一二九,两将联合西安变
9.改编军队国共合,淞沪打破日计划,太原会战首大捷,徐州会战胜最大
10.百团大战灭气焰,枣宜会战张殉国,一九四五日投降,国共再度陷混战
11.武昌起义清瓦解,中华民国中山建,临时约法民主定,辛亥意义需谨记
12.五四运动揭序幕,中共建立开三会,国共合作赢北伐,汪蒋右倾终破灭
13.第三世界迅崛起,不结盟运动新兴起,中国日本相继赶,冲击世界旧格局
14.四九三月西柏坡,转移中心复生产,确定政经外新策,农转工,新转社,为中革命定方向
15.四九九月政协会,共同纲领作临宪,五四九月一人大,中共宪法被确立,三大制度保民主
16.两极格局终瓦解,一超多强今格局
17.港澳回归意义深,一国两制为关键,台湾问题要解决,原则方针要明确
18.另起炉灶一边倒,和平共处恩来提,日内万隆恩来至,求同存异迎拥护
19.七一重返联合国,七二中美正常化,同年中日已建交,七九中美终建交
20.外交政策需明确,UN为中多外交,亚太上海中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21.梭改缓和限制与保障,克改打破形成使参与,伯改削弱贵族权,雅典意义两辩证
22.习惯成文与公民,万民自然组罗法,有利进步成先驱,平等公正存价值
23.光荣革命供条件,权利法案确议会,责任内阁使完善,国家元首无实权
24.一七八七美宪法,联邦总统民主制,三权分立相制衡,加强中央政府权
25.共产宣言标马哲,经济基础为根源,三大工人为阶级,思想实践不可忘,工人运动形潮流
26.二月革命反沙皇,四月提纲推政府,七月流血破幻想,布尔通过列决议,攻打冬宫发起义,告公民书转政权,阿芙乐尔拉序幕,十月革命战果丰
27.美争锋,铁杜北约马歇尔,苏应对,经互华约情报局
28.煤钢经济原子能,一九六七终合并,目标意义与作用,加强推动与交流
29.第三世界迅崛起,不结盟运动新兴起,中国日本相继赶,冲击世界旧格局
30.两极格局终瓦解,一超多强今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