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参阅
教案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探究物理学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绝招》
【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绝招》
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什么是绝招?
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
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奶奶说,二福的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是靠苦练出来的。)
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
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大家都十分佩服,所以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
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③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练习生活谈谈对“绝招”的认识,升华了小学生的情感。引导小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这就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孔子游春》
一、教材解读:
《孔子游春》主要写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欣赏春景,观水施教和谈论志向的情景,展现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和大家风范,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
“观水”取自于《荀子·侑坐篇》所记述的孔子和子贡濒临东流之水时的对话,“论志”则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两件事在历可能非同一天发生,但是,把“观水施教”和“师生论志”的活动置于春意融融的泗水河畔,既考虑了一定的史实,又兼顾了文学的创造性。这样以“游春”为线索,将自然之春与师生之情融合起来,将自然之景与世事之理融合起来,改编很合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 孔子游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
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 意味深长 司空见惯 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 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 手舞足蹈
(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
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 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第八自然段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分组听写词语
1)阳光普照 桃红柳绿 翩翩到来 草色青青 绿草如茵
2)波澜起伏 不知疲倦 奔流不息 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
3)意味深长 温文尔雅 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 手舞足蹈
2、利用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泗水河边的真美啊,令我们如痴如醉!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他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二、解读“游春”,识君子
1、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潺潺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又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9自然段,找出孔子那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
2、交流
出示“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水是真君子啊!”(指生读)
3、理解这句话
1)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水是真君子啊!)
2)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联系孔子的话想想填填。出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德行,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情义,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有志向,因为
水是真君子,好像善施教化,因为
3)你能围绕其中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吗?
4)这段话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事实上,孔子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的。是眼前的水,调动起了他这么多的感概!找一找,孔子眼前的泗水是怎样的?试着揣摩孔子的内心,把孔子没有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
6)水,生活中随处可见。课文中用了那个成语?
7)让我们走近这位“真君子”,去感受它的伟大。(齐读这段话)
8)哪些人是君子?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
4、其实,孔子就是一位真君子
交流对孔子的认识和理解
5、齐读第8自然段
三、领悟用心,指名志向
1、孔子意味深长地给弟子们谈水,弟子们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9——19自然段,边读边想。
2、交流
1)子路是怎样回答老师的询问的呢?能把他的志向和水的品质联系说说吗?子路的话该怎么读呢?(子路:像水一样有情义,和顺温柔、和朋友有福同享。朗读时要表现子路是歌急性子)
2)颜回呢?(像水一样默默无闻,滋润万物,不为自己表功。朗读时要表现颜回的温文尔雅)
3、同学们,假如我们跨越千年,来到了泗水河边,来到了孔子的身边,成了孔子的一名弟子,你能谈谈自己的志向吗?
四、拓展阅读,亲近孔子
1、孔子是一位不凡的老师,他循循善诱,利用大自然的一切来教育学生。孔子一生中留下许多经典的名句,被他的学生收集在《论语》一书中。“练习7”中就有孔子的名言。
2、出示孔子论学习的名言,学生诵读、积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孔子游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熟读课文,能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文中洋溢着的深情。
3、初步学会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4、会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并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春”导入
1.说春天的词语猜季节。
鸟语花香 绿草如茵 万象更新 繁花似锦…………
2.板书:春
3.扩展春天的词语、诗句等。
二、思考。
1.板书课题。
孔子游春
2.你想了解些什么?
三、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演示课件。(配乐朗诵)
四、交流、反馈。
你听明白了什么?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五、 还有很多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1.借助网络,自主学习。
2.自主选读,感悟语言 、批注阅读。
板书: 阅读的感受、发现的疑问、提出的挑战
(学生自主选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体现教为学服务。)
3、交流。
六、教学:“泗水春景”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我们不紧迎来了听课的老师,连“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 也赶到了这里。
我就是“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我们这里景色优美,眼看“5.1”黄金旅游就要到了,可是还缺导游,听说金南中心小学六(3)班的同学不但人长得潇洒、美丽,而且能说会道。今天我是来招聘导游的。
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导游竞聘?
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1)学生读2节。
(2)指名读课文。
(3)设计导游词。
(4)学生交流。
(5)大家表演精彩极了,本公司决定,全部录用。
(在学生自主选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美,表达方式的美,更好地诵读好这段文字。)
七、学习字词。
八、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家你打算作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理想的风筝》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_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争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三、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许()争辩()聚精会神()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⑴西沙群岛()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⑵()他们笨,()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⑶()在校内或校外,我们()应讲文明。
3、用“不是……而是……”造句。
五、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争吵》教案(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情感目标: 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中的两个同学是怎样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的。
板书课题:15.争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听一下课文的录音,我们仔细听听,看看有没有错的地方?
自读指导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重点指导 (1)可以用熟字带生字,如“嫉”“侍”“瞟”“尚”与“疾”“寺”“票”“躺”相比较进行识记。
(2)“嫉”字读二声,不读四声,需要注意。
(3)“哼”读hng,不读heng,意思是表示不满意或不相信。
(4)“侍”读shi,不读si
(5)“替”的第一个“夫”字的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
(6)“承”中间是三个短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7)要注意“缘”“愤”“戒”等字的笔画。
(8)“既”不要和“即”相混淆。
4.带领同学读生字、生词。先集体读几遍,然后在找学生起来读,还可以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分段读课文,多读几遍,加深理解。
2、课题是“争吵”,课文讲了一个什么事?是谁与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
3、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4、师生交流,明确课文内容:
四、作业:
1、把课文读熟,注意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2、课后思考:如果克莱谛举起手,老师没来,他会“打”我吗?
五、板书设计:
争吵
我 --------------克莱谛
弄脏本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一、 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老师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发生争吵――我很后悔――重又和好――父亲教育
二、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学习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
① 读这部分内容
② 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为什么和克莱谛争吵起来了?争吵之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在课文中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出来。
学习第二部分(五至八自然段)
1、自己默读,在书上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重点分析“我”的心理活动,
体会“我”的心情,说说自己的理解。
2、从“我”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怎样的孩子?
宽容大度 吃苦耐劳 孝敬父母 生活俭朴
小结:这一段把我的内心活动写得非常真实,“我”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有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3、引导弄清两个问题:
(1)“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为我的表现感到悲哀。)
(2)克莱谛说“我在外面等你”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而“我”说“我也在外面等你” 又是想的什么?两人想的一样吗?(克莱谛想要怎么和我重归于好,而“我”只想到防御。)
学习第三部分
① 读这部分内容,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② 思考“终于挨到了放学”,为什么不说是“等”而说是“挨”?(挨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第四部分
1、 父亲在听了“我”所说的这件事后,是怎么说的?(第十四自然段)
“即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齐读这句话,父亲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错”。
2、课文中还有几句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
“应该知错认错”“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3、读一读“父亲”的几句话,想想他说了几层意思。(四层:要知错,是非分明;要认错,第一个伸出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戒尺防御。)
4、从父亲的话中“我”领悟到什么?(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三、组织讨论,学会评价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你喜欢他什么?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宽容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复习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巩固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争吵?
(2)他们为什么争吵?
2.汇报交流。
3.同学们细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演完之后完成以下任务:
(1)从课文中找出“我”的心理变化。
(2)评读课文,体会泡泡的意思:
泡泡一: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一样吗?
泡泡二:这里的“挨”用得真好!好在哪儿呢?
(3)反复读父亲的话:
“我”从父亲的话中领悟到了什么?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拓展练习
1.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碰碰,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