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历史知识 >

关于食物中的历史故事精选小故事分享

2019-10-10 17:50:24
|鸿丹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经常吃的食物由来是有典故的,下面小编就同你们说说我们最常吃的几种食物的历史由来,希望同学们能喜欢。

  “饺子”的由来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

  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油条

  油条是很多人爱吃的早点食品。说起它的来历,还和秦桧有关呢。 油条也称油炸烩、油炸鬼。它是南宋时杭州百姓制作的早点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设计杀害于风波亭。京城临安(今杭州市)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个个义愤填膺,对秦桧、王氏深恶痛绝。

  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饮食店,店老板正在油锅旁炸食品,得知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口里还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他这么一喊,周围的百姓个个心里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拥而上,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还一边吃。其他的饮食店见状,也争相效仿。当时,整个临安城都做起“油炸桧”,并很快传遍全国。“油炸桧”流传到今天,许多地区已改称“油条”,但仍然有地方叫“油炸烩”或“油炸鬼”。

  馒头和包子

  馒头和包子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用兵出神入化,而且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

  蜀汉建兴三年秋天,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是又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做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

  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由此开始,生活中,人们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命名为“包子”了。

  光饼

  福建福安一带有一种地方名吃叫光饼,说起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当年倭寇猖獗,行迹不定,忽而蜂拥登陆,忽而呼啸而去,还不时黑夜偷袭,杀人放火。戚继光率领义兵追杀捕剿,贵在神速,对埋锅造饭,总嫌拖延时间,但又想不出另外的办法。

  有一次,戚继光行军途中,有一个老农献上许多中间有个小孔,外边放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且说:“别看这饼光光的,它可以用绳子穿着带在身边,饿时撕下,就可充饥。”戚继光连声称赞说:“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谢谢你了。有了这光饼,以后行军不会再耽误时间了。”消息传开,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

  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着。


食物中的历史相关文章:

1.中国历史最著名的10个典故

2.传统节日的美食历史故事 

3.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明代皇帝饮食的故事 

4.有历史故事的中国美食 

5.中国历史八字成语故事(8篇)

6.川菜美食的中国历史故事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981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