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回到原点为话题作文1000字5篇
如果你问我原点是什么的话?现在的我会回答:原点是人的本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回到原点为话题作文1000字5篇。
回到原点
原点既是起点,又是跑向终点的开始。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很多个终点,也包括有很多个原点。在困难面前也是如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有的人选择勇往直前,到达终点,又在原点启程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有的人,选择回到原点,又重新来过,这种人是值得我们所敬佩的,他们并不是怕挫折,怕吃苦,他们失败了,又重新在起跑线上努力到达终点。
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着职场的胜利和失败,胜利的人也许会很开心,顺顺利利地从原点跑到终点,也许在过程中他们遇到了种种困难挫折,他们有着一种不放弃的精神。那么失败的人呢?失败的人能在原点上重新跑过一次,这种品德是最值得我们所学习的。因为他们不畏惧别人的嘲笑,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再重新来过,重新奋斗,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敬佩么?
在学习上,我们也会面临着考试的好与坏。没有绝对的优等生和差等生,只有不怕他人异样眼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我坚信,失败的人能抱着一种不怕别人嘲笑,坚信自己,就算失败了回到原点继续奋斗,只要坚持就一定有结果,只要付出就一定能有收获的态度。
在回到原点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挫折带来的痛,在途中成功带来的喜悦,在旅途中孤独的背影,心酸的味道。在回到原点中,我们收获了那么多的财富。在重新在原点上出发。带着这些财富一起成长,我们还怕不能达到终点么?即使到最后没有到达,但我们还可以重新来过,我们并不是一无所有的。
原点亦是终点的开端。
回到原点
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回到原点
首先,“原点”处于数轴的基点,象征着事物的出发点、根本点,象征着事物的初始状态、原生状态。
其次,“原点”处于坐标的中心,有点像天秤平衡下来以后不偏不倚的指针所指向的“零”刻度,象征着事物的对称点、平衡点,象征着事物的均衡状态、中庸状态。
再次,我们往往利用“原点”建立三维的坐标系,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有关数据在坐标系里描画出直观的图像,以便从多个维度对它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从中解答疑难,发现问题,找寻规律,探求本质。这对我们研究事业的是非和得失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
用过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装上windows系统和必要的软件后便可以运行了,这就是它的“原点”。在其使用过程中,要下载驱程,储存文件;用久了,还会出现漏洞,积聚垃圾,感染病毒。电脑因此会遭到攻击,而且运行得越来越慢,甚至死机。我们不得不整理磁盘,删除插件,卸载驱程,缀打补丁,清理垃圾,隔离或查杀病毒,优化或更新软件,还原或重装系统,甚至对电脑硬盘进行格式化:这就是所谓的“回到原点”。其目的无非是让电脑恢复到初始状态或者安全状态,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自然、人类和社会这个综合系统也会出现类似于电脑的种种问题,也必须“回到原点”,不过,电脑只能被动地“回到原点”,人类则既可被动消极地“回到原点”,也可能动自觉地“回到原点”。另外,让电脑“回到原点”轻而易举、简单快捷,并且可以完全彻底;而让自然、人类和社会“回到原点”则曲折艰难、复杂漫长,并且无法完全彻底。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必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对原点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变革,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回到原点”就是这种规律和过程的体现。
“人之初,性本善”。呱呱坠地的婴儿是一张白纸,他的脑袋几乎一片真空,多么圣洁,多么单纯。可惜人绝不可能钻回到妈妈的子宫里,人类也几乎不可能“返璞归真”到茹毛饮血、野蛮愚昧的原始社会。自然、人类和社会绝不可能回复到那亘古邈远的象征着出发点、原生态的“原点”上去。然而,我们可以追求自然的生态平衡,可以追求人类的身心健康、正直善良、纯洁高尚,可以追求社会的安泰和谐、公平正义、清明廉洁,可以追求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均等中庸、平衡稳定。
只要我们给自然、人类和社会这台“庞大的电脑”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以增强它识别排查、抵御灭杀“病毒”的能力,并把它们放到“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这个“多维度的坐标系”里定期“扫描”,并且及时“缀打补丁、清理垃圾、查杀病毒”,它就能保持或恢复“原点”上某些初始状态和基本功能,重新稳定下来,得以正常运转而不死机。这亟需眼光、勇气、决心、魄力和斗志。
回到原点
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